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模型。

  • 标签: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简介: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的“好公民”是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具备充分能力去积极参与城邦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人,这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民教育目标。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古代公民消失了,培养公民教育也随之中断。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萌芽,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健康的法则,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

  • 标签: 公民教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民主政治生活 个人责任感 追问 城邦社会
  • 简介:责任公民是社群主义视角中的好公民。关注公共福祉,形成公民角色意识并履行角色义务,以及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责任公民的基本素质。责任公民的培育需要在公共生活的历史和文化向度中培养其公民责任意识,而公民责任能力的形成则有赖于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参与。在这方面,志愿者行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 标签: 社群主义 责任公民 公民教育
  • 简介:公民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职教育的性质是就业准备教育,是岗前的系统培训。中职学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最终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未来的职业人的关键。在中职学校开展公民教育,需要结合中职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渗透公民意识。

  • 标签: 中职学校 公民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思想是社会历史的印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对公民概念的不断深化,公民思想也经历了古典共和主义、新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公民教育思潮,引领着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不同公民思想流派的梳理,厘清它们的差异和变迁以及对公民教育实践的影响,从而汲取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公民教育 共和主义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启示
  • 简介: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维护美国宪法和民主政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为此,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根据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公民教育教材。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该教材删繁就简,仅选取了美国政府宪政模式中的四种基本观念——“权威”“隐私”“责任”和“正义”进行阐释。每种观念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分别对应一种教材。教材编者认为,理解这四种基本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美国政府的立国之本——美国联邦宪法,更是评估和区分“宪政民主”与“不自由社会”的关键。因此,这套教材被冠之为“民主的基石”。

  • 标签: 美国政府 公民教育 教材 宪法 民主政治 美国联邦
  • 简介:公民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的社会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品格教育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础部分和主体部分

  • 标签: 公民 公民教育 政治教育 德育
  • 简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民认同特别是少数民族成员的公民认同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成员实施公民教育,以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本文主要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公民认同危机及其相关方面;其次,公民教育的内含和外延;再次,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实施问题。

  • 标签: 公民认同 少数民族 公民教育 国家认同
  • 简介:摘要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以构思二十载和撰写三载的不朽之作《爱弥儿》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弊端,为扫除封建教育和建设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书中对教育的精辟见解也为现代教育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 标签: 卢梭自然教育公民教育
  • 简介:公民的本质精神体现在公民实存的历史和发展中,古代社会确立了公民的基本内涵,近代社会发展了内涵丰富的公民精神.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实行转向并回应现代公民精神缺失的一种建构性策略,公民道德教育所要建构的就是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相契合的体系.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以培养'德性公民'为目的,以实现公民精神为宗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终身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以公民的本质精神作为着眼点,而且要针对公民本质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存状况,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有效途径,并将建构的关键点放在提出实践措施上.

  • 标签: 公民 公民精神 公民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建构
  • 简介:宪法关系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素养的提高对于国家迈向政治文明至关重要。从宪法的角度讲,就是基于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需要培育适格的公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培育人民主权观念、宪法监督意识、参政意识,路径是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培育,确立正当、合法的权利观。实现和巩固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逐步走向公民社会。

  • 标签: 公民教育 宪法 民主意识 法治意识
  • 简介:《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5期,约11000字人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好生活在人本的或自由民主的共和政体中,国家不干涉公民个人想要追求的好生活(只要这种追求不损害到其他公民的利益)。国家对公民心目中不同的好生活想法,对这些不同的好生活是不是真的好,保持中立的立场。这样的国家,它所执行的法律,实行的教育,用以处理价值分歧和冲突的伦理原则,都会奉行或者至少不违背它的基本的中立立场。国家中立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公民们有充分的自由,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好生活(“幸福”)。中立的原则不是没有原则,或价值真空,而是因为它信守的是这样一个关于公共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公共的好生活状态就是尽量让不同的公民都尽可1皂有自由地去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的个人好生活,正如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出的,国家意欲左彳阳控制公民,包括儿童的幸福观和好生活观的做法,都是可恶的,都是对个人选择的不必要的限制。

  • 标签: 生活状态 公民教育 《探索与争鸣》 自由民主 人本主义 公民个人
  • 简介:最近我应邀旁听了小女儿所在小学的数学和英语观摩教学课,对中国儿童的公民教育最新情况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并且产生了一些想法。

  • 标签: 公民教育 中国儿童 教学课 观摩 英语 数学
  • 简介:资中筠老先生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当孩子作为二个独立个体踏入他人生的第一个“小社会”——班级,进入一种公共生活,公民教育就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那道启蒙公民教育的光就是班级公约,它为公民成长营造了一个强大的气场。

  • 标签: 公民教育 公约 学校教育 公共生活 自然
  • 简介:在现代性图景中,现代政治哲学预设了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之争,以进步问题取代了好坏问题,这一深刻的古今之争决定了开放社会的公民教育所能达到的界限和必须实现的功能。现代公民教育理念与现代开放社会的政治观念一脉相承。非政治化、低俗化和技术化这三个相互勾连的特性共同塑造了开放社会的公民教育风格。这是现代公民教育最沉重的问题。

  • 标签: 开放社会 公民教育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 简介:学校教育乃是个体走向成熟公民的预备,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意在以公共空间的开启,启迪学生个体的公共情怀、公共理性,孕育公共理性精神,养成优良的公共生活方式,由此而达成公民人格的历练。但学校公共生活乃是基于教育引导与保护之中的公共生活,并不同于社会公共生活,学生的成长与理性精神的发育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必要的保护,以免成长中的个体在全然暴露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自我常识错误空间而导致个体尊严的缺损。在学校公共生活开启的过程中对学生私人性的必要保护,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保护个体成长的自由。

  • 标签: 好人 好公民 规范 自由 私人性 公共性
  • 简介:摘要:“公民”与“公民教育”对于东方国家来说是舶来品,但又是一个国家步入现代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命题。日本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但接触西方文化、步入现代社会的时间较早,在推进公民教育的问题上的正反面经验较丰富,其做法值得我国进行借鉴与反思。本文将介绍中日两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意识形态与家国情怀、认识社会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三个方面比较两国的公民教育,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 标签: 日本公民教育 中国公民教育 意识形态与家国情怀 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