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焦点访谈》作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代表之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的风格和特色,在节目形态.特别是表达媒体观点的“说话”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近目,有人送来一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写的《焦点访谈》系列丛书,记录了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的稿件和采访心得,读后,再次感叹不已,也再次坚定了自己对《焦点访谈》成功之根本为恰守事实的一贯看法。

  • 标签: 《焦点访谈》 新闻评论性节目 中央电视台 电视节目 “说话” 媒体观点
  • 简介:三是与常理对比寻找落差。就是将新闻事实整体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般常识、通常道理作对比,从中发现新闻事实与常理之间的反差,拟作标题。1993年8月27日新民晚报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输挨骂,胜挨骂(肩)巴西足球队总是挨骂(主)”。如果说“输挨骂”还在常理之中的话,那么,“胜挨骂”就在意料之外了。正是这强烈的反差,紧紧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该报9月17日还用此法制作了另一则标题:“幼童被卡车碾伤,求医时费尽周折(肩)唉,急煞人的急诊室!(主)”。不应该让人着急的地方却让人觉得“急煞人”,怎不叫人感到意外!四是与全局对比寻找落差。就是把此事物放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让此事物的特点由大

  • 标签: 焦点访谈 新民晚报 电视新闻媒体 电视新闻评论 时事追踪 肩题
  • 简介:央视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品牌”。栏目创办1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空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拥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呢?做为县级电视台,我们又如何办评论类节目呢?笔者认为,应从栏目自身的特色来寻求答案,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我们自己节目的开设和栏目自身的更好提升给以帮助。

  • 标签: 《焦点访谈》 形象化 中国新闻史 评论类节目 政论 县级电视台
  • 简介:<正>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电视向全社会推出一个新型的评论模式。它以纪实性现场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电视评论,引入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区别于传统评论的形式。如何看待已出现在我们荧屏上的这种新型电视评论,中国的电视评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焦点访谈》的成功探索说明,更新电视评论的传统观念是发展中国电视评论的前提。对于评论的传统认识,我们可以从《辞海》中窥见一斑。《辞海》给评论下的定义是:“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及时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报刊编辑部的观点和主张。”“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传

  • 标签: 电视评论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广播评论 大众参与 广播电视
  • 简介:近年来,电视法制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于是,各家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亮相荧屏.如中央电视台的、上海电视台的、,重庆电视台的,南京电视台的、、,福建电视台的等,普法说法之势日盛.但是,在一片'争奇斗妍'的背后却也潜藏着矛盾重重,法制类节目在报道中遭遇的尴尬以及报道后可能诱发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法制类节目 电视节目 司法独立 社会影响 个人隐私权
  • 简介:2011年对报业来说是负重前行的一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大,任务既重又多,改革力度空前。这一年中国报业发生了不少事情,年终回眸,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焦点值得报业同行正视与思考。

  • 标签: 中国报业 焦点 改革力度
  • 简介:法制电视节目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犯罪行为的报道”。《正在行动》栏目于2006年1月4日,在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开播,是辽宁省唯一一档法制节目,《正在行动》从开播以来就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2006年开播省网收视率达到4%,以后逐年上涨,曾经在2010年时,单期收视率达到11.2%,《正在行动》一直位居辽宁省网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位置。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

  • 标签: 收视率分析 法制节目 法制电视节目 辽宁电视台 2010年 恐怖主义
  • 简介:访谈"作为一种电视语言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突然崛起,是中国电视专题片叙事语言结构的一次重大转换。遍查1993年以前的电视书籍,"访谈"一词尚杳无踪影。然而在此后的短短数年间,"访谈"却成为中国电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则术语。但是,"访谈"在使用上的广泛性和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的电视实践所留下的一个理论空缺。

  • 标签: 专题节目 电视专题片 20世纪90年代 语言形式 语言结构 使用频率
  • 简介: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摄影的聚焦点,是时代赋予新闻摄影记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作为党和人

  • 标签: 新闻摄影 摄影记者 选题 群众服务
  • 简介:对外传播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以此为职责,从客观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焦点,取得了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英语新闻频道对社会关注焦点的报道应从加强群体性认知入手,如实记录我国社会群体的面貌,并通过春运等专题进行典型表达。此外,还要致力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综合运用一些英语新词汇,不断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 标签: 英语新闻频道 社会关注焦点 对外传播
  • 简介:郭静在《中国广播》2015年第9期撰文指出,人物访谈与谈话类节目不同,更强调访,交流中探询的意味更浓;与记者采访也不同,更突出访谈过程的交流互动和个性风格。因此,主持人在人物访谈中时常面临交浅而言深、过程即结果、有备应万变、一身兼三任(即问者、听者、译者)等难题。要做好人物访谈节目,实现“交浅而言深”,就应注意节目流程中的三项操作要点。一是见面前:尽可能多地搜集、研究访谈人物的资料,产生对人物新的认识。

  • 标签: 人物访谈节目 学问 交流互动 谈话类节目 记者采访 个性风格
  • 简介:第一位参加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的中国学员.第一位在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节上获得摄影奖的中国摄影记者、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文学博士、连续两届“荷赛”评委;历任新华社图片编辑、摄影记者、新闻信息中心首席图片市场分析师.推介部主任和广电媒体供稿部主任……

  • 标签: 新闻摄影记者 访谈录 独家新闻 斯坦福大学 访问学者 图片编辑
  • 简介:谈话类节目,尤其是直播类访谈节目,嘉宾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嘉宾是否邀请得当、发挥是否充分,嘉宾与主持人的配合是否默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成效。主持人如何调动嘉宾情绪,掌控谈话现场,形成与嘉宾的良好合作关系,从而使节目形成品牌效应并进入良性循环呢?

  • 标签: 电视访谈节目 嘉宾 元素 谈话类节目 合作关系 品牌效应
  • 简介:4月1日中午,接到几个朋友的电话,说我做的时事访谈上了当天《南方周末》的“一周高论”推荐榜。朋友所说的时事访谈,是3月23日刊发在《新京报》的《“触动利益”为何难于“触动灵魂”》,访谈嘉宾是曾任《人民日报》副总鳊辑的周瑞金。访谈中,周瑞金认为,“触动灵魂”主要是指打破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相对来说,利益的切割比观念的扭转要困难,利益的背后是体制,

  • 标签: 时事 中国 谈论 《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 《新京报》
  • 简介:张刚,齐鲁新闻界"老典型",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社区新闻报道。2003年当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主持《张刚在您身边》、《张刚帮您办》、《张刚大篷车》等栏目,深受社区居民爱戴。借用大众日报副总编辑郝克远的话说,就是诚而不憨、聪而不奸、勤而不偏、求而不贪,注重知行合一,从来不计较,力戒功利浮躁。认识张刚是在"张刚大篷车"百期座谈会上,领导的表扬、专家的肯定,都抵不过参会市民拥着他索取签名那一幕来得印象深刻。在济南,他是百姓心中的"明星";在社区,他是走街串户的家人。在写稿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或者我们媒体人的责任在哪里?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是俯下身来关注民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是掘地三尺挖新闻、酣畅淋漓担道义,还是更乐意以"建设者"的姿态促成一桩桩小事儿"落地"?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命题。与张刚谈过后,我反倒倾向于后者。他是一名媒体人,更是一种"桥梁"。我觉得在"一挥而就"之后,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 标签: 优秀新闻工作者 访谈录 社区居民 2007年 新闻报道 人大代表
  • 简介:山丹,藏经里的"菩提树",每当山风吹来,总有暗香拂面。山丹花,盛开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每个夏天,一蓬蓬、一簇簇,红似火。山丹说,不论是花还是树,她都很骄傲,因为都能够以生命的颜色绚烂着这片草原。

  • 标签: 访谈录 内蒙古草原 天生 人生 新闻 菩提树
  • 简介:原题目叫“‘名记’和‘庸记’”,又恐怕读者说我太尖刻,便改为现在这个题目。“名记者”和“庸记者”,确有天壤之别。当然,把曹鹏称作记者,实在有些屈尊降贵,因为他首先是学者、是美术评论家、是画家与鉴赏家,只不过他在做书画家系列访谈时的角色定位是提问者与记录者而已。

  • 标签: 美术界 访谈录 价值 名记者 书画家 评论家
  • 简介:被誉为中国足球首席评论员的张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南非世界杯1/8决赛进入1/4决赛难得的间歇中,我们采访到了“大忙人”张路。

  • 标签: 访谈录 快乐 中国足球 评论员 世界杯 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