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英汉词语的语义模糊性体现在两方面,即词语本体的模糊性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本文阐述了英汉词语语义模糊性对英汉互译产生的影响,粗略探讨了可行的翻译方法,并且认为在寻求等效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找到更加忠实于原文模糊语言的译文,因此,以模糊译模糊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语义模糊 本体 模糊性 翻译方法 可行性
  • 简介:英汉分属不同的语言,在语法上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对翻译起一定的干扰作用,本文就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处理意见。

  • 标签: 语法 差异 翻译
  • 简介:文章运用调查问卷,考察201高校本科生英汉码混杂现象,揭示高校校园英汉码混杂现象特点,以及学生对英汉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和偏好。

  • 标签: 英汉语码混杂 混杂偏好 混杂容忍度
  • 简介: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渊源,人名也不例外。人名由“姓”和“”组成,本文从“姓”和“”孰重孰轻这个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差异。

  • 标签: 共性 个性
  • 简介:国外语言学对句子主位结构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学派。国内的此项研究尚属开创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主位结构特别是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主述位特征逐渐被发堀。本文根据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话语语义切分理论,初步探讨了“标记主位”在英汉陈述句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异同。

  • 标签: 述位 标记主位 主位性前置
  • 简介:同义关系是词义聚合的重要表现.同义词是英汉共有的现象。以英语同义词为基础,对比英汉同义词的来源,类型以及它们在语义的轻重和侧重点、感情意义、语体色彩、搭配意义、位置分布以及词性句法功能,揭示其异同,对提高同义词辨别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英汉语 同义词 对比
  • 简介: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对方文化不够了解常常会造成语用方面的失误,给交际带来障碍.文章列举一些典型的语用失误,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 简介: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定语从句汉译的几种规则:(一)化整为零法,(二)改变顺序法,(三)汉语主从复句法。

  • 标签: 定语从句 形合 意合
  • 简介:通过介绍英汉言中出现的借词,讨论了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主要以传统文化为主,方式上主要是音译和借译;汉语借用英语词汇主要是些反映新事物、新发明的词汇.

  • 标签: 汉语 英语 词汇 借词 音译 借译
  • 简介: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 标签: 系词 语言哲学 语言本体观
  • 简介:衔接是创建连贯篇章所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英汉篇衔接手段存在显著差异,英语重形合,较多使用外显衔接手段,而汉语重意合,较多使用内容及语义上的隐性衔接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学英语衔接教学,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更好地避免英语作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 标签: 语篇 衔接 负迁移 外语教学
  • 简介:基于衔接理论,以《背影》、Insouciance及其译文四篇散文作为翻译对应篇章,对比研究小句、句子间语篇层面的英汉连接词用法。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连接词既有相同用法,也有不同用法。英语语篇连接词频数为汉语的1.78倍,但并非各种衔接关系连接词使用频数都比汉语多,如转折连接关系;汉语多用但不限于隐性连接词,英语多用但不限于显性连接词,英汉形合与意合语言是相对而言的;汉英衔接关系的连接词翻译应该采取直译、增词、省略、转化翻译等处理策略,以避免英汉言结构、连接词用法差异的影响,输出符合译语表达与衔接关系的连接词。

  • 标签: 衔接理论 连接词 形合 意合 衔接关系
  • 简介:委婉语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文章介绍了委婉语的定义;归纳了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并通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具体语言中委婉语的特殊性.

  • 标签: 委婉语 禁忌 语言 交际
  • 简介:语言变异是指脱离常规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形式往往在特定的语境下生成,形成种种特殊的修辞手段,这些超常的修辞手段即变异辞格.变异辞格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存在.本文提出了变异辞格的概念,分析了变异辞格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指出了他们的形成原因及其语用效果.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语言变异 修辞手段 变异辞格 语用效果
  • 简介:汉语史的角度出发,考察“花朵”的成词过程。早期的“花朵”是两个名词连用,表达“花之朵”的意思,唐代“朵”产生了量词用法,受“马匹”、“车乘”等同类结构的类推影响,到了宋代“花朵”凝合成词,“朵”成了词尾,并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

  • 标签: 花朵 量词 词尾
  • 简介: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英汉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一些原本表示精确数目的数词在语义上出现模糊,从而表示非精确的数目。英汉言中语义模糊的数字及其呈现的意象存在着部分对应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数词语义的模糊性,既能反映英汉言文化的共核部分,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彰显不同语言文化的各自特性。

  • 标签: 英汉数词 语义 模糊性
  • 简介:对比总结了英汉使役的表达形式,指出英语和汉语典型的使役表达有着根本的不同:英语以词汇使役为主要手段,汉语以使役句为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英语使役表达上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英语 汉语 使役结构 使役结构习得
  • 简介: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 标签: 双宾语结构 标记 动词语义类型 转称
  • 简介:一阶谓词逻辑推理是数理逻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阶谓词逻辑推理教学中,保证量词引入规则、量词消去规则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对学生正确接受和理解推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离散数学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一阶谓词逻辑推理中的存在量词引入规则与量词消去规则的教学策略。

  • 标签: 离散数学 存在量词 规则
  • 简介:通过对前置动量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初步考察前置动量词及其句式的语义特点和表达功能,并针对语法学界有关的讨论提出了我们的看法——考察语法意义应分清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同时还要把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来。

  • 标签: 三个平面 动量词 语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