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冲突效应及认知融合差异。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进行测评,应用2×2×2词-面孔Stroop任务混合试验设计,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n=22)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n=22)完成情绪面孔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两组被试(n=44)的BSI-CV得分为因变量,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愤怒面孔的反应时、面孔词一致的反应时、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BDI得分和CFQ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自杀意念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下都会产生情绪冲突效应,即相对于面孔词不一致条件,抑郁症患者在面孔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707.19±128.79) ms, (793.55±148.33)ms,F(1,41)=11.38,P<0.01,ηp2=0.217]、正确率更高[(95.85±4.50)%,(84.77±11.54)%,F(1,41)=6.06,P<0.05,ηp2=0.129]。面孔词一致条件下,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反应时长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803.69±91.35) ms, (610.69±78.13)ms,P<0.01]。面孔的表情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即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未对高兴面孔或愤怒面孔表现出注意偏向[F(1,41)=0.68,P=0.413,ηp2=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认知融合得分、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正向预测BSI-CV得分(β=0.40、0.29、0.29,均P<0.05)。结论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较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融合程度有差异,情绪识别无差异;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认知融合得分和抑郁得分对自杀意念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

  • 标签: 抑郁 情绪冲突 自杀意念 词-面孔Stroop范式 认知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量表、自杀意念测量条目、心理扭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便利抽样对373名住院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调查对象中7%(26人)具有自杀意念。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各量表的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疾病史、是否并存疾病等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单身、使用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扭力量表中,期望扭力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情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在社会支持角度上来看,病例组的3个维度分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程度、家庭功能状态之间呈负相关,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家庭功能等级和婚姻状况与自杀意念存在关联。结论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评估,建立自杀预警系统,对住院患者经过相关条目的评测,筛选出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自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住院患者 自杀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SM自杀意念现状,并进一步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可能路径。方法研究对象为≥18岁且HIV检测结果阴性的MSM,最近1年发生男男性行为(口交/肛交)。采用横断面调查和便利抽样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通过男性社交平台Blued 7.5软件招募MSM并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问卷、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采用Mplus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MSM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MSM研究对象1 394人中,有自杀意念的MSM占25.7%(358/1 394),领悟社会支持可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β=-0.11,P=0.009),也可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β=-0.18,P<0.001)。结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的MSM的自杀意念越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提高MSM领悟社会支持、降低其抑郁,可能是预防其产生自杀意念的手段之一。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抑郁 自杀意念 中介效应 领悟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自杀意念、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cerebral brain flow, CBF)改变。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序列,采集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n=48)、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n=41),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62)静息状态下CBF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CBF差异,经高斯随机场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无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延伸到颞极)(t=3.87,P<0.01; t=4.44,P<0.01)和左侧壳核(t=4.04, P<0.01; t=3.19, P<0.01) CBF增高,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组右侧后扣带回(延伸至距状回) CBF减低(t=-4.66, P<0.01)。结论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和无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均存在左侧颞上回和左侧壳核血流异常,右侧后扣带回血流减低可能是伴自杀意念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特异性脑改变。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 动脉自旋回波 脑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于2017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某电子制造服务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共调查了2 465名员工,回收有效问卷2 216份。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及《心理资本问卷》评定职业紧张和心理资本水平。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验证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效应。结果2 21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5.26)岁,其中男性1 230名(55.5%)。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内在投入得分分别为(3.08±0.63)、(3.73±0.60)和(2.51±0.68),ERI指数(付出与回报比)均值为(0.88±0.39),ERI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2.1%(490/2 216)。心理资本总得分为(86.62±15.23)。两周内有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3.9%(309/2 216)。外在付出得分、内在投入得分、ERI指数与两周内出现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1、0.141和0.164;回报均分、心理资本总分均与两周内出现自杀意念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和-0.228。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分别在职业紧张的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与自杀意念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7(95%CI:-0.018,-0.019)、-0.299(95%CI:-0.428,-0.200)和0.096 (95%CI:0.0394,0.170)。中介效应百分比分别为9.43%、 17.92% 和9.54%。结论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的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与自杀意念间具有中介效应。

  • 标签: 模型, 心理学 自杀观念 中介效应 职业紧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于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方法探讨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半球水平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前瞻性纳入的3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伴自杀意念组)、28例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不伴自杀意念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同时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半球间和半球内FCD,并分析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和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组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间FCD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和不伴自杀意念组双侧中央后回的半球间FCD值升高,右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半球内FCD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内FCD值降低。不伴自杀意念组左侧前扣带回的半球内FCD值较对照组降低。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半球间及半球内FCD的改变可以反映大脑半球水平功能连接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意念 功能连接密度 半球间 半球内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和不伴自杀意念的早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脑区结构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9~2020年对37例伴自杀意念早发性抑郁障碍患者、23例不伴自杀意念的早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磁共振成像扫描,运用基于体素形态测量学的(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比较两组被试的脑区结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VBM统计分析采用SPM8软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进行图像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差异脑区的平均灰质体积与伴自杀意念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得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不伴自杀意念组比较,自杀意念组患者的右侧额中回(MNI:x,y,z=,28.5,33.0,43.5,团块水平FWE校正,P<0.05)、左侧角回的灰质体积增大(MNI:x,y,z=-37.5,-73.5,48.0,团块水平FWE校正,P<0.05)。两组被试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HAMD-17量表、BSI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3,r=-0.153,均P>0.05)。结论伴与不伴自杀意念的早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脑右侧额中回及左侧角回存在结构差异,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抑郁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早发性抑郁 自杀意念 儿童青少年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对397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3.0,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评分为(29.192±11.281)分,反刍思维评分为(65.036±12.284)分,抑郁评分为(75.770±11.278)分,自杀意念评分为(40.681±11.626)分。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03,P<0.01),与反刍思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32、0.470,均P< 0.01);反刍思维与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549、0.181,均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313,P<0.01)。非自杀性自伤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值为0.341(95%CI=0.238~0.444),非自杀性自伤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自杀意念,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57(95%CI=0.077~0.114),反刍思维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6(95%CI=0.004~0.057)。结论非自杀性自伤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 标签: 抑郁 非自杀性自伤 反刍思维 自杀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苏州九龙医院及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14例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志与社会支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住院晚期癌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达67.8%,社会支持低下(30.64±10.93)。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能解释自杀意念52.3%的变异。结论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自杀意念高发,社会支持度低下,社会支持水平对患者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以降低患者自杀的风险。

  • 标签: 晚期癌症患者 自杀意念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女性护士群体的自杀意念发生率,探讨冲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对护士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10月在福建省4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女性护士1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女性护士群体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74%。社会支持与冲动性人格、自杀意念负相关,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正相关(r值为-0.329、-0.449、0.291,P<0.01)。社会支持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提升护士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自杀意念强度。

  • 标签: 女性护士 冲动性人格 社会支持 自杀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不同等级医院各层级护理人员职业生涯期间自杀意念流行现状和相关因素,并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于2020年6至7月,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山东省1644名护理人员,用自杀意念筛查问题调查护理人员的自杀意念,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ASS)和《Kessler 10量表》分别测量社会支持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价研究对象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应用Amos软件建立自杀意念相关因素的路径模型,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检验路径模型系数。结果二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生涯期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44%,三级医院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66%。二级医院中各层级护理人员自杀意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未婚及其他(OR=0.362,95%CI=0.155,0.844,P=0.019),社会支持(OR=1.084,95%CI=1.059,1.109,P=0.000)和心理健康状况(OR=0.921,95%CI=0.890,0.953,P=0.000)。三级医院中熟练期护理人员自杀意念高于其他层级(P<0.05),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未婚及其他(OR=0.369,95%CI=0.214,0.636,P=0.000),夜班(OR=1.889,95%CI=10.57,3.377,P=0.032),自评社会地位一般(OR=2.377,95%CI=1.031,5.483,P=0.042),躯体疾病(OR=2.747,95%CI=1.601,4.714,P=0.000),社会支持(OR=0.960,95%CI=1.042,1.077,P=0.000)和心理健康状况(OR=0.942,95%CI=0.922,0.963,P=0.000)。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作用,自评社会地位、社会支持和躯体疾病可通过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结论应加强对不同等级医院各层级护理人员职业生涯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改善其对执业环境的认知。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生涯 自杀意念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对NSSI的评估主要有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近年来内隐测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IAT)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内隐认知中对客体的相对态度的工具,且能防止意识的干扰,不失为一种评估NSSI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介绍内隐态度相关背景基础上,分别从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内隐态度区分和预测NSSI的研究进展。首先,与无NSSI史的群体相比,NSSI群体对NSSI有更为认同的内隐态度,并且其与NSSI的频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次,与其他已知的传统预测因素相比,内隐态度能否更好地预测个体以后的NSSI行为,存在较大争论;最后,目前关于NSSI群体对NSSI的内隐态度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多,初步结果表明突显网络的激活、部分脑区(例如背侧纹状体)灰质体积的减少可能与NSSI群体的内隐态度有关。综上所述,测量NSSI的内隐态度利于筛选、预测有NSSI风险的人群,在个体虚假报告或自我觉察能力低时尤为有效。此外,本文也提出几点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以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考。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无自杀意图而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儿童逐渐成为NSSI行为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对儿童NSSI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儿童NSSI行为,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预防反复NSSI的发生。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行为特征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越来越多见,严重影响着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冲动特质、疼痛加工、奖赏环路、内源性阿片系统等在其生物基础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梳理上述4个方面与NSSI有关的研究证据和神经机制,初步阐述NSSI可能的关键生物基础。

  • 标签: 冲动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疼痛加工 奖赏环路 内源性阿片系统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临床症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危害。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而缺乏准确的预知模型,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助于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有效预防,减轻社会负担。近年来,利用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技术发现抑郁症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明显的脑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主要涉及眶额叶、颞顶叶、扣带回、海马、纹状体等脑区以及脑核心认知网络,尤其是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异常变化。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伴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以期发现可以用于临床早期识别抑郁症是否伴发自杀意念/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 神经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杀行为 家庭矛盾 青少年 队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意念与模仿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81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意念与模仿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精神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精神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及护理前(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意念与模仿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精神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对提高患者症状的改善,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意念与模仿行为干预 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状态 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331例11~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抑郁症状、反刍思维量表-10简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10)评估反刍思维,采用MINI 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自杀行为。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χ2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SPSS PROCESS V 3.4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未遂发生率为53.78%,其中女孩(59.48%)显著高于男孩(4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P<0.01)。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在PHQ-9[(11.08±9.26)分与(14.43±7.49)分,t=-3.634,P<0.01]、强迫思考[(10.76±3.89)分与(12.44±3.87)分,t=-3.926,P<0.01]、反省深思[(10.05±3.54)分与(11.20±3.33)分,t=-3.044,P<0.01]和反刍思维总量表[(20.81±6.78)分与(23.64±6.42)分,t=-3.898,P<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女孩(β=0.175,t=3.228,P=0.001)、抑郁症状(β=0.168,t=3.082,P=0.002)、反刍思维(β=0.138,t=2.364,P=0.019)是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与自杀未遂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效应值=0.013,95%CI=0.003~0.027)。抑郁症状能显著正向预测反刍思维(P<0.01);反刍思维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未遂(P<0.05)。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未遂发生率较高,其抑郁症状主要通过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未遂,临床中应对反刍思维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干预,通过心理治疗调整患者认知反应方式,减轻反刍思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发生率。

  • 标签: 反刍思维 抑郁 自杀未遂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