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先秦儒家学习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今人学习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先秦儒家学习思想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部分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学习思想,更多是在春秋战国新的文化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政治理想及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学习形势等文化因素决定了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 标签: 先秦 儒家 学习思想 继承与创新 文化要素分析
  • 简介: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 标签: 儒家 心理学思想 中庸之道
  • 简介: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东汉王充对儒家思想神学化倾向批判为止的七百年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有一个从形成到建立一整套完备体系的过程。对它进行认真的疏理,有利于把握其发展脉络和整个思想教化体系。

  • 标签: 儒家 教化思想 形成 发展
  • 简介: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 标签: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教育思想
  • 简介:儒家学说,核心是道德教化,然今人以教化之角度立题研究者并不多见,此可谓是书之新意所在.作者借助儒家道德资源,对现代中国人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精神疾病,一一作了对症下的医治,从而充分彰显了论著的实用性和当代性.作者学养深厚,治学严谨,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结构性分析,使儒学之教化更显得美仑美奂.

  • 标签: 儒家 道德教化 学术 创新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 标签: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 简介:《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 标签: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 简介: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存在,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它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它提倡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的价值。这些思想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高校教育者的启示是,要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是,要学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合理调适自己的心态;学会控制不合理欲望,维护心理平衡;不断培养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 标签: 儒家思想 人本主义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就是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与古代教育实施应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然而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主要方面,儒家的主张与古代传统教育制度又多有碰撞而难以充分贯彻。儒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制度存在矛盾的原因,体现在人才标准、用人取向、选才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教学的导向等方面。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代教育服务于选士(即选拔官员后备队伍)及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因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处理学与仕、修己与治人的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处理德与才、学问与举业的取向上,三是表现在因材施教、启发思维与整齐划一、熟读死记的对立上,四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变质上。

  • 标签: 儒家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制度 矛盾 理想 现实
  • 简介:二十世纪初,“李约瑟难题”之传统寻解,无疑加剧了对科举制矫枉过正之评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举学研究日渐理性化,为科举制正名与平反之声遂起,力求假科举制之利,达“以古鉴今”之效。此文再论“为科举制正名与平反”,意为遵守“还科举制之本来历史面目……替大多数沉默者说话”之原则,以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求解“李约瑟难题”,取一新视角,解说近现代科技发展落伍西方文明之原因,厘清科举制传统评价之盲目与偏狭。

  • 标签: 科举制 正名 天人合一 李约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