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对汉语方言中894个鼻增生语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声母、韵母、声调对鼻增生的影响,发现高元音最容易增生鼻,低元音增生鼻需要有声母条件(声母为鼻音或高气流辅音),声调与鼻增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从音节角度看,汉语方言中C鼻音V高音节的鼻增生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地域分布也最广。鼻增生是听觉感知所引发的音变。

  • 标签: 汉语方言 鼻尾增生 听觉感知 声母 韵母 声调
  • 简介:北宋句语气词“也”研究罗骥一般认为,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开始,这样,北宋时期在近代汉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在北宋三种典型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①对长期以来在汉语虚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气词“也”作较为集中而详尽的研究,同时.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对...

  • 标签: “也” 句尾语气词 语法功能 “了” 北宋 近代汉语
  • 简介:元音化是指入声韵在演变过程中因塞音韵尾与主元音之间的协同发音而增生了一个元音,这个元音最后替代塞音韵尾成为古入声韵的韵尾。文章考察了汉语方言入声韵的元音化现象,整理出了元音化不同阶段的类型,并分析了元音化的产生动因。

  • 标签: 汉语方言 入声韵尾 元音尾化 协同发音 语音演变
  • 简介:日语中的接词“中”来源于汉语上古时期的“中”字,之后在日语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后置接词用法。与此同时,汉语中的“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进行”义,但其并没有像日语“vp中”那样,已经语法化。近代以来,日语对汉语影响很深,“VP中”这一结构以一种看似新颖的方式传入中国。“VP中”结构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并且与汉语“中”发展出表示进行的用法契合,因此得到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 标签: 日语 接尾词 后置词 “VP中”
  • 简介:基于语义语法的理论方法,秉承句法位置对短语分布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探讨位对述宾短语的选择限制,本文研究述宾短语VP1+O[n/v/a]在句法结构“S+VP1+O[n/v/a]+”中作状语所需的句法语义允准条件。文章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述宾短语作状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判定述宾短语作状语的三种方法:基于O的直接判定法、基于VP1的直接判定法和句式分解优选判定法;其次,考察了述宾短语作状语时述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韵律组合特征.阐明了位述宾短语的四种分类方法:归纳事实、述宾双向选择、交集合一运算和概念词性参照;最后,文章把位述宾短语分为感性类、知性类和意志类三大类,每类又分别包含四个小类共十二小类的语义类型,得出的类别可为自然语言处理构建位的短语语义模型提供参考,还能为对外汉语教学讲授并操练复杂的句型提供必要的借鉴。

  • 标签: 状位 述宾短语 感性类 知性类 意志类
  • 简介:韩国语中的副词形语在韩国语语体系中具有重的地位,在第7次韩国学校语法教学大纲中把第6次韩国学校语法教学大纲中不认定的副词形语纳入语体系,将副词形语与名词形语和冠形词形语并列组成转成语,作为外语教育的韩国语语法研究也应针对这种变化对副词形语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作为外语教育的韩国语语法改革,语法难点的解析及教材的编纂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副词形语尾 从属连接语尾 对等连接语尾 副词从句 复句体系
  • 简介:一段玉裁的古韵学有“古合韵”一说。什么是古合韵?《六书音均表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 标签: 段玉裁 叶音说 古本音 合韵 古韵 六书
  • 简介: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双语对译语料,考察时间副词"才"与句"了"的共现偏误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对时间副词"才"与句"了"不共现的本体语法解释不利于教学语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英、俄、韩、日、泰、越南等不同母语类型学习者的一语迁移,发现共现偏误的原因及共现偏误分布的特征,进而归纳出该偏误对所有学习者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时间副词"才"在教学语法和国别化教学中应给予区别对待。

  • 标签: 共现偏误 母语迁移 教学语法
  • 简介:那是一种毫不起眼的花,被懒散的我们扔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但是,只有那个角落才能配得上它吧。一座红墙剥落的老房子,露出里面的土色,门窗上布满了尘土,一种岁月的回忆充溢在老房子周围。我也不知道房子里放些什么,只能从模糊的窗户里看见里面全是各种柜,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房山石经的拓片。

  • 标签: 昙花 房山石 珊瑚化石 房子 菩提树 角落
  • 简介:宪祖是晚明优秀的剧作家,一生创作戏曲三十种。他的传奇代表作《鸾鎞记》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显示出该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叶宪祖 《鸾鎞记》 艺术特色
  • 简介:比喻是根据联想,用与甲物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格。它是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运用得极为普遍,它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概念的事物形象化,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把深奥的哲理浅显化。博喻,则是用众多的

  • 标签: 博喻 形象化 思维模式 修辞格 比喻 事物
  • 简介: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音”与“作诗音”两种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音与古诗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音,就不可忽视“作诗音”现象。

  • 标签: 宋代 诗歌创作 叶音 通语 方音
  • 简介:《语文新圃》2002年第五期刊有群英同志的文章《兰芝被遣为哪般?》(以下简称文),文章通过综合比较,先排除了“四德”中的后三项,从而确定问题出在“妇德”上,又进一步说是因为兰芝“不顺婆婆”,随后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中的例子。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 标签: 语文 综合比较 商榷 后汉书 母亲 封建社会
  • 简介: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道出一个“借”字的奥妙。同理,在演讲中巧施借,可为自己的演讲增光添彩。

  • 标签: “借” 演讲 比喻 情感表达
  • 简介:爱好足球的朋友都知道:当对方踢来一球时,我方把球反踢回去.就势借力,可以把球踢得更远、更有力量。这种“反弹”的技巧.也可以用在论辩中.当对方向你发动攻势时,你接招借力“反弹”.使对方猝不及防,败下阵来。论辩中的“反弹”制胜,主要有以下五种。

  • 标签: “反弹”制胜术 演讲术 语言形式 表达技巧
  • 简介:汉字教学之所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或与我们汉语汉字教学所从之"道"非其"道"有关,或与重""轻"道"有关。好"道",明"道",追求"道"""相得,是突破汉字难教难学问题的关键。

  • 标签: 汉语 汉字 教学 “道” “术”
  • 简介:五、提出对策的原则与方法:申论思维要点古代的策试,是指被选拔者在竹简上逐条应对问题,故“策试”也称“策问”或“对策”。作为一种文体,刘勰这样概括了策论的特点:“使事深于政,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

  • 标签: 应用写作 写作方法 概括分析 对策 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