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损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视力下降伴夜盲、进行性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异常等。随着四代基因测序和精准诊疗的发展,RP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也逐年更新,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及光遗传学疗法等。但将上述治疗方式从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还存在着不小的鸿沟。如免疫反应、潜在的导致插入的区域诱变和肿瘤发生、遗传毒性、基因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质量和稳定性、临床级别药物的大量生产和推广以及药物和手术的有效性优化等等,都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解决。

  • 标签: 色素性视网膜炎 基因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由视杆细胞首先受累为主的进行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初期以视杆细胞功能异常为主,同时或随后可合并视锥细胞功能异常。随着疾病的进展,视功能进行性受损,直至全盲,眼底出现以色素异常为主的多种形态的视网膜变性改变。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90个。本指南从R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疾病诊断、临床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规范其临床诊疗,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过表达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00~250 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每组20只。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以剂量50 mg/kg的质量分数1%碘酸钠溶液进行尾静脉注射,制备碘酸钠诱导大鼠RP模型,再分别予以0.9%氯化钠溶液、AAV-GFP病毒、AAV-HO-1-GFP病毒视网膜下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仅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造模后第14天摘出大鼠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及厚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 3)、B淋巴细胞瘤-2(bcl-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正常,RP模型组和AAV-GFP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破坏明显,外核层呈波浪状改变,厚度变薄,AAV-HO-1-GFP组大鼠视网膜结构轻度破坏,外核层厚度轻度变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P模型组和AAV-GFP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21、0.76±0.16、0.92±0.0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4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AV-HO-1-GFP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RP模型组和AAV-G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bcl-2和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596.333、1 043.806、364.331,均P<0.01);与AAV-HO-1-GFP组比较,RP模型组和AAV-GFP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AV介导HO-1基因过表达对RP模型大鼠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视网膜色素变性 腺相关病毒 凋亡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RN)是在高血糖环境中由于氧化应激、微血管损伤、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失衡和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正常功能受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功能障碍的丧失参与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管反应和神经血管耦合受损,从而导致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变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DRN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相关。更深入地了解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新的和更有效的预防策略。

  • 标签: 神经变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炎症、自噬和氧化应激等非遗传生物因素在其发病和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氧化性DNA损伤是RP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光感受器变性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突变,这些途径包括DNA修复、氧化应激的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MUTYH、CERKL和GLO1)的激活。暴露于氧化应激改变了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此外,P2X7受体的上调会引起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从而导致RP的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多途径分析表明氧化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和变性的恶性循环,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是RP氧化应激的关键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41-346)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炎症 氧化应激 P2X7受体
  • 作者: 徐华 张荣 程湧 梁建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视光中心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现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视光中心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北京 100044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多样,其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研究较深入。表观遗传调控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发生改变。DNA甲基化是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发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与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缺血性损伤等病变相关;非编码RNA与RP、AMD、病理性血管生成、DR等病变相关。本文就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非编码RNA 视网膜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诊断中包含"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2432例患者479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单纯RP 2364例4679只眼(97.2%,2364/2432),RP合并青光眼68例115只眼(2.80%,68/2432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对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RP合并青光眼患者67只眼进行分析,观察不同青光眼类型占比、logMAR BCVA、眼压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和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以治疗后眼压≤21 mm Hg (1 mm Hg=0.133 kPa)为眼压控制;>21 mm Hg为眼压未控制。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0例67只眼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例7只眼(10.45%,7/67 ),闭角型青光眼(ACG)56例58只眼(86.57%,58/6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例4只眼(5.97%,4/67 );其中2例2只眼同时合并ACG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ACG 58只眼中,急性ACG 17只眼(25.37%,17/67 ),慢性ACG 21只眼(31.34%,21/67),可疑房角关闭2只眼(2.99%,2/67 ),晶状体脱位继发ACG 8只眼(11.94%,8/67),慢性ACG抗青光眼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移位5只眼(7.46%,5/67 ),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5只眼(7.46%,5/67 )。患眼logMAR BCVA 3.50、<3.50~>2.00、≤2.00~≥1.30、<1.30~>1.00、≤1.00~ 0.52、<0.52分别为9 (13.43%,9/67)、30 (44.78%,30/67)、7 (10.45%,7/67)、4 (5.97%,4/67)、11 (16.42%,11/67)、6 (8.96%,6/67)只眼,其对应平均眼压分别为(32.31±11.67)、(30.15± 14.85)、(28.17±13.19)、(31.50±17.25)、(18.71±8.85)、(14.12±4.25)mm Hg。67只眼中,行手术、单纯药物、周边虹膜激光打孔治疗分别为37 (55.22%,37/67)、18 (26.86%,18/67)、6 (8.96%,6/67)只眼;放弃治疗6只眼(8.96%,6/67 )。治疗后,眼压控制37只眼(55.22%,37/67 ),未控制19只眼(28.36%,19/67 ),失访11只眼(16.42%,11/67)。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3只眼(8.11%,3/37),均为ACG患眼小梁切除手术后。结论原发性RP患者青光眼发病率为2.80%,以ACG多见,常合并晶状体脱位或人工晶状体移位。

  • 标签: 色素性视网膜炎 青光眼 晶体半脱位
  • 简介:摘要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至关重要的一步,剪接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已知8种在全身广泛表达的前体mRNA剪接因子基因(PRPF3、PRPF4、PRPF6、PRPF8、PRPF31、SNRNP200、RP9及DHX38)变异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本文就这些基因致病变异特点、致病机制、携带这些基因变异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61-166)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剪接因子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将生活环境、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分子成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准确诊断和治疗,并建立个性化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新型医疗模式。目前RP的精准诊断主要是基于第二代基因测序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而精准治疗主要体现在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基因-干细胞疗法。尽管目前关于RP精准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如,目前的基因疗法无法彻底治疗显性遗传或晚期遗传性疾病,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干细胞移植后的细胞与宿主不能有效整合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尚未完全普及、大数据信息平台不完善等。相信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再生医学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成功开展,对于RP的精准医疗将逐渐被完善,未来有望挽救广大RP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色素性视网膜炎 基因疗法 干细胞移植 综述 精准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变化,初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病变程度神经组织病变及微血管损伤的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20年5~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眼科招募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只眼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4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便携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RETeval检查。采用OCTA测量受检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丛(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RETeval设备的"DR评估方案"模式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系统测量的"DR评估得分"。依据早期治疗DR研究制定的DR分级标准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DR (non-DR)组、轻中度非增生型DR (mNPDR)组、重度非增生型DR (sNPDR)组、增生型DR (PDR)组,分别为12、16、18、17只眼。组间pRNFL厚度、GCC厚度、RPC血流密度及"DR评估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RNFL厚度与RPC血流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黄斑GCC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560、15.840、5.480,P<0.05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pRNFL整体(F=6.120 )、上半部分(F=6.310)、下半部分(F=5.330 )、鼻上方(F=7.350 )、鼻下方(F=2.690 )、上方鼻侧(F=4.780)、上方颞侧(F=3.710)、下方颞侧(F=3.750)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盘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鼻上方、上方鼻侧、下方鼻侧、下方颞侧RPC血流密度与pRNFL厚度呈正相关(r=0.260、0.256、0.275、0.489、0.444、0.542、0.261,P<0.01 )。对照组、non-DR组、mNPDR组、sNPDR组、PDR组受检眼"DR评估得分"分别为(12.71±5.62)、(22.18±3.77)、(24.68± 2.41)、(24.98±2.78)、(29.17±7.98)分;DR病变程度越重,评估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5,P<0.01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黄斑GCC、pRNFL厚度以及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DR评估得分"增高,且与DR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组织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的视功能变化。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RP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111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小数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根据光感受器内节椭圆体带(ISe)完整性将术前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19眼分为Ⅰ、Ⅱ和Ⅲ级,分析各等级ISe完整性与手术后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73.9%(82/111)的患眼视力较术前提高,26.1%(29/111)的患眼无明显变化,未见视力较术前下降者。术后患眼BCVA为0.40(0.22,0.70)LogMAR,较术前的0.82(0.60,1.40)LogMAR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6,P<0.01)。术前视力>0.52 LogMAR的患眼占79.3%(88/111),术后降至38.7%(43/111);术前视力>1.3 LogMAR的患眼占28.8%(32/111),术后降至4.5%(5/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711、23.643,均P<0.01)。黄斑区ISe完整性分级与术后BCVA呈显著正相关(rs=0.959,P<0.01)。结论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ISe的完整性与术后BCVA相关。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白内障 手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DNA纳米复合体是新型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聚合物/DNA复合物纳米粒子由多肽、脂质、多糖等物质压缩和包裹DNA而成,在IRD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非病毒载体在成本、制备难易度、包装容量及安全性上均显示出其优势,为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Leber先天性黑矇等IR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系统在转染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在IRD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 非病毒载体 基因疗法
  • 简介: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全球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它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患者因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丧失,表现出夜盲、管状视野,甚至失明。但研究表明,有些RP患者还会伴发其他眼病如白内障、高度近视,其中,RP伴发高度近视因对视力损害严重而不断被关注。笔者回顾了近年来RP伴发高度近视病例的相关报道,通过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研究进展,旨在了解该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为该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型-表型关系 致病基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