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症肝病合并真菌感染不仅是导致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诱发因素,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临床表现不特异,容易导致漏诊。及早甄别,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真菌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病(IF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对患者的危害最大。早期确诊病原菌并开始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的诊断技术手段存在不足。本次修订版参照国际相关的诊断和管理指南,对我国原有的IFD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

  • 标签: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IFI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等。研究期间总住院病例数为23 179例,以院内开始对高危新生儿实施真菌感染预防措施的时间为界限,将2009年7月1月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患儿设为A组,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FI发病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0例IFI患儿发病主要集中于6月至8月,共55例(61.1%)。早产儿(胎龄<37周)75例(83.3%),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有23例(25.6%),1 000~<1 500 g的患儿有36例(40.0%)。23 179例患儿中,A组8 239例,B组14 940例。IFI总发病率为0.39%(90/23 1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 g)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1 500 g)IFI发病率分别为5.64%(23/408)、1.99%(36/1 805)。A组患儿IFI总发病率为0.72%(59/8 239),高于B组的0.21%(32/14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17,P<0.01)。A组中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IFI发病率为9.66%(17/176),高于B组的2.59%(6/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20)。发生IFI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9例(98.9%)、肠外静脉营养89例(98.9%)、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74例(82.2%)、有创机械通气59例(65.6%)、有外科手术史26例(28.9%)等。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74例(82.2%)表现为精神反应差,65例(72.2%)氧饱和度频繁波动,37例(41.1%)频发呼吸暂停,36例(40.0%)发热。69例(76.7%)C反应蛋白升高,32例(35.6%)发生血小板计数下降。90例IFI患儿标本共培养出92株真菌菌株,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87.0%,80/92),其中34株(37.0%)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8株(19.6%)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0株(10.9%)为白念珠菌。经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治愈或好转72例(80.0%),死亡4例(4.4%),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14例(15.6%)。结论IFI好发于早产儿,尤以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发病主要集中在炎热的夏季。非白念珠菌感染逐年增多,成为主要致病菌。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IFI。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婴儿,早产 念珠菌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93例拟诊及确诊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93例真菌患者中男64例,女29例;年龄(55.18±5.38)个月,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5岁,中位年龄32个月。所有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25.4 d,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3 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主要为肺纹理稍增粗/增多,纹理间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模糊影,并伴有肺实变、弥漫性结节样变等,支气管扩张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少见。93例患者中血/深部痰真菌培养阳性者41例(44.1%),其中念珠菌属阳性者22例(53.6%)部分患者同时培养出2种不同真菌。93例患儿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2例(77.4%),因基础疾病严重放弃治疗8例(8.6%),转院治疗6例(6.5%),死亡7例(7.5%)。其中,单用或联合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41例(44.1%),有效38例(92.7%),死亡3例(7.3%)。结论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好发于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和预后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能有效降低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 标签: 肺疾病,真菌性 肺炎 儿童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血液病患儿60例,其中真菌感染患儿28例(观察组),无真菌感染患儿32例(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获取两组患儿相关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7 d、粒细胞缺乏时间≥7 d、低蛋白血症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7 d、使用糖皮质激素≥5 d、粒细胞缺乏时间≥7 d是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2.265、2.363、3.384、5.003,P=0.021、0.024、0.001、0.001)。结论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时间过长、粒细胞缺乏时间过长是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粒细胞缺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所有无菌部位标本初次分离的真菌菌株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 3酵母菌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自无菌部位标本共分离236株真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占64.0%(151株),脑脊液22.9%(54株),骨髓3.8%(9株),腹水3.8%(9株),胸水3.4%(8株)和组织2.1%(5株)。236株真菌中,前3位检出的分别为念珠菌属[175株(74.2%)]、新型隐球菌属[31株(13.1%)]和酵母菌属[9株(3.8%)]。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07株(61.1%)]、近平滑念珠菌[33株(18.9%)]、热带念珠菌[13株(7.4%)]。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根霉、外瓶霉均有检出。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100%敏感。结论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主要地位。新型隐球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不容忽视。二性霉素B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应加强儿科分离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监测,以有效控制深部真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 抗真菌药物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重症监护室2011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55例重度烧伤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男46例、女9例,年龄42(1,78)岁]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微生物监测系统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API酵母菌鉴定试剂盒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情况。统计患者血液真菌培养阳性率、病死率及真菌局部增殖部位分布,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分布,真菌种类的分布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年间共送检4 839份血液样本,其中122份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52%。本组55例患者中8例死亡,病死率为14.55%;在30例局部真菌增殖中,导管真菌增殖居于首位。(2)本组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主要分布在住院≤1周[32.73%(18/55)]。(3)在检出的55株真菌中,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居首位(21.82%,共12株),光滑念珠菌居第2位(18.18%,共10株),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构成比共同居第3位(14.55%,共8株)。55株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耐药率为4.5%~9.1%。(4)55例患者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其中有44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37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结论本组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主要为住院1周及以内,真菌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导管真菌增殖在30例局部真菌增殖中居于首位,所有检出的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本组真菌血流感染的重度烧伤患者均存在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暴露。

  • 标签: 烧伤 感染 抗真菌药
  • 简介:摘要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2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CLIF-C ACLF、CLIF-SOFA、SOFA、MELD、MELD-NA及CTP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短期病死率的价值。结果显示影响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真菌疗效、肝性脑病(HE)、总胆红素(TBil)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6种预后评分系统中CLIF-C ACLF评分对患者短期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真菌感染 预后 预后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 标签: 泌尿道感染 上尿路结石 真菌感染 真菌球
  • 简介:摘要耳假丝酵母菌(又名耳念珠菌)是2009年首次在日本发现的一种真菌病原新物种,因其感染具有多重耐药,深部组织侵袭性感染及病死率高的特征,故被称为"超级真菌"。耳假丝酵母菌可能存在基因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分离株都有不同的克隆,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转化为特定的侵袭性、毒性和耐药性的模式。中国大陆曾报道18例,发现首株(BJCA001)的亲缘关系与印度、巴基斯坦和法国等国家的分离株比较接近,与其他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菌株不同。目前使用的传统微生物学鉴定方法难度高,常被误认为是其他酵母菌,特别是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及核糖体基因r DNA-ITS序列鉴定技术,可快速准确鉴定。耳假丝酵母菌感染主要有两种临床形式:定植与侵袭性深部感染。侵袭性深部感染则表现为多种形式,以血流感染(菌血症)最严重,病死率高(30%~72%)。本文就耳假丝酵母菌的特性、鉴定与分类、耐药性、流行与暴发等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念珠菌属 念珠菌病,侵袭性 耳假丝酵母菌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伏立康唑治疗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高龄患者短期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老年科住院、临床诊断为IPFI并口服伏立康唑治疗的高龄(≥80周岁)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合并用药、肝肾功能水平基线值、口服伏立康唑疗程以及用药后30 d内肝肾功能和生存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口服伏立康唑后30 d内发生全因肝损伤、急性肾损伤(AKI)和死亡的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91±5)岁;口服伏立康唑后30 d内,发生肝损伤者6例(17.6%),发生AKI者7例(20.5%),死亡9例(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口服伏立康唑后30 d内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3,P=0.03),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0,95%CI:1.27~133.29,P=0.03),AKI是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00,95%CI:4.21~547.18,P<0.01)。结论高龄IPFI患者口服伏立康唑后30 d内发生肝损伤、AKI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年龄、基线eGFR<60 ml/(min·1.73 m2)分别是发生肝损伤和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抗真菌药 伏立康唑 老年人,80以上 肺疾病,真菌性 肝功能试验 肾功能试验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类型、菌株耐药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广谱抗生素引起口腔真菌感染发生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92例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中,79例(85.9%)为白色念珠菌感染,5例(5.4%)为热带念珠菌感染,5例(5.4%)为光滑念珠菌感染,1例(1.1%)为近平滑念珠菌感染,1例(1.1%)为季也蒙念珠菌感染,1例(1.1%)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感染,部分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耐药。65例(70.7%)患者使用单一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抗感染后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时间分别为(5.6±1.7)d、(10.0±4.9)d和(11.9±4.7)d,方差分析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组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时间显著短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均P<0.01),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结论慢性肝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部分菌株存在耐药,使用碳青霉烯类抗感染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口腔真菌感染发生时间低于其他抗感染药物。对使用广谱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应警惕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慢性肝病 口腔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半乳甘露聚糖 1,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肠道真菌在微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影响肠道细菌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肠道微生态中真菌及其产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和真菌与细菌互相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系统阐述肠道真菌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HBV相关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等肝肠疾病的关联,并提示了肠道真菌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微生态系统 肠道真菌 肠道疾病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β-(1,3)-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期间本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0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接受常规体检的100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β-(1,3)-D-葡聚糖检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血清β-(1,3)-D-葡聚糖检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β-(1,3)-D-葡聚糖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00%、63.00%、67.83%、74.12%。结论血清β-(1,3)-D-葡聚糖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呈高表达水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推行。

  • 标签: 血清β-(1 3)-D-葡聚糖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介入操作和免疫治疗发展、临床医师意识增强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发病率和诊断水平均有上升。新的抗真菌药如泊沙康唑、棘白霉素类上市,给治疗带来更多选择。然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屡有报道。因此,临床对真菌药敏试验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期新版《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下称原则)增加了真菌药敏试验部分,以期为IFD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药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特征,为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血流感染者的菌群、科室分布以及耐药性。结果入组192例真菌血流感染者的血培养样本中共分离192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为31.77%(61/192),其次热带念珠菌检出率为18.75%(36/192);重症医学科检出率最高为33.85%(65/192)。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氟胞嘧啶4.49%(9/192)、伊曲康唑5.73%(11/192)、氟康唑10.94%(21/192)和伏立康唑11.46%(22/192);除两性霉素B外,2016至2018年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所分离192株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菌率达46.7%。结论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对目前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但耐药率逐年上升,加强监测血培养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 标签: 血培养 真菌 菌群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临床表现与艾滋病患者类似,但患者并未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本例患者多次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并检测出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琼氏不动杆菌,以及肺部真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肤斑丘疹、疱疹、周围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关节疼痛,排除基础免疫功能缺陷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因此诊断为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合并α-疱疹病毒3型和肺部真菌感染。开始采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进行抗真菌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T淋巴细胞减少,特发性CD4阳性 肺疾病,真菌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简介: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我国角膜盲的重要原因,该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近年来,新的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眼前节影像学分析方法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同时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使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本文针对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在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上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31-636)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