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定量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依据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性、恶性及正常组,分析三组之间DCE定量参数值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2例患者纳入分析,良性病灶5个,恶性病灶13个,对侧正常对照组织16个,良性与恶性之间,容量转移常数(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表现为恶性>良性;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olume of 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per unit volume of tissue,Ve)表现为良性>恶性,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病灶的DCE定量参数值差异不显著,其具体诊断价值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检测。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顺磁性对比剂 动态增强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技术及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联合应用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经临床检查发现乳腺可疑病变患者116例,均为女性,年龄22~80岁。所有患者接受合成MRI及DCE-MRI扫描,并测量合成MRI的定量参数,获得乳腺病灶增强扫描前和增强扫描后T1、T2、质子密度(PD)值(T1pre、T2pre、PDpre;T1Gd、T2Gd、PDGd),并计算增强前后差值(∆T1、∆T2、∆PD)和增强前后比值(T1ratio、T2ratio、PDratio)。所有病灶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获得病理结果证实。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和恶性病灶各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定量参数单独及与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116例患者中,良性27例、恶性89例。恶性患者T2pre、PDpre、T2Gd、PDGd、∆T2、T1ratio及T2ratio均低于良性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pre(OR=0.961,95%CI 0.926~0.993,P=0.022)及PDpre(OR=0.945,95%CI 0.908~0.979,P=0.003)是乳腺癌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T2pre+PDpre鉴别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4、0.87、0.68、0.92、0.56。T2pre+PDpre联合DCE-MRI鉴别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为0.95,诊断效能最好,且高于单独DCE-MRI诊断的AUC值(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P<0.05)。结论合成MR的T2pre、PDpre值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病灶的参考参数。合成MRI联合DCE-MRI可有效提高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测量早期舌鳞癌浸润深度(DO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舌鳞癌100例,其中病理分期T1期48例、T2期5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DCE-MRI及对比增强T1WI(CE-T1WI)。由2名医师分别独立在横断面不同时相的DCE-MRI(注射对比剂后30、60、120 s)和CE-T1WI图像上测量DOI(MRI-DOI)。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MRI-DOI与基于病理切片测量的DOI(病理-DOI)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RI-DOI和病理-DOI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RI-DOI诊断T1与T2期舌鳞癌的效能。结果2名医师基于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MRI-DOI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752、0.875、0.883、0.841,MRI-DOI分别为(8.35±3.52)、(6.88±2.41)、(7.52±2.65)和(8.60±3.39)mm,病理-DOI为(5.75±2.01)m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5,P<0.001);MRI-DOI均大于病理-DOI(P均<0.05)。基于DCE-MRI 30、60、120 s和CE-T1WI测量的MRI-DOI与病理-DO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4、0.851、0.731、0.663,P均<0.001)。基于DCE-MRI 60 s测得MRI-DOI诊断T1与T2分期舌鳞癌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 0.881~0.982),以6.0 mm为诊断阈值,诊断准确度为8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和79.2%。结论DCE-MRI能有效用于测量早期舌鳞癌DOI,基于DCE-MRI 60 s测得的MRI-DOI与病理测量值相关性最佳,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早期舌鳞癌临床T分期。

  • 标签: 舌肿瘤 癌,鳞状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肿瘤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就诊的82例高度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MRI动态增强、DWI成像及手术病理学检查,并记录其诊断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成像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82例高度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显示,58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70.73%;MRI动态增强、DWI成像单独及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为分别为0.574、0.417、0.814,相较于MRI动态增强、DWI成像单独诊断,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更好。联合诊断的准确度(91.46%)、敏感度(98.28%)、阴性预测值(95.00%)均高于单纯DWI成像(74.39%、77.59%、55.17%)和MRI动态增强成像(81.71%、84.48%、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联合DWI成像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更高,且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更好,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评估软组织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9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及DCE-MRI检查,经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肿瘤的DCE-MRI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术后病理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标记指数(Ki-67 LI)。利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MVD、Ki-67 LI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诊断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效能。结果Ktrans、Kep与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3、0.727,P<0.01),与Ki-67 LI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7、0.612,P<0.01),Ve与MVD、Ki-67 LI间无相关性(P>0.05)。恶性软组织肿瘤Ktrans、Kep、MVD、Ki-67 LI均高于良性软组织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和Kep诊断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846,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4.6%、92.3%,特异度分别为85.8%、83.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可以用于评估软组织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定量参数 血管生成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上界定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3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首先在患者的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图像上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及强化方式等情况,然后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独立测量肿瘤上界与贲门切迹的距离,并与手术大体标本中实测肿瘤上界与贲门切迹的距离进行对照。结果本组73例患者的MRI测量肿瘤上界位置平均为(1.75±1.98)cm,手术大体标本测量平均为(1.72±1.97)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2, P=0.569)。两组测量值的一致性为优(组内相关系数=0.974,95% CI:0.959~0.984,P<0.01)。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测量的肿瘤上界与手术大体标本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MRI动态增强扫描可用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肿瘤上界的定位。

  • 标签: 食管胃结合处 磁共振成像 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多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32个病灶、24例多形性腺瘤的MRI及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一般资料、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1初始信号强度值(previous signal intensity,SIpre)、增强后最大信号强度值(maximum signal intensity,SImax)、增强期末信号强度值(signal intensity of the end of enhancement,SIen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廓清率 (wash-out ratio,W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对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Warthin瘤发病年龄与多形性腺瘤不同,前者大于后者(t=9.33,P<0.05);男女比例不同,前者以男性为主,后者以女性多见(P<0.05)。Warthin瘤ADC值[(0.634±0.201)×10-3 mm2/s]显著低于多形性腺瘤[(1.084±0.453)×10-3 mm2/s] (t=-5.00,P<0.05)。两者SIpre (t=4.01,P=0.0002)、WR (t=15.10,P<0.0001)、TTP (P<0.05)及TIC类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C值=0.811×10-3 mm2/s为阈值,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AUC为0.845 (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0.63%;TIC类型区分二者的AUC为0.961 (P<0.05),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ADC值与TIC类型联合区分二者的AUC为0.984 (P<0.0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88%。结论DWI、DCE-MRI多参数及联合有助于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

  • 标签: 腮腺 腺淋巴瘤 腺瘤,多形性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分析对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患者的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对比增强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血流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脑白质脱髓鞘病灶区、脱髓鞘病灶旁看似正常的白质区(NAWM)以及远离脱髓鞘病灶的NAWM区3个感兴趣区(ROI)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以单变量方差分析和组间分析来比较各区域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脱髓鞘病灶区Ktrans值与脱髓鞘病灶旁NAWM区、远离脱髓鞘病灶的NAWM区的Ktrans、Ve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脱髓鞘病灶区、脱髓鞘病灶旁NAWM区以及远离脱髓鞘病灶的NAWM区的Ktrans、V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Ke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值由脱髓鞘病灶区往远离脱髓鞘病灶的NAWM区越来越大,Ve值则是脱髓鞘病灶区大于远离脱髓鞘病灶的NAWM区大于脱髓鞘病灶旁NAWM区。脱髓鞘病灶区Ktrans与脱髓鞘病灶旁NAWM区的Ktrans、Kep及Ve分别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5、0.563、0.746,P值均<0.05),与远离脱髓鞘病灶NAWM区的Ktrans、Kep及Ve均无相关性。结论DCE-MRI定量分析参数可反映脑白质脱髓鞘患者病灶周围的微循环状况,在脑白质脱髓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评估兔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正常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液构建LF组(n=118)、对照组(n=40),在注射第4、5、6、15周末进行LF组和对照组兔肝脏轴位扫描T1WI及DCE-MRI扫描,测量并计算各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返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扫描后取肝组织进行病理Scheuer纤维化分期。共获得肝纤维化模型组(LF组,n=118)和对照组(n=3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不同LF分期组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定量参数与LF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各参数对诊断LF分期的价值。结果150只兔纳入本研究,F0期32只,F1期32只,F2期35只,F3期30只,F4期21只。Ktrans在F0与F2、F3、F4组,F1与F2、F3、F4组,F2与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3组与F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p在F0组与F2、F3、F4组间,F1组与F2、F3、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在F1与F0、F2、F3、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与LF分期呈正相关(r=0.730,P<0.0001);Kep与LF分期呈负相关(r=-0.617,P<0.0001);Ve、Vp与LF分期间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Ktrans诊断效能最高,在诊断F0 vs. F1~F4、F0 vs. F1~F2、F0 vs. F3~F4、F1~F2 vs. F3~F4的AUC分别为0.897、0.863、0.942、0.809;而Kep相应AUC分别为0.820、0.787、0.864、0.768。结论Gd-EOB-DTPA DCE-MRI定量评估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其中Ktrans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效能,Kep次之。

  • 标签: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容积转运常数 返流速率常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成像(contrast enhanced energy spectrum mammography,CESM)、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6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 A型组(n=41)、Luminal B型组(n=69)、Her-2过表达型组(n=32)、三阴性型组(n=20),均行CESM、DCE-MRI、DWI检查,比较4组CESM影像特点及流入率(wash in rate,WIR)、最大强化程度(maximum enhancement,ME)、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ADC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SM影像特点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对MRI相关参数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4组钙化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4组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特点及ME、TTP、WIR、ADC有显著差异(P<0.05);钙化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无相关性(P>0.05);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WIR联合ADC评估三阴性型乳腺癌的AUC为0.898(95% CI:0.846~0.950),准确性为82.65%,cut-off值为0.653;ME评估Luminal B型乳腺癌的AUC为0.678(95% CI:0.591~0.765),准确性为72.10%,cut-off值为0.442;TTP评估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UC为0.773(95% CI:0.691~0.855),准确性为73.45%,cut-off值为0.469。结论CESM、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有望应用于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对比增强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分子分型 评估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MRI纹理分析术前鉴别脑高级别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表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H基因型明确的29例高级别胶质瘤,其中IDH突变型10例,IDH野生型19例。采用荷兰飞利浦Achieve 3.0 T超导MR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平扫、增强动态对比增强(DCE)。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进行DCE数据分析及纹理分析,生成全脑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参数图;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各参数图ROI内5个常用纹理特征(能量、熵、惯性、相关性、逆差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比较IDH突变组与IDH野生组各参数图纹理特征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特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鉴别IDH突变型与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的效能。结果IDH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Ktrans、Ve的熵分别为5.368±1.458、6.698±1.081 ,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Ktrans、Ve的熵分别为7.334±1.385、8.213±1.32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70、-3.113,P值分别为0.001、0.004)。IDH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Ktrans、Ve的逆差距分别为0.567± 0.147、0.417±0.106,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Ktrans、Ve的逆差距分别为0.393±0.119、0.296±0.1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52、3.014,P值分别为0.002、0.006)。Ktrans的熵鉴别IDH突变型与IDH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4),对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也最高(100%);Ve的逆差距对鉴别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4.7%)。结论DCE-MRI纹理分析有助于术前高级别胶质瘤IDH基因表型的鉴别。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IDH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在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 NME)腺病与乳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DCE-MRI)表现为NME且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和原发性乳腺癌的106例患者病例资料,分为乳腺腺病(55例)和乳腺癌(51例)两组,分别测量两组的IVIM定量参数[标准表观扩散系数(standar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SADC)、真实扩散系数(slow ADC, D)、伪扩散系数(fast ADC, 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 f)]并分析病灶的位置、DCE影像特征[纤维腺体组织量(fibroglandular tissue, FGT)、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 BPE)、分布特点、内部强化特征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类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分析两组数据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选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进行诊断效能评价,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佳参数并进行联合诊断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的f值低于腺病[(0.52±0.14)vs.(0.58±0.11),P=0.028],D*值显著高于腺病[(7.85±7.60)×10-3 mm2/s vs.(3.67±1.61)×10-3 mm2/s,P<0.001],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和阈值分别为0.608、0.730和0.73、4.10×10-3 mm2/s。乳腺癌病灶内部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54.9%),TIC类型以平台型为主(70.6%);腺病内部强化特征以不均匀强化为主(65.5%),TIC类型以缓升型为主(72.7%),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709和0.810。D*值与TIC类型是预测NME乳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3、0.006),两者用于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730和0.810,而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明显提高(AUC为0.860,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85.5%)。将单纯腺病(n=39)与硬化性腺病(n=16)进一步进行比较,硬化性腺病的SADC、D、f值均高于单纯腺病(P=0.076、0.176、0.181),D*值低于单纯腺病(P=0.331);单纯腺病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占比分别为43.6%和51.3%),而硬化性腺病全部为不均匀强化,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部强化特征鉴别单纯腺病与硬化性腺病的AUC为0.692,敏感度为100.0%。结论IVIM联合DCE-MRI有助于提高MRI对于NME腺病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TIC类型和D*值是预测NME乳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NME病变内部的强化特点有助于单纯腺病与硬化性腺病的鉴别。

  • 标签: 乳腺癌 腺病 非肿块强化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MR弹性成像(MRE)、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增强MRI(DCE-MRI)在定量评估实验兔早期肝纤维化(LF)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2019年4月至12月间,选取20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LF组(n=160)和对照组(n=40)。对LF组采用皮下注射50% CCL4油溶液构建LF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溶液,第4、5、6、16周末随机选取40只LF组和10只对照组实验兔进行MRI扫描,包括MRE和DCE-MR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肝脏弹性硬度值(LS)、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扫描后处死动物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依据Scheuer分期标准进行LF分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LF分期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评价各定量参数与LF分期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评估各定量参数对LF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0只兔,F0期32只、F1期32只、F2期35只、F3期30只、F4期21只。不同LF分期间LS、Kep、Vp、Ktrans、Ve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S、Ktrans与LF分期呈正相关(r=0.832、0.730,P<0.001);Kep与LF分期呈负相关(r=-0.617,P<0.001);Ve、Vp与LF分期间无明显相关性(r=-0.074、P=0.367,r=-0.078、P=0.342)。ROC曲线显示LS诊断效能较高,诊断LF(F0与F1~F4)、诊断早期LF(F0与F1~F2)、诊断进展期LF(F0与F3~F4)、鉴别早期与进展期LF(F1~F2与F3~F4)的AUC分别为0.920、0.900、0.945、0.926;Ktrans的相应AUC分别为0.897、0.863、0.942、0.809。结论MRE与Gd-EOB-DTPA DCE-MRI对兔LF分期具有诊断价值,MRE定量指标LS诊断效能优于DCE-MRI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弹性成像技术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学征象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证实的138例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7~71 (56.1±5.6)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常规MRI扫描,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析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DCE-MRI特征;测量ADC并分析其特点。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将乳腺癌分为不同分子亚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DCE-MRI特征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分子亚型的ADC。结果138例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Luminal A型14例、Luminal B型62例、HER-2过表达型33例、基底细胞样型29例。4种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基底细胞样型较其他3种类型体积大( χ2=0.70、15.21、6.87,均P<0.01) ;Luminal A型多边缘光滑,其他3种类型边缘多不规则( χ2=26.41、7.23、7.88,均P<0.01);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多呈边缘强化,而Luminal A型乳腺癌多呈均匀强化,且其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以Ⅱ型居多,其他3种类型的TIC类型以Ⅲ型为主( χ2=12.325,P<0.01)。所有患者病灶的ADC为(0.497× 10-3~1.367×10-3)mm2/s[(0.865±0.021)×10-3 mm2/s]。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DC最高[(1.023± 0.027)×10-3 mm2/s],基底细胞样型和Luminal A型乳腺癌次之[(0.957±0.025)×10-3 mm2/s和(0.902±0.033)×10-3 mm2/s],Luminal B型乳腺癌最低[(0.852±0.013)×10-3 mm2/s]。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DC与基底细胞样型及Luminal B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0、12.40,均P<0.01),Luminal B型与Luminal A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50,P<0.01)。结论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DCE-MRI影像学征象及ADC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乳腺癌患者术前预测、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子分型 生物学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Gd-EOB-DTPA)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评估大鼠中度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腹腔注射CCl4构建不同分期HF模型,并行肝脏轴位T1WI及DCE-MRI扫描,获取以下参数: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以及初始曲线下面积(iAUC)。所有大鼠扫描前行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扫描结束后取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F病理学分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实验组、正常组及轻度HF组与中度HF组DCE-MRI参数和血清学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DCE-MRI参数和血清学指标在不同HF分期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DCE-MRI参数和血清学指标与HF分期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比较各参数诊断中度HF的价值。结果26只大鼠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病理学分期为正常组6只、轻度HF (F1期) 7只、中度HF (F2~F3期) 13只,随着HF加重,Ktrans、Kep、Ve及iAUC均降低(r=-0.665,P<0.001;r=-0.395、P=0.046;r=-0.565、P=0.003;r=-0.538、P=0.005),血清LN及HA含量均升高(r=0.606,P=0.001;r=0.601,P=0.001);Ktrans、Ve及iAUC在实验组与正常组、正常组及轻度HF组与中度HF组、正常组与中度HF组、轻度HF与中度HF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N及HA含量在对照组与中度HF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Ktrans及LN诊断中度HF效能最高。结论Gd-EOB-DTPA DCE-MRI定量评估对中度HF分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DCE-MRI参数中Ktrans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肝纤维化 钆塞酸二钠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容量转运常数
  • 作者: 何品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张妙如 刘周 王士旭 梁龙飞 龙莉 邓文明 魏明辉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外科,深圳 518000,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518000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部DCE-MRI增强检查,获取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非定量参数: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 the gadolinium curve,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imum slope of increase,Max Slope)、对比增强比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e,CER)以及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检验分析两组间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价DCE-MRI中的各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在4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良性结节12个(良性组),恶性结节34个(恶性组),良性结节:平均Kep、Ktrans、Ve值分别为(3.63±2.83) min-1、(1.41±1.01) min-1、(0.48±0.19) min-1;恶性结节分别为(2.70±2.42) min-1、(1.23±1.23) min-1、(0.51±0.22) mi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良性结节:Max Slope、CER、IAUGC值分别为(0.10±0.10) s、(2.04±0.67) s、(0.78±0.38) s,恶性结节分别为(0.07±0.10) s、(1.55±0.67) s、(0.94±0.67) s,且两组间CE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对于区分良恶性结节的最佳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5、0.6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TIC曲线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多表现为Ⅱ型曲线,良性结节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DCE-MRI中的半定量参数(CER)及TIC曲线类型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初步数据显示基于DCE-MRI的定量参数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价值有限,尚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 时间信号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及手术方式选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肠镜病理确诊的154例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肿瘤TN分期,根据术前分期结果拟定手术方式,比较术前拟定手术方式与最终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154例直肠癌患者中,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MRI表现T分期准确性为87.7%,N分期准确性为38.9%。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符合率为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很强(Kappa值=0.873)。117例中高位直肠癌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的符合率为98.2%,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很强(Kappa值=0.915)。37例低位直肠癌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6.5%,拟定术式与实际术式一致性较强(Kappa值=0.643)。结论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与病理诊断相接近,拟定手术方式与实际手术方式一致性高,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肿瘤分期 动态增强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抽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30例胰腺癌患者、30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作为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另以胰腺癌或肿块性胰腺患者的正常胰腺实质作为胰腺正常组(60例)。分析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患者的MRI常规序列与动态增强表现,统计分析三组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ADC值、TIC分布情况。结果胰腺癌组T1加权成像(T1WI)病灶主要呈低信号,其次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I)病灶主要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块强化,缓慢上升,门脉期强化显著,动脉期强化不显著。胰腺炎组T1WI病灶主要呈等信号和低信号;T2WI病灶主要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显著,增强后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邻近组织。胰腺癌组ADC值高于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组、胰腺炎组ADC值均低于胰腺正常组(P均<0.05)。胰腺癌组TIC缓慢上升更缓慢流出型比例高于胰腺炎组及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癌组TIC逐渐上升型比例低于胰腺炎组(P<0.05),高于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炎组TIC逐渐上升型比例高于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癌组TIC速升速降型比例低于胰腺炎组及胰腺正常组(P<0.05),胰腺炎组TIC速升速降型比例低于胰腺正常组(P<0.05)。结论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ADC值联合动态增强MRI的TIC价值高。

  • 标签: 胰腺癌 表观弥散系数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钆布醇是一种高浓度高弛豫率大环状MR对比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相关技术专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扫描经验,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文献,对钆布醇增强MRI扫描的注射方案、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动态灌注成像、各部位实质脏器增强的序列选择和质量控制,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等内容达成共识,旨在规范钆布醇对比增强MRI临床扫描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评估。

  • 标签: 造影剂 钆布醇 磁共振成像 扫描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乳腺动态增强MRI(DCE-MRI)纵向变化的delta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1月江西省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17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4(48±10)岁,按照软件中的随机种子数以7∶3比例分成训练集(81例)与测试集(36例)。所有患者均在NAT前、NAT早期(2个疗程)后接受乳腺DCE-MRI,计算肿瘤NAT前、后最大径相对退缩值(D%),并构建传统影像模型。基于NAT前、早期DCE-MRI提取delta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冗余性分析、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筛选最优特征参数,以10折交叉验证法构建delta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根据NAT后手术病理结果将117例患者分为pCR组与非pCR(non-pCR)组,单因素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指标并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最终的指标,并联合D%、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及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乳腺癌NAT后pCR的效能,利用临床决策曲线对比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联合模型预测乳腺癌NAT后pCR的效能最好,AUC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分别为0.90和0.87;其列线图显示Radscore权重最大。训练集中,联合模型、delta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NAT后pCR显著高于传统影像模型(Z值分别为-3.48、2.54,P值分别为0.001、0.011)。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整体高于传统影像模型、delta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在传统影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有意义的临床病理指标及代表肿瘤异质性纵向变化的delta影像组学得分,能改善对pCR的预测能力;delta影像组学可能成为早期无创性预测NAT结果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病理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