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王弘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基础教育学科一样,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其教学方法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进行边阅读边练习,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议论和由教师答疑解惑、讲评,然后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的一种教学活动的过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 标签: 〔〕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 作者: 原玉波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1-21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学的主要手段。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点。古代学者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掌握对学好历史是多么的重要。如何学会阅读并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规律,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并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 标签: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巨变,华侨捐资办学行为和方式产生了许多变化,从初期的部分复苏到陷入低潮,再到以公办侨助为主要办学形式,虽然华侨捐资助学的爱国情怀不变,但华侨办学的数量、形式等深受政治形势影响,进而影响了侨乡教育大局。总结分析Z-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华侨捐资办学的历史和特点,反思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教育政策对华侨思想毗及侨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继承和发扬华侨的爱国传统,促进侨乡教育等各项事业的积极发展。

  • 标签: 华侨 捐资办学 办学政策 办学特点
  • 作者: 吴廷江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9-19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9期
  • 机构:〔摘要〕历史学科因内容的庞大和时间的久远即逝性,长期以来被人当作死记硬背的次科,这一偏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很多学生对历史科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方面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 作者: 杨敏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 作者: 周虎虎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
  • 简介:〔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我们既要实现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因材施教,显然,分层次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素质教育,人人有知识可学。分层次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性,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辅以不同作业的形式,令全体同学都有相应的提高。

  • 标签: 〔〕分层教学中学教学课堂 教学
  • 作者: 姚丽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禄成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受到了高科技和人口激增的严重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中国教育学六十年的发展历经曲折,老一辈教育学家亲历其中,他们的个人经历,记录了新中国教育学的成长历程。当代教育学家陈信泰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学习美国杜威教育学;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第一批教育学研究生班,跟随苏联教育学专家学习苏联教育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在模仿苏联教授教育学的过程中,受多位老教授的影响,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他早期研习教育学的几个阶段,是新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他的个体经历,是新中国教育学早期发展历程的个体写照。

  • 标签: 新中国教育学 口述史 陈信泰
  • 作者: 罗晓敏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12-2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阅读就是读书,有人把它称之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尤其是在21世纪,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那些学会了学习的人才会生存和发展!而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其他能力如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作者: 赵云建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9-19
  • 出处:《教育研究》 2012年第9期
  • 机构:〔摘要〕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被严重削弱了,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同时,应试的功利性渐渐代替了素质教育目标,政治说教的工具性代替了人文性功能。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广大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他们忽视了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本人在历史教学中体会到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摸索出了实施情感教学的办法。
  • 简介:〔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 标签: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初中 历史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