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汇聚肘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的8例急性汇聚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15~51岁,平均30.9岁;左侧5例,右侧3例。合并伤:桡骨头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冠状突骨折1例,肱骨内上髁骨折1例,腕舟骨骨折1例,下尺桡脱位1例。所有患者均闭合复位失败后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阻挡桡骨头复位的因素均为肱肌腱纵向撕裂,桡骨头从前方进入肱肌腱撕裂口而发生绞锁。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12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屈伸活动度平均101.9°(65°~150°)、旋转活动度平均132.5°(75°~170°)。8例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及关节不稳定,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96.3分(90~100分)。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其中1例行肘关节松解术。1例因尺神经损伤行尺神经松解前移术。结论闭合复位失败的汇聚肘关节脱位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疗效相对可靠。因为该损伤严重程度及合并损伤个体差异大,治疗方法也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脱位 肘关节 外科手术 选择性 汇聚型肘关节脱位 尺桡骨近端易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系统分为Ⅰ~Ⅳ:Ⅰ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Ⅱ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 83例(62.9%),年龄(62.2±15.7)岁,以跌倒伤(37例,44.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3%)。Ⅱ17例(12.9%),年龄(55.8±13.4)岁,以交通伤(9例,52.9%)和坠落伤(5例,29.4%)多见。Ⅲ24例(18.2%),年龄(53.6±16.3)岁,以坠落伤(9例,37.5%)和交通伤(8例,33.3%)多见。Ⅳ8例(6.1%),年龄(37.4±11.6)岁,以交通伤(4例,50.0%)和运动伤(3例,37.5%)多见。分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相同百分比为79.2%~87.5%,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平均0.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颈椎 脊髓损伤 影像学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Ⅱ4例,Ⅳ5例,Ⅴ13例,Ⅵ3例;三柱理论分: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胫骨骨折 韧带,关节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诊治的12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49.6岁。参照髋关节前脱位Epstein分及Letournel-Judet髋臼前柱骨折分,对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归纳出一种分系统,共分4:A1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线涉及髂骨翼;B4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髂前下棘;C5例,髋关节耻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整个前壁;D2例,髋关节闭孔脱位,髋臼骨折仅涉及前角区。髋臼骨折保守治疗5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例,一期关节置换1例。分析各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及功能结果。结果1例A髋臼骨折为不典型高位前柱骨折,4例B、3例C、2例D髋臼骨折为不典型前壁骨折。10例患者获平均17.2个月(3~46个月)随访,1例失访,另1例关节置换患者未纳入随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1例A患者手术复位差,功能结果差。1例B患者手术复位满意,功能结果为优;保守治疗及手术复位差各1例,功能结果均为差。C患者手术复位满意3例,功能结果满意2例,差1例(并发Brooker Ⅳ级异位骨化);保守治疗1例,复位及功能结果均差。2例D患者保守治疗,髋臼骨折复位差,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为一特殊类型损伤,可分为4:A、B、C需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髋臼骨折,D髋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可保守治疗。

  • 标签: 髋臼 骨折 髋脱位 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无脱位脊髓损伤(SCIWORA)的临床特点及其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SCIWORA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局部制动、应用激素、甘露醇、神经生长因子等,尿潴留予以导尿。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行临床随访,采用Frankel分级判断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0 ∶2.2,中位年龄为82个月(2~180个月);均有外伤史,其中跳舞下腰伤最常见(19/32),其次是交通事故伤(6/32)、高处坠落伤(3/32)、跌倒伤(3/32)及重物砸伤(1/32);主要临床症状为双下肢无力(23/32)、无力伴麻木(8/32)及麻木(1/32),通常于伤后立即出现(23/32),且呈进行性加重(31/32)。脊柱CT和X线检查未见异常,MRI检查多可见异常(26/32),表现为脊髓挫伤(23/32)和脊髓出血(3/32)。32例患儿中,脊髓损伤累及胸段20例、颈段4例、颈胸腰段2例、颈胸段4例、胸腰段2例。治疗1周后,32例患儿的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6例提高4级,2例提高3级,5例提高2级,7例提高1级。治疗期间,9例(28.1%)患儿并发尿路感染。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3个月至5年)。随访期间,26例行定期康复治疗,另6例(E级)无特殊治疗。至末次随访,32例患儿的Frankel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是与治疗1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CIWORA多见于女童,以跳舞下腰伤最常见,胸段脊髓最常受累,脊柱MRI是最佳检查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若患儿有明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及时进行脊柱MRI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脊髓损伤 儿童 骨折 脱位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儿童轻微外伤后的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可导致截瘫,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于2018年3—12月收治3例儿童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致截瘫的患儿,并行椎管腔探查术,术中发现均存在终丝牵拉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结合文献认为,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患儿中很可能存在先天性脊髓拴系病变,如终丝牵拉等,在外力诱因下突然发病导致脊髓严重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monosegment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 dislocation,mTLFD)分系统,并评估各类型的信度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29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及排出标准,共纳入123例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征提出mTLFD分,即Ⅰ(椎间盘损伤为主)和Ⅱ(椎体爆裂性骨折为主),再根据损伤节段分布将Ⅱ分为2个亚型:Ⅱa(T11及其以上)和Ⅱb(T11以下)。选取6名脊柱外科医生(3名住院医生、3名副主任医生),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对123例患者进行分,对各类型进行信度检验,以ICC评估该分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根据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Ⅱa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中探查骨性占位若仍存在,则行椎体次全切除术;Ⅱb采用一期后路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术后CT检查若骨性占位仍存在,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估脊髓神经损害情况,比较各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局部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0.4±1.8)个月,3名住院医生和3名副主任医生对mTLFD分的可重复性ICC分别平均为0.926和0.964,可信度ICC分别平均为0.746和0.907。进一步对各型进行信度检验,Ⅰ、Ⅱa和Ⅱb的可重复性ICC分别为0.930、0.940和0.966,可信度ICC分别平均为0.918、0.947和0.962。术后56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Ⅰ、Ⅱa和Ⅱb术前VAS分别为(8.5±1.0)分、(8.4±1.0)分和(8.3±0.9)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0±1.1)分、(1.8±1.0)分和(1.8±0.9)分(P<0.001)。Ⅰ、Ⅱa和Ⅱb术前ODI分别为97.0%±2.1%、97.1%±1.9%和97.3%±2.1%,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9.5%±6.8%、27.0%±6.0%和29.0%±6.7%(P<0.001)。Ⅰ、Ⅱa和Ⅱb术前局部Cobb角分别为20.9°±7.1°、29.0°±9.1°和26.4°±6.9°,末次随访时矫正至12.5°±5.4°、18.0°±9.1°和13.1°±5.1°(P<0.001)。结论建立的mTLFD分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各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均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对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13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值,分析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及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的关系,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眼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为1.09±0.24和0.48±0.20,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至0.30±0.12和0.26±0.13,手术前后UCVA和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82、3.795,均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270±360)/mm2和(2 032±327)/mm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74)。术后6个月,术眼总散光值为(-1.47±0.82)D,角膜散光值为(-1.34±0.61)D,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为(-0.22±0.35)D;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5),总散光值与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无明显相关性(r=-0.432,P=0.095)。随访期间人工晶状体未见脱位、偏移、扭转等现象,术后早期术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眼高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对脱位人工晶状体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患者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脱位 手术 疗效 悬吊固定术 四点固定
  • 简介:摘要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SCIWORA)的发病机制不明。本文报道8例儿童低能量SCIWORA,年龄为5岁至8岁9个月;7例为舞蹈训练中的下腰动作导致,1例为摔伤所致;MRI显示8例均合并终丝脊髓拴系。其中4例患儿行经单侧椎间隙入路脊髓拴系松解手术,3例行脊髓拴系松解+椎管减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随访8~33个月,5例患儿肌力和(或)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3例无改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合并终丝脊髓拴系可能与儿童低能量SCIWORA有关,尽早行终丝离断术有可能减少脊髓的再次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SCIWORA)的发病机制不明。本文报道8例儿童低能量SCIWORA,年龄为5岁至8岁9个月;7例为舞蹈训练中的下腰动作导致,1例为摔伤所致;MRI显示8例均合并终丝脊髓拴系。其中4例患儿行经单侧椎间隙入路脊髓拴系松解手术,3例行脊髓拴系松解+椎管减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随访8~33个月,5例患儿肌力和(或)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3例无改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合并终丝脊髓拴系可能与儿童低能量SCIWORA有关,尽早行终丝离断术有可能减少脊髓的再次损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梭导线小隧道Endobutton技术治疗Rockwood Ⅲ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与足踝外科收治的15例Rockwood Ⅲ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2~36岁,平均30.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2.4 d(4~15 d)。所有患者均采用穿梭导线小隧道Endobutton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8~12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101.1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0 mL,平均75.3 mL。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0(4.5,8.0)分降低至0.0(0.0,1.0)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56.3±6.2)分提高至(93.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周围浅感觉减退、复位丢失、内固定物断裂或滑脱、喙突或锁骨骨隧道骨折等并发症。结论穿梭导线小隧道Endobutton技术治疗Rockwood Ⅲ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可有效避免骨隧道骨折并发症,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韧带重建 Endobutton技术
  • 作者: 夏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1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0例,将60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行为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两组干预前VA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及时消除患者焦虑、恐慌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序,保证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预见性护理;老年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骨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结论带骨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喙肩韧带 喙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Rockwood Ⅲ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中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56例急性Rockwood Ⅲ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微创组),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2~56(49.11±2.26)岁;采用传统切开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切开组),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5~57(48.24±2.5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疗效和并发症;术后3个月,采用Karlsso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应用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采用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复位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机制、受伤至就诊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89±5.87)mL、切口长度(0.98±0.25)cm,均小于对照组[(43.79±6.36)mL和(4.86±0.4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01、38.801, 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疗效优12例、良11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5.19%(23/27);切开组优15例、良10例、差4例,治疗有效率86.21%(2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0, P>0.05)。5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9(中位数27)个月。随访期间微创组出现并发症1例(3.70%),切开组5例(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onstant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术后3、6、12个月Constant评分高于切开组,VAS低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测量喙锁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喙锁距离平均复位丢失与切开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小切口复位Tight Rope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Rockwood Ⅲ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术后肩功能恢复。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外科手术,微创 Tight Rope纽扣钢板 Rockwood Ⅲ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 ~ Ⅴ手术治疗中锁骨钩钢板和袢钢板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93例,依据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钢板类型将患者分成两组,锁骨钩组(n=42)应用锁骨钩钢板,袢钢板组(n=51)应用袢钢板。观察比较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水平;比较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后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袢钢板组切口长度短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低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恢复工作时间短于锁骨钩组(P<0.05);手术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但袢钢板组VAS评分低于锁骨钩组(P<0.05);手术前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袢钢板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基本无肩关节功能丢失,钩钢板外展受限明显;锁骨钩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袢钢板组(P<0.05)。结论对急性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钢板都能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袢钢板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锁骨钩组手术时间更短,应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 标签: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 锁骨钩钢板 袢钢板 VAS评分 Constant-Murley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Rockwood Ⅲ ~ Ⅳ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昆明市延安医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6例Rockwood Ⅲ ~ Ⅳ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接组23例,钢板组23例。临床评估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恢复工作时间、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桥接组(38.48±9.82)min,钢板组(59.57±11.91)min;术中出血量桥接组平均(33.70±8.95)ml,钢板组(57.17±15.73)ml;切口长度桥接组(4.34±0.64)cm,钢板组(8.91±1.12)cm;平均恢复工作时间桥接组(12.17±2.39)周,钢板组(15.78±2.79)周;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桥接组为(80.74±3.60)分,钢板组为(76.78±3.58)分,以上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更具优势。而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桥接组为(90.26±2.58)分,钢板组为(88.87±3.09)分;术后并发症桥接组2例,钢板组2例,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Rockwood Ⅲ ~ Ⅳ肩锁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缩小手术切口方面较锁骨钩钢板有优势,并能使患者更快恢复工作,是治疗Rockwood Ⅲ ~ Ⅳ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锁骨钩钢板 内固定 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后内侧脱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5例肘关节后内侧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4岁(范围23~64岁)。1例为单纯脱位,余14例为合并骨折的复杂性脱位。分析发现肘关节后内侧脱位的特征性表现为肘关节的携物角改变或肘关节内翻畸形,8例患者肘关节外侧有明显的"凹陷征"。1例单纯性脱位和1例复杂性脱位采用非手术治疗,余13例复杂性脱位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因肘关节不稳定以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记录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结果15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8个月(范围17~21个月)。15例治疗前伸屈活动为9.3°±1.3°(范围5°~15°),旋前6.4°±1.4°(范围0°~10°),旋后4.3°±1.7°(范围0°~10°);VAS评分(8±0.3)分(范围7~9分);MEPS评分(15.7±4.3)分(范围5~35分)。末次随访时15例伸屈活动为105°±5.2°(范围90°~130°),旋前60°±8.5°(范围20°~80°),旋后76°±9.5°(范围20°~90°);VAS评分(0.4±0.2)分(范围0~1分);MEPS评分(95.7±2.3)分(范围85~100分)。所有观察指标经自身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及体检均未发现不稳定。结论肘关节后内侧脱位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肘关节损伤,单纯的肘关节后内侧脱位闭合复位通常可以成功;复杂肘关节后内侧脱位多数需要手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肘关节 脱位 活动范围,关节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