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正>疑问代词“那”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列举了一些魏晋以后“那”问事理的例子,并推断说“我们不妨假定它的起源在汉魏之际或更早”(216页)。吕先生所论甚是,这里补充几个汉魏时期的用例:(1)何等为无有?是亦无有,是素行殃福无有,死中亦无有。已无有中当那得往?已不得生当那得老病死?生死如流水,不行生死业便止。(东汉·安世高/道地经/大正藏15、235、2)

  • 标签: 大正藏 “那” 疑问代词 汉魏六朝 “所” 问事
  • 简介:“工具”是语言表达中经常涉及的一个语义范畴,汉语里都有格标出现在工具成分的前后。本文主要考察朝鲜语里的“”和汉语里的“用”在介引工具、材料成分时表现出的异同,并描写了“”和“用”由可带具体成分到可带抽象成分的隐喻过程。

  • 标签: 工具 材料 隐喻
  • 简介:诗人们在写人事更替、朝代兴废的时候,总喜欢采用“物是人非”的方法。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比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们的着眼点当然是在“变”,在他们的意识里,“变”需要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便是“不变”的某物。有时候,为了这种“物是人非”,诗人们甚至“将错就错”。

  • 标签: 诗歌 “变” 参照物 诗人 古人 朝代
  • 简介:20世纪英美现代派杰出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借由诗歌艺术及其诗歌中的异化主题反映现实,展现现实的真相及真理,反映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处境,以此帮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给予人们生存的力量和勇气,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 标签: 奥登 异化主题 个体 爱情
  • 简介:<正>词是意义与语音的结合体,在书面上表现为意义与形体的统一。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不同的系统,又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个词有一个意义,但又可以有几个意义。如果把不同语言的词汇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意义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交叉情况。一般说来,不同语言的词汇之间,这种词的意义和那种词的意义相对应的情况是较少的,而不相对应的情况则是多数的。这是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碰到的“麻烦”,也是教第二语言时必须注意随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汉语里的“打”这个动词。它的意义和用法是多样的,我们如果用朝鲜语来表达“打”的这些意义和用法,就必须使用许多不同的动词。

  • 标签: 汉语词 词义 同语 意义和用法 “打” 朝鲜语
  • 简介:朝鲜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具有建立汉语语音声调标记体系的重要功能。质正官对于汉语声调的“质正”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以谚文与傍点相结合,标记汉语官话语音的声韵调。朝鲜司译院就有许多这样手写傍点的汉语资料,以傍点标记声调。一般认为,这种记载较早见于《训民正音》,最初以点符注于谚文字符之前,称为“傍点”或“声点”。此后许多朝鲜汉语教课书和工具书中都使用这一注音系统。

  • 标签: 朝鲜朝 汉语声调标记 质正
  • 简介:本文将舒婷的诗歌与朦胧诗的其他两位主将进行了比较,进而阐述了舒婷诗歌的特点,最后对舒婷的诗歌代表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进行了解析。

  • 标签: 舒婷 朦胧诗 特点
  • 简介: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因而最讲究艺术性。诗歌在结构上讲究曲转,讲究披花拂柳,蜿蜒迭宕;诗歌可以用典,但“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诗有无理之理,苏轼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诗美学原则叫“反常合道”。反常,即违反常情,常理,常识,但合乎诗情,诗理,诗道。

  • 标签: 诗歌 曲转 无理之理
  • 简介:读诗,首先从语言上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是很重要的。这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写诗要在语言上追求新异性,形成较为独特的而不是平庸的语言风格。

  • 标签: 诗歌语言 新异性 语言风格 感染力 写诗
  • 简介:诚如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诸种文学体裁中最能抒发情怀、感动人心的。而且,诗人常常是由物感兴.即由外界之物引发的感触而“摇荡性情”,继而“形诸舞咏”。诗歌创作,至今仍然如此。

  • 标签: 诗歌创作 手法 代言 《诗品》 文学体裁 性情
  • 简介:朝鲜语中只有对擦音,以松、紧为对立特征,分别记为/s/和/s*/。汉语普通话中的擦音虽然很丰富,但同部位的只有一个清擦音/s/。本文采取语音实验手段对汉两种语言中的齿龈擦音进行对比分析。考察的内容包括双音节前字、后字音首位置擦音的时长、中心频率和后接元音的基频等。考察后发现,朝鲜语松音/s/的性质很不稳定,在不同的语音环境有不同的表现,而紧音/s*/和汉语的/s/在不同位置的时长、强频区和后接元音基频等方面的表现则比较稳定。整体比较,汉语齿龈擦音/s/的语音表现更接近朝鲜语的紧音/s*/。

  • 标签: 齿龈擦音 松音 紧音 时长 基频 中心频率
  • 简介:由于历史感极强和语言的言简意赅、跳跃性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浓。因此高中诗歌教学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己任,从诗歌的特殊性审美性出发,从三个角度去体会诗歌: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整体感知诗歌;二是通过意象明晰情感,学会分析;三是指导诵读体味基调,提升鉴赏能力。由此实现由被动牵引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诗歌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

  • 标签: 诗歌教学 诵读品析 鉴赏能力
  • 简介:今天,当越来越多的读者甚至诗歌的研究者声称自己读不懂诗歌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因种种原因远离诗歌而去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诗人直言“为少数人创作”、“我不需要读者”的时候,我们诗歌的审美观念确实面临着挑战。诗的本质是什么?诗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这些疑问无不需要我们做出回答。然而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也确非易事。特别是对诗美的探究,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的,诗的美应体现在多方面,每位诗人、每一个诗评者和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诗美观。但我想,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诗歌被读者读不懂的时候,当一些诗歌研究者甚至知名的诗学批评家都惊呼诗歌无法解读的时候,当诗歌已越来越远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对诗歌的平易美做些认识或者强调很有必要。

  • 标签: 诗歌 审美观念 研究者 读者 少数人 批评家
  • 简介:意象,表意之象,不仅特征鲜明而且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深邃的思想。笔者对雪莱的三部作品《含羞草》《云》和《西风颂》进行分析,发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将自然意象赋予人的感受与经历,展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其美学感染力及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 标签: 意象 《含羞草》 《云》 《西风颂》 审美
  • 简介:成句是指没有语境的帮助下能够独立成句的常规句子。本文探讨汉双语语码转换句的成句条件限制。本文指出汉双语语码转换句的成句条件限制,既有与朝鲜语和汉语成句条件限制相同的地方,又有与朝鲜语和汉语的成句条件不相同的地方,并从表述性、现实性、分层向核性、语气、时态等角度探讨了汉语语码转换句的成句条件限制。

  • 标签: 朝汉双语 语码转换 成句条件限制
  • 简介: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并指明自己不用“美术”而用“美育”,乃是因为美育除了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外,还应列入音乐、文学。另外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等等“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①之后北大、清华等中国现代大学的国文系均开设有诗歌鉴赏与创作课程,

  • 标签: 美育 诗歌教学 北大 校长 课程 诗歌鉴赏
  • 简介:读者来信说他们读我的诗总感到很实在。若明确地设问,什么是诗歌的“实在性”?我想这样作答:诗歌的实在性的东西就是能使读者品选出诗人的“写景、叙事、表理、抒情、言志”这五味的诗品。现以

  • 标签: 诗歌作品 诗品 实在性 爱情 读者来信 抒情性
  • 简介:诗歌鉴赏是高考文学鉴赏的一个内容,年年都有,近年来比重有所增加,1999年又增添了新诗鉴赏的内容。掌握此类试题的设题思路和特点以提高同学复习备考的针对性,是复习迎考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来探讨一下此类题目的命题技巧。

  • 标签: 设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 高考 语文 意象 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