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漏译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种常见传译错误,也是困扰同传初学者的一个难题。在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针对中日同传课堂上的口译语料,从漏译比例、漏译位置和漏译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对于中日同传初学者来说,除背景知识不足、外语基础较弱之外,源语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也是主要漏译原因。

  • 标签: 中日同传 漏译性质 课堂语料 实证分析
  • 简介:作品介绍:日本古代社会经“大化革新”、“申壬之乱”后,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文化艺术也有相应的发展。至奈良时代(710—794)初,朝廷为强化天皇统治的正统地位和对外弘扬国威,先后令太安万侣、舍人亲王等编纂史书——《古事》、《日本书纪》。《风土》,应视为上述史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古事记》 太安万侣 奈良时代 《日本书纪》 大化革新 古代社会
  • 简介:我常常问新入学的学生:“你为什么要选择日语?”十之六七回答我:“日语里有汉字,不需要象英语那样死记硬背好几千单词。”事实上,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劲头大,不到一年半载就能连猜带蒙读懂日文报纸,嘴里也能脱口而出进行日常会话,成绩显著。可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不同了,至少有一半人发出感叹:“日语的汉字太难了,分不清哪是音读,哪是训读;日语的语法太难了,抓不住要领;敬语太复杂了,一说就出错;拟声·拟态词太多了,含义细腻,简直找不到适当的汉语来表达;外来语太

  • 标签: 日语 宝石 日本语 学日 拟声拟态词 外来语
  • 简介:日本文献《古事》(712)用汉字写成,基本为汉文却有所变异。故其词义与汉语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尝试分析其与汉语词义的差异,并将其异变归纳为义位的异变、异域的异变、义位与异域均异变三种类型。这对于研究汉日语词汇比较及日本语言文字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古事记》 变体汉文 词义异变 义位 义域
  • 简介:本文以中国传奇小说《牡丹灯》以及日本江户时期出现的『牡丹灯籠』、『吉備津の釜』三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三篇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其他中日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且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新的发现,用文献对比、文本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阐释。

  • 标签: 牡丹灯记 影响 情节 人物 结构功能性人或物
  • 简介:有关《古事》特殊文体成因的探讨,始终是日本上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汉文佛经因而成为解决这一悬案的必读文献,佛典特有的措辞与句法格外引人注目;在趋之若鹜的研究氛围中,理性地确立汉文佛经语体判断标准愈显重要。为此,本文力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为尔后展开的系统性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撑。

  • 标签: 古事记 汉文佛经 语体判断标准 和习问题研究
  • 简介:《古事》的编纂工作,从技术层面上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使用汉字对口传文学进行笔录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完全餮用大陆文明的结晶汉字所带来的便利,凝聚着大和民族灵魂的口传文学势必因采用不当的笔录形式而丧失殆尽。面对洪水般汉字的围困,日本古代的文化精英们展开了殊死的突围。

  • 标签: 古事记序文 太安万侣 异字同训 佛经表达 言语创新
  • 简介:随着《法华经》的汉译与传播,六朝以后出现了专题性的《法华经》灵验,至唐宋时期,类似的作品大量涌现。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灵验中对于女性《法华经》信者的描写与叙述,进而考察了这些女性信仰故事在东亚的传播。

  • 标签: 法华经灵验记 女性信仰故事 东亚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