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60-90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 标签: 童年游戏 游戏记忆 童年游戏变迁
  • 简介:一百前,胡适等想借助杜威这杆大旗,作为外来的杠杆帮助撬动中国的新教育改革。杜威访华推动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的形成,由此实用主义教育话语深入中国的教育改革语境。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兴趣推动了中国民间性的教育改革活动,从而造就了一些经典的教育改革和试验事件。杜威热在华持续了五六,之后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和杜威式教育改革和实验屡受挫折,杜威热迅速退潮。站在杜威访华百这个时间节点上来审视和反思,可以看出,对杜威思想的误解和误用始终存在于杜威热的兴衰过程。

  • 标签: 杜威 实用主义 中国杜威教育学派 新教育
  • 简介:摘要: 20 80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实际上和 1960密不可分。 1960-1980的美国,以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为代表的社会改革风潮,带来新的道德价值标准,同时也引起社会动荡。保守主义就是从此时开始,利用民众的情绪从社会文化领域开始崛起,最终实现 1980的全面复苏。

  • 标签: 自由主义 社会因素 保守主义 个人主义 传统价值观 宗教道德
  • 简介:《尔雅》作为古汉语训诂学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学术史上有极大研究价值。对21初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把握《尔雅》现阶段研究重点及方向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通过对各大语料库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把21国内《尔雅》研究分为六个方面,同时还简略概述了日本和欧美《尔雅》的研究状况,并对《尔雅》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指出了今后《尔雅》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尔雅》 21世纪 综述
  • 简介:20五六十年代,池州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发达的水系、湿润的气候和洪涝灾害为血吸虫病在池州地区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而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简陋的卫生条件及脆弱的经济基础是建国初期池州地区成为血吸虫病重疫区的社会因素。

  • 标签: 池州地区 血吸虫病 疾病史
  • 简介:普及高等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21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对21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和师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费用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了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重组与合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改革措施,提出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 标签: 21世纪:中国 日本 高等教育改革
  • 简介:随着永井荷风文学在日本学界获得重新定位,进入21以来,中国学界也对其文学的文艺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译介,呈现出多方位、多视角的解读。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勾勒出目前我们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样态实有必要,这样能够抛砖引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照。21以来,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不但突破了小说解读的范式,涉及诗歌、散文、纪行文等多种题材,不仅有微观的细致,也有宏观的俯瞰,正逐步从译介的层面上升到研究的高度。

  • 标签: 永井荷风 小说 散文 翻译
  • 简介:《史记》一书从问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21,《史记》研究成果也日益显著。其中对“世家”的研究,首先从史学视角对“世家”体例、定义和破例进行探讨;其次从文学视角评价人物、论析文学手法。同时,很多研究者就“世家”对后世多种文学样式在人物取材与艺术上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论述,指出它们之间极深的渊源关系;再次从文献学角度进行文献校勘考辨及一些具体问题的论析,解决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继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尝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实现某些突破、注重对“世家”文化精神的研究,加强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并密切关注出土文献的发掘,以此全面探索《史记》在多维视角中的巨大阐释空间。

  • 标签: 21世纪 《史记》“世家” 研究述评 展望
  • 简介:20是生产力发展较快的100,是科学技术成就涌现的100,是全球联系加强的100,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100,也是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的100。因此,20有一个重大、严肃而又鲜活的主题: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和平是两场战争之间的状态。《20的战争与和平》是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选修内容。《20的战争与和平》这本教材着重反映了人类对20战争与和平的思考。《20的战争与和平》这本教材主要设置了六个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3)第二次世界大战;(4)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6)和平与发展。专题(1)(3)(5)分别讲述了不同时期的战争,反映了这些战争在原因、目的、性质、规模和影响方面的变化。专题(2)(4)(6)则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为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

  • 标签: 战争与和平 20世纪 历史试题 解题策略 高考 两次世界大战
  • 简介:17末,非国教徒为弥补自身高等教育权利的丧失而开办学园。18,学园逐步兴起。学园的兴起是国家宗教宽容政策和英国社会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兴起过程中,学园针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革新,构建了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整体而言,学园对于英国宗教多元化、高等教育近代化和社会世俗化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学园 非国教徒 高等教育 社会转型
  • 简介:1引言近年来,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相关的教学案例也日渐增多.鉴于数学史“高评价、低应用”的现实,我们建立HPM专业学习共同体来开发HPM课例.由高校研究人员与中学一线教师组成的共同体的建立,使一线教师摆脱了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

  • 标签: 锐角三角函数 引入方式 教科书 学习共同体 数学教学 教学案例
  • 简介:20八九十年代日本恐怖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形式,反映了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存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的忧虑和日本社会对未来的恐惧、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的反思,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菊与刀的矛盾。日本恐怖电影在吸收了西方恐怖电影创作手法的同时,将本民族文化与之融合,并赋予其一定的时代内涵,在立意和创新上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 标签: 恐怖电影 叙事语境 后现代主义 物哀情结
  • 简介:摘要印度成为全球板球最为盛行的国家之一,这要追溯到18和19,而19对于印度板球是重要的一个世纪,板球正是在19在印度广大人民中得以传播开来,板球也夹带着印度人民对于殖民国家崛起的希望。研究印度板球是要基于印度国家大环境背景下而言的,本文简略介绍板球的起源,以及板球传入印度和在印度发展的历程。

  • 标签: 19世纪 印度板球 板球运动
  • 简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1以来CSSCI来源期刊中的相关文献,以其中2171篇有关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量、作者贡献、研究热点、研究层次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详细统计与梳理,旨在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客观地揭示21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图景,并对教师教育研究发展路向进行全景式分析与展望。就文献数量而言,教师教育研究曲折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就作者贡献而言,尚未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作者大多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教研员较少;就研究热点而言,主要呈现出有关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改革研究和国别研究三大研究主题;就研究层次而言,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基于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教师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鼓励多种力量参与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层次;拓展研究领域,探索教师教育研究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向。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都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教育如何推进,教师素质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改善,教师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如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如何构建,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深入探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 标签: 教师教育研究图景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教育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 简介: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 标签: 游记 毛姆 郁达夫 书写 中国风俗
  • 简介:以21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为路径,探讨了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和国家形象树立的问题,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成功的有特色的文化传播案例,深入剖析了中国目前成功的文化形象推广案例。认为要想很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就要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现代科学技术。

  • 标签: 中国文化 海外传播 国家形象
  • 简介: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它根植于中国土壤,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特点,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中国式歌唱艺术。

  • 标签: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80年代中后期
  • 简介:摘要以胡里奥·佩妮阿特·李维罗(JulioPeateRivero)的“4个层面”——“叙事层面”、“结构层面”、“表达层面”以及“意义层面”的游记研究理论分析何塞·欧贝赫罗(JoséOvejero)的游记作品《Chinaparahipocondríacos(多疑者眼中的中国)》,看其眼中的九十中国东南面貌。

  • 标签: 何塞· 欧贝赫罗九十年代中国东南部行旅游记
  • 简介:19后半期,北美西部殖民开发为多族群往来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条件。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华人移民与印第安人在贸易、雇佣生产及跨族通婚等层面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也由此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融。不过,作为被动裹挟进北美工业化大潮的底层劳动者,两族群在生存空间、工作机会及自然资源分享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相互之间在心怀好感的同时,对彼此也存在较多的仇视、误会和偏见。从根本上说,两者的双面关系及多元认知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用于底层弱势族群的必然结果。

  • 标签: 华人 印第安人 北美 关系
  • 简介:印象派绘画出现在19中叶,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着重表现世俗精神,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娱乐与方便,肯定城市带来的生活享受。而在11的宋代,失意于宦途的柳永沉湎在市井之中,纵情书写北宋城市之美好,其许多城市词作中的理念与八个世纪之后的印象派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表现在书写城市爱情的真实化和世俗化;书写城市发展的纪实性和当下性;书写城市享乐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些方面。

  • 标签: 11世纪 宋代 印象派 柳永 城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