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

  • 标签: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史德》 文学理论 语言 情感表达
  • 简介:<正>今年一月,我满八十五岁了。八十五岁是什么感觉呢?年龄如此之高,他大概会有一些骄傲感——未经证实。除此之外,便什么也没有可赞颂的了。若要我再活八十五年,那我宁愿死。我活到今天这份年纪,身体功能是否一切正常?是的,不过视力和听力都不如从前了。但我因此而抱怨什么呢?我想,对于八

  • 标签: 上帝 回忆录 身体功能 祖国 文学 五十周年
  • 简介:元稹的悼亡诗共有33首。其中《遣悲怀三首》声名最著。下面这首《梦》诗,一直不大受人重视。然而它却是一首内容和艺术均佳的好诗。

  • 标签: 悼亡诗 高原 咸阳 深井 作者 元稹
  • 简介:詹明信(FredricJameson)教授是当代美国最为知名的人文学者之一,其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以及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等诸多领域.詹氏有关阐释学范式、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研究方面的探讨方式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许多著作都翻译成了中文在大陆出版.笔者于2001年末与詹明信教授作了几次访谈,综合起来概述如下.詹明信教授的办公室坐落在杜克大学东校园新英格兰式的建筑群中,紧连大学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有里外两阃,外间有一个大桌子和10余把椅子,四面是直到天花板的书架,分门别类地挤满了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里间是办公室,书报杂多,墙上还有一两幅中国画.我们对坐在办公室里,秋日和煦的阳光从百叶窗中透进来,把桌上那台老式机械打字机镀上了一层金黄.访谈从詹明信的著作在中国大陆的翻译和出版这个话题开始.

  • 标签: 詹明信 人物访谈 美国 人文学 后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 简介:若说中国在某一些方面对法国文化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众所周知,两个国家属于东西截然不同的文明。与西欧和美国不同,中国历来无意渡海远征异国。15世纪,郑和虽下西洋,曾抵达东非海岸,但并非要去教化其他民族。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通汇录 文化交流 耶稣会 传教士
  • 简介:南希·休斯顿,法国女作家,1953年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后来跟随家庭移居美国波斯顿。她是著名文艺理论家茨维塔·托多洛夫的妻子。目前,她与丈夫及两个孩子居住在巴黎。主要作品有:《向后转》(1994)、《天使之印》(1996)、《道尔斯·阿戈尼亚》(1999)等。法国《读书》杂志刊登了卡特琳娜·阿尔冈对这位女作家的采访

  • 标签: 女作家 洛夫 天使 《读书》杂志 文艺理论家 波斯
  • 简介:让·诺埃尔·庞克拉齐30岁时发表第一部作品。1990年,在他40岁之际,他因所写的第五部书《冬季宿营地》获格迪西斯文学奖。1990年颁发的这一大奖认可了文学反映本世纪末的巨大灾难——爱滋病。这一疾病渗透小说家们的想象,如同肺结核萦绕19世纪作家的想象一样——从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到荣膺诺贝尔奖的托马斯·曼的《魔山》。庞克拉齐的成功促使我们向他探询他称为“紫病”的爱滋病。

  • 标签: 托马斯·曼 拉齐 魔山 格迪 埃尔 一无所能
  • 简介:约瑟夫·奥康纳(JosephO’Connor)1963年出生于都柏林,1989至1996年间,定居伦敦,专门从事报刊和杂志写作。奥康纳的文学禀赋在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牛仔和印第安人》(CorwboysandIndians,1991)中即崭露头角,该小说还入选惠特布莱德图书奖的最终评审名单。在此之后,奥康纳的小说创作成果颇丰,陆续推出一部短篇小说集《真正的信仰者》(TrueBelievers,1991)和长篇小说《亡命之徒》(Desperadoes,1993),《推销员》(TheSalesman,1998)和《大海之星》(StaroftheSea,2002)等。除了小说创作,奥康纳同时也为戏剧和电影撰写剧本,包括1995年的《红玫瑰与汽油》和1997年《天使的哭泣》),并发表了一系列非小说作品:《甜蜜的自由:在美国的爱尔兰文化中行走》(1996);两部喜剧作品:《爱尔兰男性的秘密世界》(1994)和《国内外的爱尔兰男性》(1996)。

  • 标签: 奥康纳 约瑟夫 访谈录 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 非小说作品
  • 简介:一、古代赋总集及选注本我国古代对赋的辑录、整理,始于西汉,刘向父子编著《七略》,其《诗赋略》即著录当时传世的赋篇。南北朝时,已出现不少赋的专集及选注本。此后,辑录赋篇者更代不乏人,至清代而特盛。但历代编辑的赋集,亡佚者居多,今存十不及一。故本文只能择要介绍一些现存并经见的总集或选本。至于历代所编通代或断代的文学总集,如通楚汉魏晋南北朝赋的《文选》、《古文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通梁陈以降至隋唐五代赋

  • 标签: 赋学 赋篇 诗赋略 代不乏人 注本 叙录
  • 简介:<正>我无数次目睹惨遭杀戮痛苦死去的可怜的动物,但我不曾帮助它们,见死不救是人类对它们的基本态度;我无数次目睹在几乎无法生存的恶劣生存环境里艰难挣扎的动物们,心里也生起怜悯之情,但这仅仅是旁观者稍纵即逝的感情,我很少为改善它们的命运做点什么:我无数次得知,许多生灵正在灭绝,一位生态学家告诉我,地球上的生物每小时灭绝75种——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也就是说,每分钟都有一种生命永远消失了,而创造一个物种,却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陶醉于消费文化布置的霓虹里,我们以为享乐的盛筵会天长地久,我们顾不得或懒得问一声:莫非,我们能在生灵的血泪里,在自然的废墟上,建筑起人的永恒天堂?这些年里,我常常为此陷入痛苦和愧疚的情绪之中。但除了写过一些悲天悯物的文字,我并没有为量伤害的大自然和生灵们做过什么,比如:栽植一片树林,澄清一河浊水,制止一次山崩,援助一群迁徙无路的候鸟……今天,我握起无力的笔,写下这些疼痛的文字,是哀悼,也是自责和忏悔。然后,我将走出这苍白的稿纸,走向荒山大野,走向它们的故址,我要用心情去做点什么。先哲曾经教导我们:爱就意味着去做,忏悔就是虔诚地去为赎罪而行动。

  • 标签: 告诉我 就是你 大野 不知道 这个世界 就这样
  • 简介:千次先生总是笑眯眯的。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脸上都是永恒的微笑。有时我想,他生气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但想象不出来,因为诸如暴跳如雷、声嘶力竭、捶胸顿足、气势汹汹等激烈字眼显然与他不沾边。想来想去,总觉得他生气时可能也是笑眯眯的,只不过透出几分无奈而已。我与他似乎有缘,他三次访华,我都是全程陪同,而且在日本也见过多次,但是对他的微笑,依然捉摸不透,似懂非懂,不知是淡泊、超脱,还是冷静深沉?旅途中,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文,极认

  • 标签: 黑井千次 日本作家 文学交流 日本近代文学 野间宏 村上龙
  • 简介:<正>问:当您为《最后的遗嘱》塑造人物时,您是否从您在当地小酒吧里所遇见的人中获取了灵感?答:不,我不这么认为。书中的人物确是虚构的,但我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从他们中获得了灵感。我当然不会以我熟悉的人或所遇所见的人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会与你在酒吧里所见的人很相像。可我认为我的灵感并非直接来源于那儿。

  • 标签: 斯威夫特 英国小说 福克纳 当代作家 约克大学 塑造人物
  • 简介:<正>1966年,《巴黎评论》请求对约翰·厄普代克进行采访,被厄普代克拒绝,直到第二年,厄普代克才接受了这一要求。接着于1968年《巴黎评论》记者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对厄普代克进行了采访,其内容如下: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小说家 作品 短篇小说 作家 评论
  • 简介:勃兰德:格拉斯先生,近二十年来,您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您有没有估计到会获得此奖?格拉斯:我没有期待,也没有估计到会获得此奖。我总是太忙了,忙于创作。我甚至十分高兴我四十岁时没有获得此奖,因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在此年纪获奖无疑是一个负担。如今我已年过古稀,此时可怀着极大的喜悦心情接受此奖,但有一点儿嘲弄的味道。勃兰德:您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

  • 标签: 人物访谈 作家 德国 君特·格拉斯
  • 简介:鲁道夫:君特·格拉斯先生,您的出生地但泽几乎在您所有的叙事作品中都显得举足轻重,而实际上这些作品的情节大部分是发生在联邦德国或西柏林的,如《局部麻醉》和《蜗牛日记》——至少,我们可以在其中某个情节里看到但泽和它环境的影子。您自己在那儿生活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年,被迫离开但泽时您也只有十七岁,而且您创作的整个背景都远离这座城市,那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格拉斯:原因很多。有一点首先要肯定的是,有许多作家,他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特

  • 标签: 人物访谈 德国 作家 君特·格拉斯
  • 简介:乔——本名堤清二。当代日本著名诗人。1927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毕业。日本笔会理事,现代诗人会会员。著名诗集《异邦人》获第三届室生犀星文学奖(1961)。此外主要诗集还有《诱导体》(1972)等。辻乔的作品在日本颇具影响。他的诗表达了现代人于现代社会中的寂寥孤独和渴望自由爱情的深层情感。他的诗歌格调高雅,充满暗示和奇妙的象征。日本现代著名诗人兼评论家评价他说,“如同一位单枪匹马追求自由的骑士”。

  • 标签: 现代诗人 室生犀星 当代日本 东京大学 诱导体 黄昏里
  • 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Wolf,1929-)是当代德国文坛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1968年以小说《追忆克里斯塔·T》享誉文坛,然而,其创作生涯充满坎坷和纷争,特别是以原东德情报局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何去何从》,在两德统一后掀起德国文坛的轩然大波,她本人也由此招致了莫须有的非议。在新作《一年中的一天》出版之际,她接受了《明镜》著名评论员弗尔克·哈格(VolkerHage)、马蒂亚斯·施莱博尔(MathiasSchreiber)的专访。在采访中,她畅谈了原东德的日常生活、身为作家的亲身体验,并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作《一年中的一天》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感言,表现了一个长者超脱的睿智和泰然的心态,让读者在轻松舒缓的语境中追忆和反思1960——2000年间的悠悠岁月和沧桑巨变。

  • 标签: 小说 《一年中的一天》 访谈录 创作生涯 创作题材 《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