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主题认识。推动是关键词,汉语不会自然而然走向世界。要正确认识现实,现在离真正汉语热还差得很远,很少当作第一外国语学习。因此,我们特别要树立起汉语言自信,捍卫汉语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位,一定要自觉积极行动起来。有利条件。汉语理据性强,简易,有走向世界天然优势。国家重视,现在又富裕起来了,可以有强有力经济支持。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简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有汉语拼音方案帮助教学。

  • 标签: 汉语热 世界 通用语言文字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简化 学习难度
  • 简介:借助“看图说话”的话语诱导方式,本文考察了12名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在间隔两个月时间内、口语产出流利性发展情况。前测后测数据分析显示,学习者口语流利性发展呈现不同步调,在时间性多数指标上取得明显进步,在表达性准确性多数指标上则没有显著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发现,在第二次表达中,学习者口语产出更连贯,内容更丰富,语言形式运用更为复杂。

  • 标签: 看图说话 初级 口语 流利性
  • 简介:中国语文现代化副会长兼秘书长袁仲瑞先生主持会议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恒斌大师(右一)向会议献书法作品:团结一切力量,推动汉语言文字走向世界。林连通、马庆株、李土生等领导接受厚礼

  • 标签: 汉语言文字 世界 中国语文现代化 论坛 书法作品 汉字研究
  • 简介:目前全世界汉语教材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都在快速增加,但是适用于东南亚学生教材却不多,本土化教材稀缺,教材实用性、趣味性有待增强。针对这些现状,可通过转变现行教材设计,在对象教材内容安排上考虑到东南亚国家语言与文化特殊性,以此来提高教材编写针对性;可以通过东南亚国家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了解选择贴近实际教材内容来提高教材实用性;另外教材趣味性也有待提高。

  • 标签: 东南亚 汉语教材现状 汉语教材建设发展战略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表达主观情态功能。羡余否定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动因机制,认为它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主观认知有着密切关系;羡余否定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一直以来,很倾慕于漪老师深厚语文学养、优秀教学素养及其孜孜以求治学精神。近日读《开启门扉智慧》一书,看到她1979年4月2日教学朱自清《春》课堂实录片段。本人不揣浅陋,欲于漪老师商榷一下教学设计科学性与有效性。现把于老师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 标签: 于漪老师 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 不揣浅陋 《春》 课堂目标
  • 简介:述职报告是一种古老应用文体,《孟子·梁惠王下》记载说:“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个词语原指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后来官吏向中央政府汇报施政情况就称作“述职”。现代社会,

  • 标签: 述职报告 评改 应用文体 中央政府 现代社会 天子
  • 简介: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预备条件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编码手段之间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获取固化过程.

  • 标签: “到底”句法限制 语用背景 话语模式 语义类型转换
  • 简介:在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辞书现代化建设有利形势下,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系统性研究势在必行.在语料库语言学指导下,我们按照一定思想原则,为当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代表作《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建立了完整系统封闭式信息库,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方面12个属性进行分析,后续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加深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研究.

  • 标签: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 学习词典信息库 构建与实现 属性分析
  • 简介:"前置受事+VA了"兼有两种语法义:一种表示"结果实现义",属于"动作事件概念结构";另一种表示"结果偏离义",属于"评价性概念结构"。特定构式义投射到句法层面形成特定句法结构。本文用"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重新审视了"前置受事+VA了"格式语义配置语义特征。

  • 标签: 受事前置 构式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学术活动之一,全球135位学者出席,主题为“华文教育发展研究”.主要内容有:华文教育中认同问题;国别华文教育成就、困境与未来发展;两岸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教学标准研究;华文师资、教材、教法研究;华文习得与偏误分析;面向华文教育汉语本体与语用研究.研究新动向:华文教育与族裔文化身份认同;华文教育语言生态;华文教育史的人文价值;现代教育理论视角华文教育;华文教材价值赋予功能.

  • 标签: 华文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展问题 研究动向
  • 简介:霍桑《红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反响和文学研究者高度重视。本文将基于语言认知视角阐释,从语言认知这一新视角出发,这部优秀发端于浪漫主义和美国象征主义作品进行解读,《红字》中人名进行解析,全面论述《红字》的人名在语言认知视角下特征,深化人们这一小说认识理解。

  • 标签: 语言认知 霍桑 《红字》 人名
  • 简介:本文采用纸笔测验方法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部件熟悉陌生形声字语音提取特点.结果表明,字类型、声旁位置形旁可命名性影响中级水平留学生部件熟悉陌生形声字语音提取,具体表现为:规则字命名成绩好于不规则字;声旁在右汉字命名成绩好于声旁在左汉字,形旁不可命名汉字命名成绩好于形旁可命名汉字.当陌生形声字形旁不可命名时,中级水平留学生整字命名更倾向于利用声旁信息;形声字声旁在右时,利用可单独命名声旁命名整字可能性更大;当形旁可命名时,声旁语音线索与形旁语音线索存在竞争.中级水平留学生部件熟悉陌生形声字语音提取主要采用“读声旁”、“读形旁”“类比”三种策略,尤其以“读声旁”“读形旁”等“读半边”策略为主.

  • 标签: 留学生 部件熟悉 陌生形声字 语音提取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人认知能力进行建构,并通过隐喻方式渗透到语言中,从而反映出人们思维和活动。本文将对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隐喻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从其独特新颖诗歌语言中来领略作者意象思维,感受诗人爱情生命幡悟与坦然。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诗歌 隐喻
  • 简介:大学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拓型人才。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综合素质,其核心乃是学术研究能力,无论是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拓宽其学术研究视野、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并转化为各种适应能力都是必由之路。而学术研究能力最集中表现乃是学术论文写作,学校教师必须通过有计划训练课程,让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学术研究能力 写作能力训练 大学生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论文写作能力 综合素质
  • 简介:汉语语音“有效培训”,是指培训师在有限培训时间内,能够充分地满足培训学员语音培训需要,迅速提高培训学员汉语语音汉语语音教学水平,并使培训学员能够在接受培训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培训课程培训师给予好评短期语音培训课程。加强语音培训动态针对性,提高语音培训交叉科学性,突出语音培训全面活动性以及重视语音培训广泛趣味性是实现有效培训基本策略主要方法。

  • 标签: 海外本土汉语教师 有效语音培训 策略 方法
  • 简介:语法教学是中级汉语综合课主要教学任务,本文指出这门课语法教学在语法例释练习方式上问题,然后根据综合课语法点各自特点分出4类语法点:(1)依赖语境语法点;(2)同现词语语法点;(3)适配人称语法点;(4)满足数量语法点。再根据语法点类型,设置了6个针对性练习题型,以便真正发挥练习作用

  • 标签: 题型 综合课 语法点 分类教学 对应性练习
  • 简介: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放下。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放下罢了。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喝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真香满溢。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

  • 标签: 茶道 人道 喝茶 人生 茶人 茶叶
  • 简介:通过三类语料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着"相冲突有清醒认知。其各类"着"结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准确率较低。"着"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复杂度、形式明晰度等语言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影响。

  • 标签: “着”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读高一学生记叙文,既读不到生动形象,也读不到真正感情。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形象鲜明、真情流淌记叙文呢?在诗歌教学中,那传承千年中国古典诗论,给了我们灵感。一、“诗缘情”启示我们:记叙文写作应强调真情实感我国诗歌发展早期,“诗言志”主张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社会功用,重视其工具性。“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因为孔子推崇。这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工具性诗论,在中国影响深远。

  • 标签: 诗言志 记叙文写作 诗缘情 歌永言 《尚书·尧典》 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