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公共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政策评估则是对政策实施效果和相关利益群体权益诉求的一种反映,评估主体是整个评估过程的主导者。在我国众多的政策评估项目中,尽管公众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不断改变着整个评估主体结构,但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同的评估主体在政治忠诚、身份认同、体制信任、资源享有方面有所不同,这种趋势不断塑造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体制内隔离”现象。文章从制度认同的角度,通过对不同评估主体间的比较揭示这一“隔离”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隔离”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非政府政策评估主体的能力或积极性,它是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产物,也是现行政策评估制度中“放管结合”悼论所导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政府制度改革的非预期结果。

  • 标签: 体制内隔离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 制度认同 比较视角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调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以多元主体治理网络为载体、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它弥补了传统官僚制政府治理的局限,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参与,由治理主体等级一权威关系转向自主一共治关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合作信任机制则成为网络化治理视域下优化国家治理主体结构的路径选择。

  • 标签: 网络化治理 国家治理 治理主体
  • 简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的文明形态。在过去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生态文明建设将构建人与自然同一、和谐的新的关系,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建立这种人与自然新的同一关系的哲学根基,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对象性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是人与自然感性对象性关系形成的内在根据;而生态文明建设者拥有多元完善的能力结构是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具备先进的社会结构是建设好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条件。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者 主体 哲学思考
  • 简介:先行调解自2013年实行以来,到目前已经有五年的时间,由于对其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的混乱。文章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先行调解制度的相关基本内容、先行调解主体的现状,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梳理,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考察国外相关制度的现状,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相关意见,分析了法院在先行调解主体中的角色分析,并提出由法院外的力量即特邀调解人员作为先行调解的主体

  • 标签: 民事诉讼 调解 先行调解 先行调解主体
  • 简介:中国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比OECD成员国高,从收入规模上看,消费税可以作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本文从税基特性、税源分布、受益原则和调节功能四个方面,论述了消费税具有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的特性,认为将消费税部分税目改成地方税,并逐渐培育为地方主体税种具有可行性。为此提出了将消费税构建成地方主体税种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消费税 地方税 主体税种 政策建议
  • 简介: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构成社会创新的多元主体,社会创新经历一个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合作的演变过程。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三个平等主体间的跨界及其多边伙伴关系交织成社会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网络,体现着当代社会创新的"主体间性"转向。

  • 标签: 社会创新 多元主体 主体间性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