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9·11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本文讨论了描写大东亚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将个人受害经历进行国家化的例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中与战后文学叙述中对女性身体创伤的揭露和压迫。通过对数篇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受害者的身体政治的关注,本文提出,在中日两国的战争言说里,由国家自称的国难均被刻上了性别记号,经由女性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来。这种实践通常牺牲了对女性创伤的细致而具有感情的解读,为的是达到一个为父权社会服务的更高目的。

  • 标签: 创伤 女性身体 大东亚战争 国民国家 性别压迫
  • 简介: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性情景的强迫性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贝雷尔.兰(BerelLang)、海登.怀特(HaydenWhit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LaCapra)、卡西.卡鲁思(CathyCaruth)、安妮.怀特黑德(AnneWhitehead)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

  • 标签: 创伤 不及物写作 证词 中间语态
  • 简介:本文对弗尔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所出现的“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的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美国9·11时代的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
  • 简介: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是中国政府继取消农业税、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出台的又一项惠及中国13亿人民的重要措施。这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又体现了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让新生事物更好发展,让免费开放的好处真正惠及到每个老百姓,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免费开放 九年制义务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政府 新生事物 取消农业税
  • 简介:本刊于2014年第9期刊发了“80:文学新青年”专号,在文学界,特别是青年作家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全面呈现这一群体的创作成绩与实践,我们特邀请了十几位当代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对其进行了评论。本期刊发的是回应文章的第二组,以飨读者。

  • 标签: “80后”文学 代际 回应解读
  • 简介:<正>一那年的夏天刚刚来,便已是热得厉害。记得我与辰常常在第一节晚自习,跑到操场高高的看台上去,仰头看夜幕上疏淡的星星。偶尔,会有一丝风,吹过汗津津的脖颈,带来片刻的清

  • 标签: 上疏 我不知道 一片狼藉 小学老师 人说 请客吃饭
  • 简介:"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张勇耀:各位师友,很高兴能借助"小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的这次年度散文、诗歌颁奖暨作家采风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相聚在浙江温州这美丽的洞头海岛上。昨天晚上的颁奖晚会,"小众"将年度散文奖颁给了《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作者杨显惠先生,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80"诗人张二棍。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杨显惠 采风活动 诗歌奖 当代散文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散文写作与读者的接受玄武:微文是鄙人近年极力倡导的一种文学形式。微文,不是在微信上写就叫微文,或短就叫微文。它追求行文的瞬间爆发力。就写作状态而言,更近于诗的写作。忽然而起,忽然而止。不能是随意的口水。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文化散文 散文作品 散文作家 中学语文教育
  • 简介:本文聚焦《藻海无边》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障碍,通过解读安托瓦内特既无法与白人认同亦无法与黑人认同的身份困境,以及罗切斯特在加勒比殖民地经历的认同障碍,揭示白皮肤之下克里奥尔身份与宗主国白人男性殖民者身份的虚幻本质。文章指出,吉恩·里斯在《藻海无边》中的重写实践不仅暴露了隐藏于西方现代殖民权力/知识话语内部身份障碍的结构性因素——主/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同时呼应了主/奴辩证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 标签: 《藻海无边》 认同障碍 安托瓦内特 罗切斯特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因为滑翔可以让他上天,这是胡戈学滑翔的理由。那是2004年冬季,他在上海,还默默无名,属于他的闲暇时间很充裕,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可自从他根据电影《无极》改编了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胡戈一夜之间成为热点人物,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媒体,忙到分身乏术。滑翔,学是学会了,却很少再有时间去飞。

  • 标签: 滑翔运动 闲暇时间 热点人物 胡戈 兴趣爱好 地面训练
  • 简介:  一  苏联解体,偌大的一个多民族文学成了历史.  经历了解体阵痛的俄罗斯文学,刚呱呱坠地,便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结怨极深的作家队伍彻底分裂,作家们反目成仇,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一时间,文学失去了读者,宗教、色情、暴力代替了文学,图书市场萧条,严肃文学杂志印数暴跌,过去一家杂志几百万订户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但是,有着深厚底蕴的俄罗斯文学很快便开始恢复元气,呈现出新的气势.  ……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苏联解体 解体俄罗斯
  • 简介:<正>一法国二十世纪当代文学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其形态及实质较之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均发生质的变化。这一质变究其原委,乃是由于文学艺术家在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层面上和在文学艺术的观念的层面上所经历的深刻变化。诚然,尚存在许多与之有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与影响,亦不容忽略。

  • 标签: 话语方式 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 语言形态 文学艺术
  • 简介:终于完成了.潦草的手写译稿扎成了厚厚一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整整齐齐的打印件正从机器里汩汩而出,直到看见末页上主人公吉米最后的喃喃自语:"该走了."

  • 标签: 秧鸡译 羚羊秧鸡 译随笔
  • 简介: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解读小说《西北》,重点关注故事中相互并置的人物菲利克斯和安妮。深受帝国时期忧郁症影响的安妮生活状况困顿,同时陷入自恋情结的怪圈无法自拔,对有色移民的他者极度排斥,而作为她前男友的菲利克斯却是欢快文化的代表,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共栖和互动的原则。安妮象征着身患帝国时期忧郁症的英格兰,病态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菲利克斯则象征着从社会底层涌起的改变力量。因此以菲利克斯为代表的有色移民就是英国帝国时期忧郁症的处方。

  • 标签: 《西北》 后殖民 忧郁症 欢快文化
  • 简介:"80"批评家周明全以"跨界"与"在场"的方式,一方面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地开掘了在文坛活跃的"80"批评家,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地勾勒出了正在崛起的一代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图景。他在"80"批评家的开掘与推介中,引入了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维度,更进一步在"绝境突围"的判断中构造出了"80"批评家群体"枪"与"玫瑰"并置的主要特征,其中隐含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与重视。

  • 标签: 周明全 “80后” 文学批评
  • 简介:《无人伴随我》延续了戈迪默对南非现实问题的关注,集中叙述了种族隔离南非应当具备的三种政治正义,即物质正义、性别正义和民主正义。戈迪默指出,仅仅倡导宽容与和解对新南非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南非走向未来的根本是解决土地问题,给黑人以物质正义。黑人女性是新南非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新南非的政治正义,必须重塑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实现黑人女性的性别正义。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革命者尤需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份转换,积极推动南非走向民主的未来,实现民主正义,这是政治正义实现的最终保证。

  • 标签: 戈迪默 《无人伴随我》 后种族隔离 政治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