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平等不是一项独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它主要是公民基本权利享有和行使的一项原则,但这并不否定平等的权利性质,平等权存在于各项权利之中,是各项权利之下的一项具体的权利内容。现代宪法的平等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强调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但允许合理的差别。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理应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宪法上的"平等"不同于一般法律上的"平等",它至少具有立法依据、审查依据和解释依据三种特别价值。

  • 标签: 宪法 平等 基本权利 原则 合理差别 特别价值
  • 简介:自传播学引入中国以来,我国学者便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但对老子及其书的传播研究少之甚少.该文以《老子》为研究对象,从西方传播学理论中的传播活动五要素——传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出发,将《老子》一书所蕴含的传播思想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慈、俭、不为天下先的传者观,二是真、善、美的传播内容观,三是灵活多变的语言媒介观,四是受众本位的传播受众观,五是多层次的传播效果观.

  • 标签: 《老子》 传播素养 语言策略 受众本位 传播效果
  • 简介: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体现在表征“天地之心”的复卦初爻上,他们皆在复卦中寻求自己学说的依据。复卦初爻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物质。在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释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三家之学都是用复的方法,而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道家是复命;佛家是复其本源清净心。

  • 标签: 《周易·复卦》 复卦初爻 中国 专题文化研究
  • 简介:文明是与农业的起源一起发生的,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生态文明是在应时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挑战中发生的,生态文明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朝着生态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文明社会。

  • 标签: 生态文明 发生学 生态化
  • 简介:日本虽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但由于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儒学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真正融化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并作为'优势文化'发挥作用.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于日本民族自己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本这一'儒教国家'进行更为符合实际的再诠释.

  • 标签: 日本 儒教 特征 再诠释
  • 简介:将组织分为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分类准则并不科学,因为它掩盖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弊端在行政学的发展历程中尤为突出。而如果认识到组织是一个连续体,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之间具有相同性,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内部也具有差异性,不仅可以澄清行政学发展历程中的几次范式转移,明确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成功和遭受批判的结症,而且可以为行政学的研究提供很好的视角。

  • 标签: 组织分类 组织连续流 新公共管理
  • 简介:人格特征这一概念是在分析形象代言现象并评析现有民法术语基础上提出的。人格特征是自然人表现于外并具有可识别性的外在形象,其外延包括但不限于肖像、姓名、声音,且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将人格特征商业利用做类型化分析可知,人格特征本是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共同的载体。

  • 标签: 人格特征 内涵 外延 类型化
  • 简介: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现行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也经历了四次修改。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要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宪法又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修改宪法又是必要的。即便如此,修改宪法毕竟是极端严肃和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正确处理宪法稳定和修改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宪法修改的理由、宪法修改权以及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宪法修改 修改宪法 根本大法 宪法稳定 宪法解释 对待
  • 简介:诚信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大道哲学,是人性存在、社会价值成立的本体.在中国古代,成为内修、言行、持国的通则、天人和谐之道义.它又开启现代道德价值之根源,是现实公民道德建设之本、持家之道、经商之宝、交友之则、为政之要.

  • 标签: 传统诚信道德 诠释 大道哲学 道德建设 传统文化 道德本体
  • 简介:平等既是宪法的价值,又是法律适用的原则,还是一项具有具体内容的基本人权。平等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方面,但其本质是权利,或叫机会平等。各国宪法都将平等规定为基本人权,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对平等权的司宪保护。朱应平博士的《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探究了平等权的司宪保护机理并探讨了怎样通过司宪保护我国的平等权。

  • 标签: 平等 宪法权利 宪法保护
  • 简介:由于法律术语是法律概念的语言符号,法律术语翻译作为符号意义的转换与重构而兼具语言的符号性和法律的专业性。文章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发现在法律术语制定、解释、翻译到接受整个过程中共实现了两次主动符内联系,并基于语义三角模型与翻译三角模型从符号表象、意义和符号解释角度解读了法律术语翻译五原则。此外,文章还发现语料库从微观角度研究翻译特征对法律术语翻译原则及法律翻译的探索具有指导与反哺意义。

  • 标签: 法律术语 翻译原则 符号学 翻译三角 语料库
  • 简介:宪法学教学改革是其学科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是回应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宪法教学改革需要重构宪法学教学内容、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强宪法学教学效果。

  • 标签: 宪法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简介:经济法的起源与现代宪法的产生处于同一时间段,这并不是出于历史的偶然,而是因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与现代宪法所倡导的理念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法基本范畴之一的经济权利是来源于现代宪法中对公民权利主体和内容的规定;现代宪法中政府职能的扩大所产生的政府有限且有效的模式促使了作为经济法基本范畴之一的经济权力的产生.

  • 标签: 经济法起源 现代宪法 经济法基本范畴
  • 简介:“兴观群怨”是王船山诗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则之一。船山把“兴观群怨”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发挥,并恰当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诗歌创作中各自遵循兴、观、群、怨四个范畴的使用,独立地发挥他们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兴观群怨”四者作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诗歌创作,为船山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兴观群怨 诗歌创作 王船山
  • 简介:在认知模式中,衔接与连贯是语言系统的连接关系和激活路径.衔接涉及连通的概念语义和表达形式之间的体现关系,连贯涉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连通关系,或通过认知推理实现连贯.英语有定名词词组语篇功能的认知研究可以揭示衔接和连贯的异同及其操作过程.

  • 标签: 有定名词词组 衔接 连贯 认知
  • 简介: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 标签: 经典诠释 文化传承 《大学》
  • 简介:摘要:在传统观念看来,一国发展绕不过西方宪法政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已然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不例外。在比较马克思学说与传统观念差别的基础上,文章批判了以西方宪法政治之体系化关系企图占有人的共同活动的致命错误,对西方宪法政治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合法的评价提出相反的论断,揭示了西方宪法政治必然走向终结。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特殊的社会主义而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并简议如何消除西方宪法政治带来的危害。

  • 标签: 西方宪法政治 马克思学说 传统观念
  • 简介:根据哲学诠释学相关原理,对于《论语》中有关宰我的言行的记载进行分析,得到理解《论语》的三种层次:即对于孔子的,编纂者和历代注疏家们思想的理解,进而得到这样的结论:理解历史文本并不仅仅是出于功利目的的单纯字面意义的领会,理解应当是在清晰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透过文字而达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成共鸣,进而为我们的生存于世界提供鉴和指导。

  • 标签: 哲学 《论语》 诠释学 宰我 理解 自我意识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诠释学已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共通语"。能否借鉴西方诠释学成果或者透过其理论视域来思考经学的有关问题,是一个颇具意义的话题。然而,自"诠释学"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以来,操用诠释学的术语和理论来谈论中国学术问题的学者尚未真正抓住诠释学的主题,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诠释学的存在论内涵的忽视。我们无法仅从经学本身所必定包含的文本理解与解释的因素就简单地判定经学是一门诠释学,而是应该紧紧把握诠释学所展开的"对历史学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物理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来看待经学研究本身的问题。我们认为,是否立足于"一种对方法论合理性的遗弃",是经学诠释学是否可能的理论基点。

  • 标签: 诠释学 经学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