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21年WHO肺腺癌分类判断Ⅰ期肺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Ⅰ期肺腺癌的829例患者资料。男性389例,女性440例,年龄(60±11)岁(范围:32~90岁)。术前CT表现为实性结节570例,磨玻璃结节25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总体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因素。结果829例患者中腺泡型为主型470例,乳头型为主型165例,贴壁型为主型90例,实体型为主型62例,微乳头型为主型42例。与实性结节组相比,磨玻璃结节组患者中贴壁型为主型比例更高[20.5%(53/259)比6.5%(37/570),χ²=35.922,P<0.01],而微乳头型[1.2%(3/259)比6.8%(39/570),χ²=11.961,P<0.01]和实体型[1.5%(4/259)比10.2%(58/570),χ²=19.172,P<0.01]为主型比例更低。贴壁型为主型的患者预后最好,腺泡型和乳头型为主型较差,实体型和微乳头型为主型的预后最差(P值均<0.01)。T2期(HR=1.631,95%CI:1.030~2.583,P=0.037)、病理主型(P=0.036)、存在微乳头型成分(HR=1.764,95%CI:1.143~2.722,P=0.010)及CT表现为实性结节(HR=18.690,95%CI:7.587~46.043,P<0.01)为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中,存在实体型成分均是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存在微乳头型成分则均是无复发生存的预后因素。结论除病理学亚型外,存在微乳头型成分和实体型成分也是Ⅰ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病理学亚型与T分期相结合对Ⅰ期肺腺癌患者预后判断更有价值、更可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预后 病理学,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00437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0例胃癌患者(男57例,女23例);50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男28例,女22例)及80名健康对照者(男46例,女34例)。收集血清样本,同时收集上述胃癌患者中35例患者手术后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血清hsa_circ_0000437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组间、胃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血清hsa_circ_0000437水平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分析胃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00437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hsa_circ_0000437、CEA、CA199以及CA724的诊断效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sa_circ_0000437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胃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hsa_circ_0000437表达水平分别为2.252(1.235,4.765)、1.598(1.139,1.982)及1.000(0.818,1.385),胃癌患者高于胃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者(P均<0.001),胃良性疾病患者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胃癌患者术后血清hsa_circ_0000437的表达水平低于手术前(P<0.001)。胃癌患者血清hsa_circ_0000437的表达水平在肿瘤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25和P=0.013)。胃癌患者区别于健康对照者,hsa_circ_0000437、CEA、CA199和CA724 AUC分别为0.863、0.619、657和0.608,4项指标联合检测AUC为0.892,敏感度高达97.5%(78/8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清hsa_circ_0000437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血清hsa_circ_0000437低表达患者(P=0.008)。结论hsa_circ_0000437可能是胃癌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环状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现今,在世界范围内,脓毒症仍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评估脓毒症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并无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指标用于脓毒症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脓毒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血小板计数为影响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独立因素。到目前为止,脓毒症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就血小板减少对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阐述。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清PCT及凝血指标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ARDS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 ~ 75岁,平均(55.8±11.2)岁。按入院3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于确诊ARDS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应指标对ARDS患者存活的预测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的(26.8±3.1)分比生存组的(22.3±2.6)分]与Murray评分[死亡组的(2.9±0.5)分比生存组的(2.2±0.3)分],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清PCT[(11.29±3.48)μg/L比(4.37±1.65)μg/L]、PT[(25.8±4.7±3.48)s比(16.4±3.1)s]、APTT[(49.4±5.1)s比(32.9±2.5)s]、DD[(4.92±1.05)s比(3.52±0.74)s]水平也高于生存组,但FIB水平低于生存组[(2.78±0.63)g/L比(4.26±0.91)g/L,P<0.05],而两组T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的血清PCT、PT、APTT、DD与APACHEⅡ和Murray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临床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PCT联合PT、APTT、FIB、DD的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是0.963,显著高于各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PCT以及PT、APTT、FIB、DD凝血指标与ARDS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PCT联合凝血指标对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凝血指标 曲线下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AARC-ACLF)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40例ACLF患者,根据患者120天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200例)和死亡组(14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基线、第7天、第14天、第28天的AARC-ACLF、MELD评分差异,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基线AARC-ACLF、MELD分别为9.0(8.0, 11.0)分和25.5(21.0, 31.8)分,高于生存组的8.0(7.0, 9.0)分和23.0 (20.0, 26.0)分(Z=-6.44和-4.58,P均<0.001)。第7天、14和28天时,AARC-ACLF所得AUC分别为0.774、0.784和0.833,AARC-ACLF评分最佳临界值均为9.0分,MELD评分所得AUC分别为0.711、0.819和0.761,MELD评分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0、23.0和22.0分;AARC-ACLF与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71和0.94,P=0.114、0.481和0.350)。结论AARC-ACLF和MELD评分在入院时、第7、14和28天时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方面效果相近。动态计算AARC-ACLF和MELD评分,可帮助判断疗效,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AARC MELD 预后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4例DAI患者,于外伤后1周内行3.0T常规头颅MRI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纤维束数量及形态预测患者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同时于患者伤后即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并于1周内完成,并根据Cant标准预测预后并分为3级:Ⅰ级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Ⅱ级植物生存,Ⅲ级为临床死亡。根据实际结果对比2种方法的符合率,分析其预测的优劣。结果根据DTI及DTT预测显示,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6例;根据BAEP监测结果预测,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8例;其中在Ⅲ级结局的预测中BAEP准确率明显高于DTI及DTT,而在Ⅰ及Ⅱ级结局预测中DTI及DTT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AEP。结论DTI及DTT和BAEP在对DAI的病情判断及结局预测中各有优势,临床上二者应结合应用。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预后
  • 简介:摘要液体活检(LB)是一种利用人体体液获取疾病诊治相关信息的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尤其是肿瘤诊治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LB在新生儿脑损伤,如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及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等诊断中的应用已有开展。笔者拟就LB在新生儿脑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优势、应用现状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损伤,新生儿 缺氧缺血,脑 液体活检 生物学标记 血液标志物 外泌体 早期诊断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计数(BPC)对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99例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男76例、女23例,年龄18~75(43±13)岁]。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9例和死亡组20例,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和行机械通气情况,及伤后第1、3、7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BPC,并计算NLR、PLR、伤后第3天与伤后第1天BPC的差值ΔBPC3、伤后第3天与伤后第1天NLR的差值ΔNLR3、伤后第3天与伤后第1天PLR的差值ΔPLR3、伤后第7天与伤后第1天BPC的差值ΔBPC7、伤后第7天与伤后第1天NLR的差值ΔNLR7、伤后第7天与伤后第1天PLR的差值ΔPLR7。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筛选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通过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绘制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2组患者烧伤总面积、行机械通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5、χ2=7.282,P<0.01)。(2)伤后第1天,2组患者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4,P<0.05)。伤后第3天,2组患者BPC、ΔNLR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2.780,P<0.05或P<0.01)。伤后第7天,2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BPC、NLR、ΔNLR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8、-2.231、-2.641、-3.669,P<0.05或P<0.01)。(3)二分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机械通气、伤后第7天BPC和NLR、ΔNLR7与患者死亡相关(比值比=1.038、0.193、0.990、1.086、1.105,95%置信区间=1.010~1.067、0.062~0.598、0.982~0.998、1.012~1.165、1.037~1.178,P<0.05或P<0.01);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ΔNLR7是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90,95%置信区间=1.008~1.178,P<0.05)。(4)ΔNLR7对97例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死亡预测的ROC曲线最佳阈值为-0.073 4,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78.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置信区间=0.650~0.882,P<0.01)。结论动态监测NLR、BPC对协助判断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ΔNLR7是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而PLR不能很好地预测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烧伤 血小板计数 预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标志物对于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由于其在诊断HCC方面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近年来开始被用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监测及预后判断。本文综述近年PIVKA-Ⅱ生物学机制及其用于HCC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标志物 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肺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 GGOs)体积占比(volume%,V%GGOs)的比较,分析其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90 d随访结果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计算两组患者在中毒后第3、5、7天时V%GGOs变化。两组间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V%GGOs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该指标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对PQ中毒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共有89例PQ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生存组49例,死亡组40例。入院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中PQ浓度(mg/L)明显高于生存组(6.35±0.51 vs 3.49±0.21,P=0.013)。入院后第3、5、7天死亡组V%GGOs均明显高于生存组(3 d:0.062±0.020 vs 0.049±0.007,P=0.013;5 d:0.292±0.130 vs 0.123±0.044,P<0.01;7 d:0.334±0.116 vs 0.138±0.034,P=0.019)。ROC曲线下面积显示中毒后第7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967,阈值0.16时灵敏度100%,特异度83.33%,但时间点偏晚。中毒后第5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842,阈值0.14时灵敏度82.35%,特异度89.47%。中毒后第3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708,阈值0.05时灵敏度55.00%,特异度78.95%,此时无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度均较第5、7天低。结论V%GGOs可用来评估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最佳时间点为中毒后第5天。

  • 标签: 三维重建 百草枯中毒 磨玻璃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0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以NLR中位数2.96为临界值分为高NLR组(NLR>2.96)和低NLR组(NLR≤2.96),应用χ2检验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及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患者的5年生存期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明显相关(χ2=5.108、18.849,P均<0.05)。高NLR组和低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8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NLR水平、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8.589、6.739、29.505、66.896,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水平[风险比(HR)=1.753,P<0.01]、浸润深度(HR=0.333,P<0.01)、淋巴结转移(HR=0.263,P<0.01)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对结肠癌预后的预测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以肝癌诊断的常规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为对照,采用四格表诊断试验的方法分析血清NLR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肝癌患者中,高NLR(≥1.70)者比例为56%(56/100),高于AFP阳性者比例44%(44/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P=0.08)。AFP阳性患者中,低NLR与高NLR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48),且高NLR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32,95% CI 1.055~1.438,P=0.008)。结论NLR联合AFP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术前诊断率。高NLR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或疑似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入院后24 h内所检测的最差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pSOFA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rm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评分进行诊断,纳入符合pSOFA≥2分及SIRS评分≥2分的病例。并对符合的病例分别进行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P-MOD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2,PELOD-2)、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以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判断预后,分析pSOFA和SIRS不同评分时的死亡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感染及疑似感染的病例共755例,其中符合SIRS评分或pSOFA≥2分的患儿303例,单独符合SIRS≥2分165例,单独符合pSOFA≥2分为85例,两者都符合53例。pSOFA评分2分、3分、4分、5~6分及7~9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97%、15.38%、26.09%、57.34%及100%,随着pSOFA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升高;SIRS评分2分、3分及4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64%、12.64%及4.76%。pSOFA预测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2-0.86),明显高于其他4种评分。临界值为4分时,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82%。结论与SIRS评分、P-MODS、PELOD-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相比,pSOFA预测PICU感染儿童的住院病死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中的预测价值,并与其他常规凝血指标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0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及基本临床资料,入ICU首日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血小板计数(PLT)等常规凝血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病情评分,并记录ICU住院期间脓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临床事件发生情况,观察28 d预后。分别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及28 d预后分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常规凝血指标与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常规凝血指标对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并进一步根据PT最佳截断值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分层下主要临床及终点事件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危险分层下28 d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T延长是否为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2例患者中,120例发生脓毒性休克,182例未发生;28 d死亡75例,存活227例。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症组相比以及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均表现为PT、APTT、TT更长,D-二聚体、FDP更高,FIB、AT、PLT更低;相关分析显示,常规凝血指标中PT、PLT与SOFA评分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503、-0.524,均P<0.01),PT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较好(r=0.40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对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均有最佳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31(0.783~0.879)、0.739(0.674~0.8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8 s、16.3 s,敏感度分别为64.2%、72.0%,特异度分别为89.0%、70.9%;基于PT水平危险分层显示,与PT≤16.5 s组(n=199)相比,PT>16.5 s组(n=103)28 d病死率、脓毒性休克和DIC发生率、SOFA及APACHEⅡ评分均更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16.5 s组28 d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PT≤16.5 s组(52.43%比86.93%;Log-Rank检验:χ2=49.42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16.5 s为脓毒性休克及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一(纳入SOFA评分):优势比(OR)及95%CI分别为6.003(3.040~11.855)、4.842(2.114~11.089);模型二(纳入APACHEⅡ评分):OR及95%CI分别为7.675(4.007~14.702)、5.160(2.258~11.793)〕。结论与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相比,P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评估均具有潜在的最佳预测价值,入ICU首日PT>16.5 s的脓毒症患者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及短期死亡的风险更高。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重症监护病房 凝血酶原时间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P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或疑似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入院后24 h内所检测的最差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指标,采用pSOFA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rm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SIRS)评分进行诊断,纳入符合pSOFA≥2分及SIRS评分≥2分的病例。并对符合的病例分别进行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pediatr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P-MOD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2,PELOD-2)、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以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判断预后,分析pSOFA和SIRS不同评分时的死亡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pSOFA对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感染及疑似感染的病例共755例,其中符合SIRS评分或pSOFA≥2分的患儿303例,单独符合SIRS≥2分165例,单独符合pSOFA≥2分为85例,两者都符合53例。pSOFA评分2分、3分、4分、5~6分及7~9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97%、15.38%、26.09%、57.34%及100%,随着pSOFA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升高;SIRS评分2分、3分及4分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64%、12.64%及4.76%。pSOFA预测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 0.62-0.86),明显高于其他4种评分。临界值为4分时,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82%。结论与SIRS评分、P-MODS、PELOD-2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相比,pSOFA预测PICU感染儿童的住院病死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脑电图(EEG)分型、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在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EEG监测、EEG分型以及FOUR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预后判断结果与随访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28、0.468、0.569。aEEG、EEG分型、FOUR评分以及三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78.79%、75.76%、66.67%、87.88%,特异度分别为84.31%、72.55%、78.43%、90.2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47%、64.10%、66.67%、85.2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0%、82.22%、78.43%、92.00%,准确度分别为82.14%、73.81%、73.81%、89.29%。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EEG分型(均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明显高于FOUR评分(均P<0.05)。结论aEEG、EEG分型、FOUR评分对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aEEG的有效性略高于EEG分型、FOUR评分,并且三者联合预测的有效性高于单一指标预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aEEG 脑电图分型 FOUR评分 重型颅脑外伤 昏迷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六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且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闭塞位置将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为Ia、Ib、L及T型4型。通过治疗90 d后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58例中预后良好组患者5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100例。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偏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偏低,房颤比例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动脉闭塞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中Ia型患者比例最高,T型最低,分别为75.9%和3.4%。2组患者Wills环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0.342,95%CI:0.127~0.919,P=0.033;OR=0.066,95%CI:0.005~0.803,P=0.033)。结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

  • 标签: 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Willis环 机械取栓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以分化型甲状腺癌为主要类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甲状腺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和精准治疗,同时也为预后不佳的特定类型如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向。文章总结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点高频基因变异及其作用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以及特定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分子生物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42例胰体尾癌患者根据初次就诊时的血清淋巴细胞绝对值(ALC)、CEA及CA19-9水平被分为血清ALC低下组、CEA及CA19-9升高组及其对应的正常组,分析血清ALC、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CEA升高与伴有肝转移及TNM分期晚有相关性。血清ALC低下组、CEA及CA19-9升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较其对应的正常组患者明显缩短。血清ALC低下组患者的CEA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血清ALC正常组患者的CA19-9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应用血清CEA、CA19-9对胰体尾癌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时同时考虑患者血清ALC水平可提高对胰体尾癌病情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99 淋巴细胞绝对值 胰腺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