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一系列临床难治疾病(包括心血管损伤、炎性肠病、癌症等)的病理学基础,而缺氧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组织适应缺氧具有调节作用缺氧时,HIF-1α通过激活适应性转录反应以协调低氧组织中的氧供应和代谢活性,此过程涉及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调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具有与HIF-1α类似的功能,即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改变氧依赖性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来调节缺氧状态。此文讨论了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HIF-1α与NF-κB激活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IF-1α和NF-κB通路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炎症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NF-κB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疾病。免疫细胞代谢变化在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缺氧诱导因子(HIF)不仅是缺氧适应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在脓毒症时免疫细胞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等代谢通路的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模式识别受体、转录因子、某些代谢副产物及激酶等均可对HIF活性或其参与的细胞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HIF及其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免疫细胞代谢变化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开发脓毒症诊断及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 脓毒症 免疫代谢
  • 简介:摘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最具侵袭性的Ⅳ级星形细胞瘤,也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17个月。目前GBM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肿瘤的侵袭性不仅是手术、放疗、化疗的主要障碍,也是GB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GBM患者也会逐渐出现对化疗的耐药,从而导致肿瘤再生长或复发,但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缺氧在肿瘤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了解缺氧如何诱导GBM细胞的侵袭性,对于研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对抗这种灾难性疾病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认为缺氧可通过诱导GBM细胞外基质降解与重塑以及组织因子表达、促进上皮-间质的转化和血管生成、调控GBM离子通道等途径增加GBM的侵袭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缺氧 侵袭性 血管生成 缺氧诱导因子
  • 简介:摘要β淀粉样蛋白(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作用下产生。Aβ积累和聚集,形成寡聚体和纤维,并在大脑中沉积,导致功能性神经元死亡、认知损伤。Aβ诱导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钙离子紊乱等造成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近期研究发现Aβ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Aβ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β-淀粉样蛋白 缺氧 缺血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低压缺氧对大鼠视网膜DNA的损伤作用及黄芪复方对其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清洁级成年SD大鼠72只,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和黄芪复方灌胃组,每组24只。常氧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下喂养,低氧模型组及黄芪复方灌胃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高度5 km的低压氧舱内喂养,同时黄芪复方灌胃组大鼠每日黄芪复方制剂(0.1 g/kg)灌胃给药1次,低氧模型组大鼠每日灌胃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连续给药7 d后,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剥离各组大鼠视网膜,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DNA损伤标志物p53和DNA损伤修复磷酸化蛋白组蛋白家族2月变异体(γH2AX)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MTH1)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mRNA表达水平。结果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较常氧对照组和黄芪复方灌胃组增厚,其中以神经纤维层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增厚明显。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p53与γH2AX阳性染色程度较常氧对照组和黄芪复方灌胃组增强。低氧模型组视网膜MTH1 mRNA和OGG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3±0.081和0.772±0.136,明显低于常氧对照组的0.846±0.160和1.013±0.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芪复方灌胃组视网膜MTH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748±0.114,明显高于低氧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个组OGG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3)。结论急性低压缺氧诱导大鼠视网膜DNA损伤,黄芪复方制剂灌胃给药对其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53、γH2AX、MTH1以及OGG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低压缺氧 视网膜 p53 8-羟基鸟嘌呤
  • 简介:摘要丙酮酸盐作为机体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药理学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大量动物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在机体遭受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均表现出能减轻细胞线粒体损伤、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纠正乳酸性酸中毒等作用,从而保护脑、肾、消化道等重要脏器功能。本文对丙酮酸盐的上述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为丙酮酸盐在各种重大战、创伤的药物复苏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丙酮酸盐类 缺氧性损伤 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急性肺部炎症的调控作用。方法分别用脂多糖刺激Hif-1α基因敲除(Hif-1α+/-)小鼠及其野生型(Hif-1α+/+)小鼠,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分别于6、12、24、48 h后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及肺组织等,并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KC等的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肺组织及气道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通过TUNEL检测小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if-1α+/-及Hif-1α+/+的ALI小鼠BALF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Hif-1α+/-实验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与Hif-1α+/+实验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f-1α+/-实验组小鼠BALF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低于Hif-1α+/+实验组小鼠(P<0.05)。2组实验组小鼠血清TNF-α和KC水平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Hif-1α+/-实验组小鼠TNF-α和KC水平明显低于Hif-1α+/+实验组小鼠。HE染色显示,Hif-1α+/-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数量明显高于Hif-1α+/+实验组小鼠。TUNEL染色进一步发现,Hif-1α+/-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的中性粒细胞,其数量明显多于Hif-1α+/+实验组小鼠。结论HIF-1α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机制调控急性炎症水平。

  • 标签: 急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精原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小鼠GC-1精原细胞,设置对照组(A组)、对照+大黄素组(B组)、模型组(C组)、模型+大黄素组(D组)。C组和D组加入氯化钴(CoCl2)至终质量浓度为100 μmol/L,然后培养细胞24 h构建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B组和C组加入大黄素至终质量浓度为40 μmol/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细胞Caspace-3和bax的基因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结果CCK-8实验示C组和D组细胞存活率低于A组[(51.70±3.52)%、(77.84±5.18)%比(100.00±0.00)%,t=23.767、7.410,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C组[(77.84±5.18)%比(51.70±3.52)%,t=7.2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实验示D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C组[(10.54±0.68)%比(21.23±1.01)%,t=15.2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示D组Caspac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组(0.713±0.020、0.819±0.022比1.134±0.025、1.271±0.019,t=22.722、26.813,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qPCR结果示D组Caspace-3和bax表达水平低于C组(1.52±0.18、1.80±0.21比3.53±0.23、4.27±0.31,t=11.920、11.42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素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精索静脉曲张缺氧模型的精原细胞起保护作用

  • 标签: 大黄素 精索静脉曲张 精原细胞 缺氧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杨素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杨素低、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白杨素低、高剂量组立刻腹腔注射白杨素30、6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4 d。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测定脑组织SOD、CAT、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 Nrf2)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规则有序,胞核圆形,核仁明显;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白杨素低、高剂量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较模型组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白杨素低、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55.74±5.14)U/mg、(69.84±5.05)U/mg比(37.64±6.41)U/mg]、CAT[(2.44±0.22)U/mg、(2.59±0.42)U/mg比(2.08±0.37)U/mg]活性升高(P<0.05),MDA[(3.74±0.05)mmol/mg、(2.60±0.18)mmol/mg比(4.35±0.24)mmol/mg]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HO-1[(0.43±0.08)、(1.02±0.15)比(0.14±0.07)]、Nrf2[(0.48±0.07)、(0.79±0.09)比(0.26±0.08)]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白杨素可减轻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O-1、Nrf2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白杨素 缺氧缺血,脑 氧化性应激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大鼠
  • 作者: 秦海峰 徐国旭 张敬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2期
  • 机构:上海长海医院眼科 200433 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215004,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21500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眼视觉与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眼科疾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080
  • 简介:摘要视网膜缺氧和炎症因素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扮演重要角色。视网膜缺氧导致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上调,促进下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炎性细胞主要包括视网膜内源的小胶质细胞以及来自血液中趋化与浸润的白细胞,尤以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为主;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等大量生成和增加;炎性介质主要是由崩解的血细胞产生,细胞膜脂质在磷脂酶A2、脂氧酶和环氧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类等。在视网膜缺氧和炎性因素共同作用下,视网膜多种病理性改变包括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血管渗漏增加、黄斑水肿加剧,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及扩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视网膜内层萎缩变薄等。因此早期抗VEGF和抗炎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至关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73-178)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缺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增殖、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复氧组(缺氧15 h后复氧5 h),空白组(正常培养的细胞),瑞芬太尼低、中、高浓度组(2、10、50 mg/L瑞芬太尼处理缺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瑞芬太尼+LY294002组(10 mg/L的瑞芬太尼和50 μmol/L的LY294002处理缺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瑞芬太尼+PBS组(10 mg/L的瑞芬太尼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缺氧/复氧诱导的PC12细胞)(每组9孔)。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 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related X protein, 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 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mTO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3, p-STAT3)蛋白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tetramethylazozolium salt colorimetric assay, MTT)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试剂盒分别检测空白组、缺氧/复氧组和瑞芬太尼低、中、高浓度组ROS水平和SOD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缺氧/复氧组PC12细胞的Cyclin D1、Bcl-2、p-Akt、p-mTOR、p-STAT3、SOD及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Bax、IL-1β、TNF-α、细胞凋亡率及ROS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瑞芬太尼低、中、高浓度组PC12细胞的Cyclin D1、Bcl-2、p-Akt、p-mTOR、p-STAT3、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明显升高,cleaved caspase-3、Bax、IL-1β、TNF-α、细胞凋亡率及ROS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与瑞芬太尼+PBS组比较:瑞芬太尼+LY294002组PC12细胞的cleaved caspase-3、Bax、IL-1β、TNF-α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p-Akt、p-mTOR、p-STAT3蛋白水平及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促进PC12细胞增殖,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分泌,其机制可能与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 Akt/mTOR/STAT3)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瑞芬太尼 缺氧/复氧 PC12细胞 增殖 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麝香通心滴丸(STDP)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肌缺氧/复氧模型。将H9c2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STDP组(在复氧前40 min给予STDP 50 mg / L)、3-甲基腺嘌呤(3-MA)组(在复氧前40 min给予3-MA 5 mmol / L)及STDP + 3-MA组(在复氧前40 min分别给予STDP 50 mg / L及3-MA 5 mmol / L)。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并测定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及肌酸激酶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信使RNA(mRNA)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 / LC3Ⅰ、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 /腺病毒E1B 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Beclin-1、Atg5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5.893,P = 0.028),且STDP组细胞存活率较模型组、3-MA组及STDP + 3-MA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90 ± 7)%、(63 ± 5)%、(80 ± 5)%、(81 ± 6)%,P均< 0.05]。各组细胞LDH、丙二醛、肌酸激酶水平,细胞凋亡率,Beclin-1 mRNA、Atg5 mRNA以及LC3Ⅱ / LC3Ⅰ、HIF-1α、BNIP3、Beclin-1、Atg5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8.381、23.519、48.376、22.726、6.315、5.294、75.219、116.546、21.125、39.724、65.247,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在STDP组细胞中,LDH[(92 ± 6)、(194 ± 13)、(195 ± 11)、(192 ± 10)μmol / L,P均< 0.05]、丙二醛[(12.5 ± 0.7)、(17.2 ± 1.2)、(18.5 ± 1.6)、(17.9 ± 1.0)μmol / L,P均< 0.05]、肌酸激酶[(19.9 ± 1.0)、(34.3 ± 2.2)、(35.3 ± 2.2)、(34.8 ± 2.5)μmol / L,P均< 0.05]水平,细胞凋亡率[(5.8 ± 0.8)%、(8.8 ± 0.9)%、(7.6 ± 0.7)%、(7.3 ± 0.5)%,P均< 0.05]较模型组、3-MA组及STDP + 3-MA组均明显降低;Beclin-1 mRNA、Atg5 mRNA、LC3Ⅱ / LC3Ⅰ、BNIP3、Beclin-1、Atg5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而较3-MA组及STDP + 3-MA组均显著升高(P均< 0.05);HIF-1α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3-MA组及STDP + 3-MA组均明显升高(P均< 0.05)。结论STDP可通过调控HIF-1α / BNIP3信号通路发挥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肌细胞,心脏 缺氧 麝香通心滴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oc102553943在大鼠缺氧神经元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缺氧组(糖氧剥夺培养)、对照组(正常培养)和缺氧+lncRNA Loc102553943小干扰RNA(siRNA)组(缺氧后沉默lncRNA Loc102553943)。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缺氧组和对照组神经元细胞中lncRNA Loc10255394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缺氧神经元细胞经沉默表达lncRNA Loc10255394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结果缺氧组lncRNA Loc102553943表达(4.37±0.32)较对照组(1.12±0.09)显著升高(P<0.05),且凋亡率明显增加[(4.26±0.08)%比(2.13±0.06)%,P<0.05];缺氧神经元细胞经沉默表达lncRNA Loc10255394后较缺氧组神经细胞凋亡率下降[(3.23±0.04)%比(5.36±0.08)%,P<0.05],而bcl-2蛋白表达上调[(0.92±0.16)%比(0.57±0.07)%,P<0.05]、bax蛋白表达下调[(1.08±0.08)%比(1.56±0.02)%,P<0.05]。结论大鼠缺氧神经元细胞中lncRNA Loc102553943表达上调,lncRNA Loc102553943上调促进缺氧后神经元细胞凋亡;而下调lncRNA Loc102553943后,神经元细胞凋亡随之减少。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缺氧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铁死亡在高脂高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高脂高糖-缺氧复氧组(HFHG+H/R组)和Ferrostatin-1+高脂高糖-缺氧复氧组(Fer-1+HFHG+H/R组)。采用高脂高糖处理12 h,随后缺氧4 h,复氧2 h的方法制备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Fer-1+HFHG+H/R组在高脂高糖处理同时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终浓度10 μmol/L。于复氧2 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上清液LDH活性,荧光探针DCFH-DA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HFHG+H/R组细胞活力降低,LDH活性、ROS活性、ACSL4和NCOA4表达水平升高(P<0.05),GPX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FHG+H/R组比较,Fer-1+HFHG+H/R组细胞活力升高,LDH活性、ROS活性、ACSL4和NCOA4表达水平降低(P<0.05),GPX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死亡参与了高脂高糖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过程。

  • 标签: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肌细胞,心脏 低氧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中心肌组织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表达。方法将成都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实验组在模拟海拔5 000 m的低压低氧舱喂养,对照组在常氧下喂养。28 d后称量,记录心脏重量、心脏重/体重、血液学指标及检测心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量以判断缺氧状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鼠左、右室心肌组织ATF6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喂养28 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体重[(235.72±7.43) g比(307.34±8.91) g],氧分压[(47.19±2.77) mmHg比(83.61±3.45) mmHg(1 mmHg=0.133 kPa)]和氧饱和度[(67.93±7.93)%比(94.04±4.01)%]明显下降(t=33.813、23.050、16.093,P<0.05),而心脏重量[(896.53±279.48) mg比(763.77±166.45) mg]、心脏重/体重[(3.81±0.39) mg/g比(2.49±0.17) mg/g]、红细胞比积[(59.04±1.32)%比(46.42±1.09)%]、血红蛋白含量[(10.14±0.55) g/L比(4.43±0.41) g/L]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235、16.994、10.301、45.590,P<0.05)。实验组HIF-1α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2.48±0.47比1.00±0.07,t=17.059,P<0.05)。ATF6α(90 000)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左室(1.24±0.19)比(2.30±0.47),右室(1.20±0.26)比(2.33±0.55),t=11.452、10.174,P<0.05],而ATF6α(50 000)的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46±0.51比1.02±0.08,右室2.13±0.25比1.28±0.19,t=15.278、15.037,P<0.05);且实验组心肌组织中GRP78表达显著增强[左室(2.36±0.36)比(1.01±0.21),右室(2.32±0.12)比(1.28±0.33),t=17.742、16.222,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慢性缺氧动物模型,且发现在慢性缺氧动物心肌组织中GRP78和ATF6α(50×103)的表达显著增强。

  • 标签: 慢性缺氧 模型,动物 缺氧诱导因子-1α 活化转录因子6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 作者: 贺梦霞 谢洁 孟倩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080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的干预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特异性强且有效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无应答或应答不良,并且其消除水肿和改善视力的作用在同一患者中的表现似乎也不稳定。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作为VEGF重要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是组织低氧状态下表达的具有氧浓度敏感性的蛋白,可同时靶向除VEGF之外的诸多下游靶基因,如胎盘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等,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新生血管形成等,参与DR的多种病理改变,促进DR的发生发展。因此,采用直接干预HIF-1α或靶向一种或多种受HIF-1α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治疗DR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未来研发有效和安全的HIF-1α抑制剂或者抗VEGF协同HIF-1α其他靶基因抑制剂可能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综述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窒息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导致新生儿急性死亡和远期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HIE迄今尚无根治性治疗措施,临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有限,而且不能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再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作为治疗新生儿HIE的新策略,在HIBD动物病理模型研究中,具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外囊泡(ECV)、调节免疫、促进神经元修复与再生、抗细胞凋亡及抗氧化等机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笔者拟就间充质干细胞(MSC)对HIBD动物病理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间质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 作用机制 疾病模型,动物 动物,新生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CKD)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公众健康问题,肾性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肾性贫血的一般治疗手段多为外源性补铁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而近年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稳定剂能够纠正肾性贫血,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HIF是一种检测和适应细胞氧水平的调节器,转录激活调节氧稳态与代谢的基因。本质是一种低氧诱导、DNA结合蛋白二聚体。另外有实验发现HIF稳定剂对急性肾损伤有治疗效果。HIF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项热点,本文主要介绍HIF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HIF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肾机能不全,慢性 缺氧诱导因子 贫血
  • 作者: 周雯静 唐锟 徐鹏 喻田 王海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重庆 400038,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活性氧(ROS)在缺氧后处理激活大鼠心肌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原代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20):正常组(N)、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后处理组(HPO组)及HPO+ROS清除剂组(HPO+MPG)。采用缺氧45 min复氧6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HPO组缺氧45 min后,行3个循环的氧合5 min-缺氧5 min处理,再复氧60 min;HPO+MPG组缺氧35 min时加入ROS清除剂N-(2-硫基丙酰)-甘氨酸(终浓度2 mmol/L)继续缺氧处理10 min,余同HPO组。于复氧末,检测心肌细胞内Ca2+水平和Nrf2活性,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并进行线粒体Flameng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Nrf2、醌氧化还原酶(NQO1)、SOD1、血红素加氧酶1(HO-1)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HR组心肌细胞内Ca2+水平、Nrf2活性和Flameng评分升高,Nrf2、NQO1、SOD1、HO-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HR组比较,HPO组心肌细胞内Ca2+水平和Flameng评分降低,Nrf2活性升高,Nrf2、NQO1、SOD1、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HPO组比较,HPO+MPG组心肌细胞内Ca2+水平和Flameng评分升高,Nrf2活性降低,Nrf2、NQO1、SOD1、HO-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缺氧后处理激活大鼠心肌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可能与ROS有关。

  • 标签: NF-E2相关因子2 反应元件 活性氧 再灌注损伤 心肌细胞 缺氧后处理
  • 作者: 郭庆敏 孟旭霞 胡迭 周贤慧 余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266500(现在河北省眼科医院,邢台 054001)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26650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266500(现在青岛眼科医院 266071)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266500(现在烟台业达医院眼科 264006)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266500(现在武汉艾格眼科医院 43001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HIF-2α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纤维血管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IF-2α在PDR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患者57例6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前是否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将患眼分为PDR未注药组和PDR注药组,分别为30例32只眼、27例28只眼。PDR注药组患眼手术前2~7 d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 )。选取同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8例18只眼作为对照组。于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获得PDR纤维血管膜、黄斑前膜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荧光定量PCR (RT-PCR )检测各组病理标本中HIF-2α、Delta样配体4 (Dll4)、VEGF的表达。多组间相关因子表达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变量间关系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DR未注药组、PDR注药组纤维血管膜中HIF-2α、Dll4、VEGF蛋白表达均呈阳性。PDR未注药组HIF-2α、Dll4、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PDR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6、6.01、4.82,P=0.000、0.008、0.016)。RT-PCR检测结果显示,PDR未注药组、PDR注药组、对照组纤维血管膜、黄斑前膜中HIF-2α、Dll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8.81、19.60、20.50 ,P=0.000、0.000、0.000 )。其中,PDR未注药组、PDR注药组HIF-2α、Dll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PDR未注药组比较,PDR注药组HIF-2α、Dll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F-2α与Dll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0.87,P<0.05 )。结论PDR患眼纤维血管膜中HIF-2α表达高于对照组,且与DLL4、VEGF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缺氧诱导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