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适量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具有促进维生素D产生的作用,但过量紫外辐射也会对人体皮肤和眼部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皮肤光老化、皮肤癌、电光性眼炎和白内障等发生。因此紫外辐射的测量极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工作场所紫外辐射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及测量标准的进展,并对现行标准的修订分别从纳入新型测量仪器和方法、改良现存测量仪器、规定测量次数、扩大标准应用范围和考虑太阳对人工紫外辐射测量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新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 标签: 紫外线 辐射,非电离 辐射损伤 紫外辐射 辐射测量 参考标准:综述
  • 简介:摘要我国窄谱中波紫外线应用于白癜风治疗已有十余年,目前,其临床治疗参数尚缺乏统一标准,不规范的治疗不仅不能使患者从中获益,还易引起红斑、水疱、光老化等不良反应。基于世界白癜风工作组光疗委员会制定的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专家共识,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治疗经验,本文从治疗频率、初始治疗剂量、连续治疗或中断治疗后剂量调整、平台期及疗程选择、可接受的最大光疗总次数等方面讨论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参数的选择,提高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的疗效。

  • 标签: 白癜风 紫外线疗法 窄谱中波紫外线 参数
  • 简介:摘要辐射旁效应是指受辐射的细胞产生信号,并诱导未受辐照的细胞产生反应,即受辐射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的通讯以及这两种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效应。辐射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辐射旁效应给邻近的正常组织带来潜在危险。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直接改变miRNAs表达,并影响未受辐射的邻近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因此,miRNAs可能是受辐射细胞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信号通路调节的重要物质。本文就miRNAs在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miRNAs 辐射旁效应 外泌体
  • 简介:摘要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第95号报告提出了一套用于外照射辐射防护的新实用量。该实用量的设计是为了克服现有实用量在概念和技术上的缺点,实现对防护量更佳的估算。本文介绍了外照射实用量的发展过程、定义的变化、计算模体的变化和适用范围的变化,从而全面了解实用量变化的意义,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 标签: 实用量 防护量 辐射防护
  • 简介:摘要反辐射导弹在军事活动中的应用逐渐频繁,给防空雷达系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对防空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进行分析,从雷达选型、告警、干扰和拦截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总结对抗反辐射导弹的实战经验,确保防空雷达系统及人员安全。

  • 标签: 防空雷达 反辐射导弹 对抗技术
  • 简介:摘要长波紫外线1(UVA1)在皮肤疾病治疗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UVA加补骨脂素(PUVA)以及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相比,UVA1不仅穿透较深,而且无PUVA相关光毒反应等不良反应,为局限性硬皮病、特应性皮炎及蕈样肉芽肿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保障UVA1光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及临床经验,在充分讨论后拟定本共识,从UVA1光谱特性及作用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等方面阐述,为皮肤科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紫外线疗法 皮肤疾病 治疗应用 硬皮病,局部性 皮炎,特应性 蕈样肉芽肿 UVA1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热力及紫外线(ultraviolet, UV)辐照对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消毒效果,为环境消毒RV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计算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在热力及紫外线处理后RV的滴度变化,判断消毒效果。结果RV在37 ℃下24 h内病毒活性无明显变化。在56 ℃及以上温度下对RV作用10 min即可达到消毒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5 cm、30 cm处辐射7 min均可对RV产生消毒作用,分别辐射10 min、15 min可达灭活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 m处辐射30 min或距离紫外光源2 m处辐射60 min以上均可以达到消毒作用。结论通过56 ℃及以上温度、近距离UV辐射可对RV进行有效消毒,但距离UV光源较远时则需更长时间的辐射达到消毒作用,为消毒和灭活RV提供了参考方法。

  • 标签: 轮状病毒 物理消毒 紫外线 热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焊紫外线对电焊工人的皮肤损伤、氧化损伤以及DNA损伤。方法于2017年5月1日至6月30日,选择125名电焊工人作为接触组,按工龄分为接触2、4、6、8、10年组,各25人;选择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工人进行防护用品发放和佩戴情况的问卷调查;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专业的皮肤科检查,收集外周血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单一核细胞DNA损伤情况,分析紫外线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电焊面罩、防尘口罩、护目镜发放率分别为100.0%(125/125)、96.0%(120/125)、98.4%(123/125),电焊手套的发放率为64.8%(81/125);电焊面罩和护目镜的佩戴率分别为100.0%(125/125)、90.4%(113/125),防尘口罩、电焊手套的佩戴率分别为89.6%(112/125)、64.0%(80/125)。接触2年组工人的手部和面部脱皮、皮肤瘙痒等急性皮肤损伤表现严重,接触10年组以感觉迟钝麻木、疣状赘生物慢性皮肤损伤表现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接触6、8、10年组工人外周血血清T-AOC水平明显降低,各接触工龄组工人彗星尾部DNA含量明显增高(P<0.05),彗星尾部DNA含量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F=1 501.130,P<0.05)。结论电焊紫外线可致工人皮肤损伤、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DNA损伤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

  • 标签: 紫外线 电焊工 总抗氧化能力 DNA损伤 氧化损伤 皮肤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宁夏地区儿童头颅、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水平,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CT辐射剂量优化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地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市、县、区不同规模医院1~2周内儿童(≤15岁)头颅、胸部CT的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患者有效剂量(E)值;并将CTDIvol、DLP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与其他国家推荐的DRL值进行比较;所有儿童分4个年龄组:<1岁、1~5岁、6~10岁、11~15岁。结果走访调查39家医院,调查CT设备47台,采集头颅断层扫描1 134例,胸部平扫636例。头颅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44.2 mGy、456.2 mGy·cm;1~5岁:57.2 mGy、659.6 mGy·cm;6~10岁:61.1 mGy、668.7 mGy·cm;11~15岁:63.6 mGy、849.3 mGy·cm。胸部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5.0 mGy、89.2 mGy·cm;1~5岁:5.9 mGy、124.8 mGy·cm;6~10岁:6.0 mGy、167.9 mGy·cm;11~15岁:7.1 mGy、235.0 mGy·cm。结论宁夏地区儿童胸部CT的辐射剂量与其他报道相近,但头颅CT的辐射剂量相对偏高,且各年龄段均存在偏高现象,尤以婴儿患者较著;应加强宁夏地区儿童头颅CT的辐射剂量优化与监管,增强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的剂量控制意识,提高对辐射相关风险的认识。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辐射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辐射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DNA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现代铀矿开采、放射医疗以及核电站等行业环境中存在电离辐射,人体防护不当会引起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组拼接不稳定,引发与癌症和衰老等相关的多种生物学疾病。DNA辐射损伤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生物辐射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对核辐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综述了国内外DNA辐射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原理、功能及优缺点,并对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辐射,电离 DNA损伤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国内外标准和指南评估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室的屏蔽需求,测量屏蔽材料的透射系数、关注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以及防护装置的应用效果,为此类设备屏蔽方案的设计和防护装置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依据我国GBZ 121标准、英国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IPEM)75号报告和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151号报告计算INTRABEAM术中放射治疗室所需的屏蔽厚度。实际测量固体水板、屏蔽贴片和防辐射围裙对于此设备产生低能X射线的透射系数,对模拟治疗条件下关注位置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并评估辐射防护屏的应用效果。结果依据不同标准和指南计算得到治疗室全部关注点处所需铅屏蔽厚度均<0.6 mm,差异为亚毫米水平。此设备产生的低能X射线在屏蔽物质中衰减明显,0.05 mm铅当量屏蔽贴片和0.25 mm铅当量防辐射围裙的透射系数为0.068和0.003 8。使用球形施用器在空气中进行照射时,距离射线源1和2 m处测得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7和2.6 mSv/h。将施用器置于小水箱中后,相应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3.8和0.9 μSv/h,防护屏的使用可以使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本底水平。结论低能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设施的屏蔽需求较低,设备产生的射线有效能量低,但在邻近未屏蔽辐射源位置的剂量率较高,应优化设计治疗室屏蔽方案并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 标签: 术中放射治疗 低能X射线治疗机 放射防护 屏蔽设计
  • 简介:摘要工业X射线探伤技术是目前无损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常用于机械压力制造、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及科研等部门,同时也带来了辐射防护问题,尤其在防护不当或进行现场探伤时,会给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所以加强工业X射线探伤防护非常重要。

  • 标签: 工业 X射线 探伤 辐射防护 管理
  • 作者: 李吉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江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四川内江 641000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T作为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中的重要影像工具,在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人还是对CT检查的辐射危害感到畏惧,尤其是一些敏感人群,例如儿童、孕妇等。CT检查带来的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本文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帮助人们了解CT检查的辐射危害和控制方法。

  • 标签: CT检查;辐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热力及紫外线对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消毒效果,完善预防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V)感染的消毒措施。方法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在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等条件下热力及紫外线对MNV的消毒效果。结果MNV在4 ℃、25 ℃下可以稳定存在14 d,在37 ℃下可以维持5 d。在56 ℃下30 min、58 ℃下5 min、60 ℃下1 min作用MNV均可达到消毒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5 cm或30 cm处辐射7.5 min,以及在距离紫外光源1 m或2 m处辐射60 min,均可对MNV产生消毒效果。结论通过热力及紫外线均可对MNV进行有效消毒,为消毒和灭活HuNV提供了参考方法和依据。

  • 标签: 诺如病毒 物理消毒 紫外线 热力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决传统的中性树脂封片固化时间长,空间占用率高,不适合数字切片扫描等问题,探究紫外光固化胶的制备,保证切片制备质量同时提高封片效率。方法选择环保安全的预聚物、活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制备干燥速度快,透光率高,适用范围广,性质稳定的紫外光固化胶替代传统封片剂。结果制备出的紫外光固化胶(UV42胶)封片后在紫外光照下15 s可完全固化,透光率达88.4%~89.7%(在波长400~600 nm范围内),广泛适用于冷冻和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处理封片。使用UV42胶封片的病理切片,放置3年后性质依然稳定,且耐黄变性能良好。结论UV42胶满足快速病理切片封片的需求。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今电离辐射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护策略是放射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使用辐射防护剂是减少电离辐射对机体正常组织损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量基于清除自由基、增强DNA损伤修复、诱导辐照组织缺氧及旁效应阻滞等机制的新型辐射防护剂逐渐被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多种辐射防护剂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电离辐射医学防护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电离辐射 医学防护 自由基 DNA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SSDE)在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GE Discovery CT750HD 64排机器上行头部CT平扫的252例儿童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测量头部中间扫描层面的头围、面积及CT值,利用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293和220报告计算水等效直径(WED)、体型转换系数(f293和f220)和吸收剂量(SSDE293和SSDE220)数值。根据头围大小按照四分法分成3组(<47.8、47.8~52.7、> 52.7 cm),按照年龄分为4组(0~2、3~6、7~10和11~14岁)。比较不同组患者f220和f293、SSDE220和SSDE293、SSDE293和CTDIvol的差异性,并分析头围与f293、SSDE293的相关性。结果f220比f293高估11.11%(t=252.61,P<0.05),SSDE220较SSDE293高估10.31%(t=228.21,P<0.05),SSDE293较CTDIvol低估了9.60%(t=-31.34,P<0.05)。按头围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1%、10.37%、11.57%(t=73.73、438.58、275.52,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30%、9.79%、14.61%(t=-1.91、-60.95、-47.64,P<0.05)。按年龄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5%、10.00%、10.57%、11.36%(t=63.58、232.29、247.84、302.95,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49%、8.27%、10.63%、13.78%(t=-1.83、-28.27、-37.30、-49.80,P<0.05)。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8、0.76,P<0.05)。结论在儿童头部行CT扫描中,AAPM 293报告能更准确地评估其所受辐射剂量,CTDIvol会高估实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AAPM 220报告相较AAPM 293报告会明显高估辐射剂量,并且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头围能够准确估算SSDE,精确地评估儿童头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 儿童 头部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核与辐射科普需求,为做好精准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12月在京津冀地区抽取了1所小学、5所中学和2所大学,并通过教师发放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朋友圈等发放问卷扩大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共计1 345名。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核与辐射科普了解及关注情况以及对核与辐射科普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 120份。学生群体中,52.4%对辐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52.2%偶尔关注核与辐射科普;关注目的为生活参考和兴趣爱好的占比分别为65.3%和41.3%;希望获取的科普知识方面,辐射防护和来源及影响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72.6%和68.3%;图解及短视频是学生群体比较喜爱的科普形式,分别为45.7%和44.3%。不同性别学生对辐射认知、科普关注程度、关注目的及辐射防护的科普内容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7、26.859、56.237、17.305,P<0.05)。结论核与辐射科普应遵循需求规律,精准定位青少年学生的需求特点,并结合不同性别公众特点,以生活性、趣味性为切入点,重点选取防护及救治类和损伤效应及危害类知识,以提高公众关注程度,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营造良好核安全文化氛围。

  • 标签: 核与辐射 青少年学生 科普需求 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