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从资源到资本:民办高校资源转化机制构建吴文刚、周进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资源转化是盘活民办高校资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挥民办教育灵活自主的机制优势,拓宽资源关系网络以增强民办高校社会信任度,优化资源效益以积聚社会资本。

  • 标签: 高校资源 社会信任度 民办教育 机制优势 资源关系 高等教育研究
  • 简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就是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市场因素不断增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渐趋形成的过程。当前。无论是“应然”还是“实然”状态而言。高等教育市场不是完全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也并非完全竞争。实践中,由于行政控制体制的“惯性”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体制性约束,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呈现出诸多无序和混乱状态。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改革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要通过政府审慎的战略干预、完善市场信息机制,以及遵循市场竞争内在道德要求等途径来强化高等教育市场规制,建立高等教育市场良性的竞争环境。

  • 标签: 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体制 市场竞争 市场规制 资源配置
  • 简介:在欧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日本同样面临着政府财政紧缩,以及社会需求的扩大与多样化等问题。此外,日本普遍较低的生育率,使得教育适龄人口减少,这不仅激化了私立大学间的竞争,同时在高等教育市场供给过剩的现状下,政府的调控能力被逐步削弱。在此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导向,以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日本大学的改革发展,通过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探讨与分析,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 标签: 高等教育 市场化改革 评估制度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目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形成持续增长的动力再也不能靠要素投入,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就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或者说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常态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具有的科技创新优势,为此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已成为一种共识。

  • 标签: 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要素投入 持续增长 创新优势
  • 简介:任何重大、庞杂的工程,首先考虑的不是具体方案,而是理论设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创新。因此,启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课题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的理论设计。在理论设计取得共识基础上,才能逐步进行方案设计一组织(分工)设计一程序设计。

  • 标签: 理论设计 质量建设 高等教育 系统工程 程序设计 创新
  • 简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主体、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认证体系。其中,三个主体指的是认证委员会、认证代理机构和高等学校;两个层次是指认证委员会认证认证代理机构和认证代理机构直接认证高等学校;两种形式是指认证代理机构直接认证高等学校的两种形式,分别为专业认证和体系认证。专业认证是德国最早的高等教育认证形式,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 标签: 体系认证 高等教育 德国 代理机构 高等学校 认证制度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相对沉寂阶段和热烈讨论阶段三个阶段。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本质观,概括起来有双重属性说、高等教育本质的动态性说、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说和高等教育集探知、育人、服务社会为一体的本质说。展望未来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研究者应先明确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然后找到适切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 标签: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本质 本质
  • 简介: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度是实现学分互认的基础性工程。学习成果转换与学习成果互认的概念具有趋同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可分为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三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等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由此,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性、拓展性和突出职业性与应用性为特色的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模型;采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国际合作等多种转换方式,实行规范运作的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的运营服务,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学习成果转换制度体系。

  • 标签: 成人高等教育 学习成果转换 学习成果互认 学习成果转换制度
  • 简介:一、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外部要求和环境(一)高校深化改革的现实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些既有的制度安排、思维模式已经很难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些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过积累和酵化后成为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且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 标签: 改革 高等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 思维模式 环境
  • 简介:一、什么是教育枢纽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奈特认为,教育枢纽特征是一国、地区或城市通过战略规划促使本地和国际各教育活动主体(学生、学者、大学、研究中心)和利益相关者(工商业组织、政府、非营利机构等)汇聚在一起,

  • 标签: 高等教育 枢纽 路径 亚洲 利益相关者 教育活动
  • 简介: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是指什么?教育质量是价值选择,还是技术管理?判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质量是否可以人为控制?理解这些命题,需要从国际视野深刻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 标签: 高等教育 质量建设 国际化 评估报告 中国 视野
  • 简介:1.国外高等教育中绩效评价的自觉行为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广泛了解工业、商业和教育领域中实施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组织中实施绩效评价不仅要满足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更要关注和满足组织中成员的自我提升和工作绩效改进的需求。

  • 标签: 绩效评价 高等教育 机制 管理理论 教育领域 工作绩效
  • 简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规格和模式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梳理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由领袖型向大众型转变过程中呈现的规律、特征与结构类型等基础上,探索并得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5种基本范式,即协作式、供求、分流、领袖和虚拟范式,并提出高等教育范式转型的策略。

  • 标签: 全球化 高等教育 教育范式 多元化
  • 简介:通过分析2015年斯隆报告,总结出2014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的五个分化特征:(1)学术负责人和教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了解程度不同;(2)学生注册率上升,但保留率下降;(3)在线高等教育需要教师付出额外努力,但教师对在线高等教育的认可度逐年下降;(4)越来越多高校开展MOOC,但更多高校对MOOC的前景持观望态度;(5)学术负责人和用人单位对在线高等教学效果的认可度存在差异。

  • 标签: 美国 在线高等教育 分化
  • 简介:为治理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俄罗斯于2012年启动高校效益评估活动。新的教育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教育质量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高校进行重组或合并。2012年,俄罗斯教科部要求所有公立高校必须参与高校效益评估活动,之后举办的每年一度的评估活动的对象则扩展至俄罗斯所有高校。评估活动开展过程中突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反映高校重要教育功能的就业水平上的指标不断丰富;尊重和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特殊性,对军事类和艺术类等6类高校增设针对其办学特色的评价指标;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来设定具有区分度的指标最低标准值。

  • 标签: 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效益 评估
  • 简介: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方式问题缘起于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它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本质与意义的最基本的认知和体悟,也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具体问题的一种理解和反应。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发展方式已发展成为一种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已成为各界公认的命题。

  • 标签: 教育发展 逻辑 历史 教育领域 教育改革 当代中国
  • 简介:一、“其位”与“其责”: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的权责框架(一)调控性治理: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政府权责1.调控性质量治理权力与权利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和举办者,依法享有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治理权,而这种质量治理权,从性质上来讲属于政府的社会治理权力范畴。受政府权力演变和职能转换的影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治理权主要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质量调控性治理权力,主要由宏观管理权和质量监督权构成。

  • 标签: 教育质量 治理 权责 政府作为 高等教育 质量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