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3~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能力发展规律与构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岁语言前聋患儿4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治疗,采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USS),并由专业听力专业人员对开机前与开机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患儿听觉言语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术前、开机6个月及开机后各阶段评估之间的MAIS评分、MUSS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开机12个月与开机后24个月的MA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后,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改善效果明显。

  • 标签: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 听觉言语能力 发展规律
  • 简介:摘要巍巍唐朝,300余年历史,谱写出一段段史诗。南唐不仅冒认唐朝后人,在名号上沿用“唐”的国号,其在典章制度上也是唐朝的追随者,并潜移默化影响到宋朝制度。南唐承前启后,其历史地位当亦不可小觑。本文在分析南唐先主李昪称帝过程的同时,对认祖事件进行考释,并通过受禅与认祖分析其政权合法性问题。

  • 标签: 李昪 南唐 认祖 受禅 政权合法性
  • 简介:叙事原型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范型,是一种集体解释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模式.网络公共事件中,对相关原型的征用常常能增强舆论的召唤力.各个主体总是试图通过叙事建构和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原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原型冲突、原型转移和框架重建.

  • 标签: 网络公共事件 叙事原型 框架
  • 简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构式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 标签: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 简介:<正>(一)所谓相关条目,一般说来,就是指书写形式不同而内容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目。如:“断火”与“寒食”,“垂青”与“青白眼”,“洛阳纸贵”与“纸贵洛阳”等等。在辞书编纂中通常采用“同”、“即”、“见”、“犹”、“详”、“参见”、“亦作”等字样来作为相关条目的标志。互相照应,详略有致地处理相关条目,这在我国古代的辞书中亦屡见不鲜。如《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 标签: 相关条目 汉语大词典 书写形式 辞书编纂 妥善处理 我国古代
  • 简介:摘要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凝练的表述能够直接反映出媒体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和立场。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17年北京11·18大火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对标题的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立场。

  • 标签: 新闻标题 中美媒体 意识形态
  • 简介:<正>0汉语的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和"来、去",以及"上、下……"等与"来、去"结合起来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均可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通常叫趋向补语。这些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思十分复杂,以往有过不少分析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些分析研究缺乏系统性。比如"上",《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是:

  • 标签: 趋向补语 立足点 形容词 语法意义 反义关系 趋向动词
  • 简介:对现见切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韵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韵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的形成问题,指出这是一种由于显著事件的认知分化而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期期”的叠用始现于《史记》,记载的是御史周昌因口吃而出现的语误现象,并因《史记》的记载和传播成为显著事件,使“期期”这种叠用形式得以长时间地保留和扩散。明清时期,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加速,“期期”逐渐完成了由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的演化,形成了语气副词“期期”和拟声词“期期”两种演变结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周昌因口吃而叠用“期”这一显著事件认知结果的分化,同时也受“期期”所处句法位置和句法格式、语气副词“期”的词类地位调整以及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显著事件对新兴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期期” 语气副词 拟声词 显著事件 认知分化
  • 简介: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和满足国家语言战略发展需要,我国亟须制定统一的汉语语言能力量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已有语言能力量表制定情况基础上,立足汉语特点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尝试对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认为在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过程中应涉及语言能力的神经机制、汉语标准母语的语言知识、汉语社会语言能力和汉语艺术语言文化能力四个层面。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量表 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
  • 简介:汉字中含部件“立”的字较多,如立、辛、音、妾、能等,它们的来源其实不同,独体字“立”像人立于地面,“辛”上之“立”为古代一种刑具的刀面,“音”上之“立”来源于舌形,“妾”上之“立”为发髻形,“能”上之“立”为王冠形。此外,商、帝等字的上半部虽均从“寺”,但其实也有差异,“商”之“寺”与“花”之“立”同,“帝”之“寺”为花蒂形。

  • 标签: 青皂
  • 简介:本文分析山东郯城方言的叫字句以及与之相关的几种句式,就其语法功能和格式做具体的描写,着重说明它兼具了施动和被动两种功能,并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歧义.

  • 标签: 郯城方言 叫字句 歧义
  • 简介:香港的语料库和相关研究概况[香港]胡百华李行德汤志祥从60年代开始,欧美各地的语文工作者次第建立规模不同、目的迥异的语料库;但语料库得到一般人的注意,可能是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大学和柯林斯(Colins)出版公司在80年代末联合出版了多...

  • 标签: 语料库 研究概况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现代汉语 汉语自动分词
  • 简介: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一价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一价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配价 句式
  • 简介:文章考察商丘话子尾及体貌助词“着”的特殊读音[tei]及其变体的来历及演变过程。联系邻近的鲁西南方言的共时差异,认为[tei]除了直接经历由[ts]声母塞音化,韵母央化、高化并分裂为复韵母这样一个可能的变化路径外,还可能是早期子尾儿化形式的孑遗。体貌助词“着”读[tei],是因为商丘话早期“着”的语音形式与早期子尾读音[ts]形式相同。同时联系商丘话及周边方言的子尾情况,讨论了晋南方言子尾的演变过程。

  • 标签: 商丘话 鲁西南方言 晋南方言 子尾 儿化 体貌助词
  • 简介:从注释体例、反切用字、小韵下的韵字数目以及释义的特点诸方面来比较与P3798具有相同内容的S2055、王二、王三和P2018,发现:(1)P3798不是陆法言原本;(2)王二是S2055和王三的综合本。

  • 标签: P3798 S2055 王二 王三 P2018
  • 简介:主语、动词、宾语之间的语法标记类型可能有16种。文章通过对82种语言的取样分析,发现不存在全部的16种标记方式。有的标记方式有语言实证,有的标记方式无实证;在有实证的标记类型中,又有实证语言的多寡之分。文章讨论这些有实证和无实证、实证多和实证少的标记方式,并尝试建立语法标记类型和基本语序类型之间的一些关联。

  • 标签: 类型学 形态标记 基本语序 语法关系 语言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