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由软脑膜围绕血管走形形成,参与脑内液体交换和废物清除。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文章对其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微血管 扩张,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经腮腺径路2例,经口径路1例,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8例,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 标签: 肿瘤 咽旁间隙 影像学 手术径路 囊内切除
  • 简介: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 标签: 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 诊疗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著名医学院校及医院专家对儿童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应用儿童间隙保持器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后,形成推荐性应用共识。本专家共识内容包括儿童间隙保持器的设计、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标准化操作流程等,以期指导和规范儿童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促进该项技术的临床推广。

  • 标签: 牙缺失 间隙保持 间隙保持器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咽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径路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局部麻醉药 神经阻滞麻醉 闭孔神经 镇痛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咽旁间隙的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患者男,35岁,因“咽部异物感、睡眠时打鼾1个月”就诊。术前磁共振(MR)提示右侧咽旁间隙动脉鞘内结节状影,考虑神经鞘瘤。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完整切除手术。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3.2 cm×2.3 cm×1.7 cm,无被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术后病理诊断为NF。术后1周出院,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复发,愈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早期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研究表明,EPVS可能是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在认知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EPVS与PSCI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认知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肛周深部间隙,手术切开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很多,经典方式包括外括约肌外、括约肌间和直肠腔内入路,不规范的入路增加肛瘘或复杂性肛瘘的发生,增加肛门失禁的风险。本文阐述了不同间隙脓肿的手术入路方式,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以期降低肛瘘或复杂性肛瘘的形成概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资源。

  • 标签: 肛管 肛周脓肿 深部间隙 手术入路 成瘘率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转归。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可影响认知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存在EPVS会加重PSCI。文章对EPVS与PSCI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生儿咽旁间隙神经胶质异位。神经胶质异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多见于鼻部,咽旁间隙罕见。CT表现为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密度肿块,邻近颅底骨质结构完整。MRI表现为左咽旁间隙卵圆形肿块,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与脑组织信号相似,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包膜样线形强化,肿块与左侧软腭分界不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咽旁间隙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耳前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穿刺活检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其咽旁间隙PEComa已侵犯左侧下颌骨,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肿瘤科定期复查,现患者术后1年,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及MRI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06例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与MRI诊断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一致性。结果10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发现高分化型22例,去分化型59例,黏液型16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7例。术前CT检查共有92例患者的肿瘤分化做出正确诊断,准确率为86.79%,对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型、圆细胞型、多形性型脂肪肉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1.37%、93.33%、33.33%、20.00%。术前MRI检查共有96例患者的肿瘤分化做出正确诊断,准确率为90.57%,对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型、圆细胞型、多形性型脂肪肉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49%、85.71%、40.00%、62.50%。经一致性检验发现,CT与MRI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13,P=0.000)。结论CT及MRI检查在不同分化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CT MRI 病理组织学 腹膜后间隙 脂肪肉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术中采用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记录术中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²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75例,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均未发现MIB;术中于皮质吸除后、植入IOL前,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术中与术前相比,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术中相比,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1,Q3)]分别为160.3(61.6,273.1)μm和106.8(0,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此外,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术眼术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90,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95%CI:1.047~1.504)是导致术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术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Berger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后间隙异物取出术的手术路径。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颈侧切开入路取出咽后间隙鱼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鱼刺顺利取出,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针对颈部软组织内包埋性异物,支撑喉镜入路和颈侧切开入路各有优势,应根据患者术前影像结果采取恰当的手术入路。

  • 标签: 咽后间隙 异物 手术路径
  • 简介:摘要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外周神经阻滞不同,筋膜平面阻滞不要求看清楚目标神经,只需了解筋膜的解剖,即可预测阻滞效果。文章对腹腔筋膜间隙解剖和液体流通关系及相关筋膜平面阻滞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并明确了腹腔筋膜间隙的解剖和胸腹部筋膜平面液体的流通关系,从而精确地把握药液扩散和阻滞平面与范围,获得良好镇痛并避免危险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好筋膜联通关系能扩大相关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范围,未来需要更多麻醉医师去探索筋膜平面阻滞技术及解剖层次。

  • 标签: 筋膜间隙 腹膜后间隙 解剖 区域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别脑内扩张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的差异,分析EPVS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48例主观认知下降者(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43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者(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44例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者以及43例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ntrol,NC)的中老年人,行多项神经心理学测试及3.0 T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层面对EPVS计数并进行4级评分。用Kruskal-Wallis检验、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分析整体及组间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D组半卵圆中心评分(3.18±0.58)明显高于SCD组评分(2.60±0.64)(P<0.01)、aMCI组评分(2.77±0.81)(P<0.05)、NC组评分(2.56±0.77)(P<0.01)。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半卵圆中心EPVS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basic,MoCA-B)评分显著负相关(r=-0.30、-0.37,P=0.000),与华山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 Huashan version,AVLT-H)延迟回忆及再认得分显著负相关(r=-0.241,P=0.002;r= -0.275,P=0.000),与波士顿命名测试(boston naming test,BNT)评分显著负相关(r= -0.257,P=0.001)。基底节区EPVS与各项神经心理测试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AD患者脑内半卵圆中心EPVS增多,半卵圆中心EPVS与整体认知功能、记忆、语言功能负相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血管周围间隙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