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快乐,不需要有多富有,任何人都能享受,不管你是否贫穷。——题记他,叫青铜,一个因一场大火而丧失语言能力的小男孩。她,叫葵花,一个母亲早逝,父亲不幸掉入河中淹死,成为孤儿的小女孩。他朴实、机灵、能吃苦耐劳;她聪明、漂亮、善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俩相遇,并成为了兄妹。青铜家虽然穷,但家里人都很照顾她,青铜葵

  • 标签: 葵花有感 读青铜 青铜葵花
  • 简介:《史记选》与韩信大家知道,西汉受宫刑的司马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初名《太史公》或《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约52.65万字。这部字字珠玑的皇皇巨著,为了平时阅读方便,于是就有了不同版本的“选本”问世:如王伯祥的《史记选》,来新夏的《史记选》,英文版的《史记选》,还有杨义的《史记评选》,李国祥等的《史记选译》,张华等的《史记选读》等等。

  • 标签: 太史公 纪传体通史 阅读方便 字字珠玑 勾践 《资治通鉴》
  • 简介:一此处的书信是特指——《贾植芳、任敏致胡风、梅志、路翎、晓风、晓山信件选(1982—2005)》,凡一百二十余通,笔者参与整理、校注,收入《贾植芳全集》(第五卷)(1)。

  • 标签: 贾植芳 书信 第五卷 胡风 路翎 校注
  • 简介:《论音乐作品的本质》是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Lissa,1908—1980)创作的一篇重要论文。(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本质进行抽丝剥茧的理论分析,置于历史化眼光下审视,与其说她是在尝试发现一个举世皆然、超越古今、无可动摇的“本质”,毋宁说是在挑明这种“本质”的历史相对性及意识形态性,甚或说,她无异于在宣告“音乐作品”的终结。在文中,她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音乐作品”这一概念予以彻底的批判与反思,吁请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时所惯用的基本概念范畴打上问号,并进行历史清理。

  • 标签: 音乐作品 论音乐 丽莎 意识形态性 民间音乐 历史化
  • 简介:尽管莫言常常强调自己对当下现实有一种很强的“参与的态度”,但正如许多针对50后作家的批评,他们在不断强有力地重述中国当代史时,对当下现实的介入也表现得越来越孱弱无力。莫言1976年当兵离开农村,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他的文坛生涯,1995年妻女随军迁往北京。研究者大都注意到类似“离乡进城”经历对作家书写农村与底层世界造成的隔膜感,但仅仅着眼于城乡二元格局,

  • 标签: 《生死疲劳》 莫言 “历史” 有效期 解放军艺术学院 创作
  • 简介:近年来,书籍的物质文化特性在西方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书籍怎样被生产出来,是通过人工手抄还是机器印刷,又经过哪些流通环节,书商和消费者在这些环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者以何种方式阅读它们,不同的书籍生产制作方式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这些问题催生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书籍史"。

  • 标签: 生产制作 宇文所安 诗歌写作 印刷文化 孙康宜 文学实践
  • 简介: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自19世纪形成以来,其研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型,即影响研究、去政治化的审美研究和跨学科比较,以及后殖民研究(巴斯奈特37-47)。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转型都回应了特定的历史脉络。影响研究回应了民族国家(在欧洲)确立的问题。在"二战"之后的反民族主义思潮(张隆溪12)中,美国学派的学者倡导一种"去政治化"(巴斯奈特39)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其哲学背景是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取代。

  • 标签: 去政治化 主体性 后殖民研究 巴斯奈特 中国学术 美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