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在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许多研究阐述了IgE型自身抗体在SLE中包括与组织上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的直接损伤、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和淋巴结迁移以及IgE介导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的Ⅰ型干扰应答反应等致病机制。目前已认识到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疱性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慢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中,IgE型自身抗体介导了部分自身免疫反应,而其他包括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多发性硬化病等存在IgE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部分研究认为其与IgE型自身抗体有关。目前抗IgE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应用于哮喘以及CSU等疾病的治疗,而IgE型自身抗体及表达FcεRI的效应细胞将有希望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治疗靶点。该文将IgE介导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肠道损伤模型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及其介导炎症反应和凋亡。方法体外培养人结直肠腺癌细胞株(Caco-2),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正常培养)及脂多糖(LPS)1、2、4 mg/L组(用含1、2、4 mg/L LP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分别于6、12、24 h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IL-6、IL-1β、IL-18)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LRP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SIRT1、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以及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的蛋白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在同一干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IL-1β及IL-18水平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呈一定时间依赖性,其中24 h时LPS 4 mg/L组升高最为显著〔IL-6(ng/L):3.55±0.06比0.67±0.09,TNF-α(ng/L):15.37±0.19比5.04±0.14,IL-1β(ng/L):2.26±0.10比0.56±0.09,IL-18(ng/L):433.92±22.55比93.55±21.13,均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有增加趋势,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以24 h时LPS 4 mg/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最为显著〔(14.83±3.73)%比(5.87±1.17)%,P<0.05〕。RT-qPCR结果显示,随LPS剂量增加和干预时间延长,细胞NLRP3 mRNA表达逐渐升高,而SIRT1 mRNA表达则呈下降趋势,24 h时LPS 4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 mRNA(2-ΔΔCt):8.20±2.82比1.00±0.36,SIRT1 mRNA(2-ΔΔCt):0.58±0.01比1.03±0.06,均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各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在各干预时间点,随LPS剂量增加,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逐渐升高,而SIRT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24 h时LPS 4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NLRP3/β-actin):1.48±0.03比0.90±0.12,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8±0.11比0.72±0.09,ASC蛋白(ASC/β-actin):1.09±0.01比0.82±0.03,SIRT1蛋白(SIRT1/β-actin):0.48±0.03比0.76±0.05,均P<0.05〕。结论在体外脓毒症肠道炎症模型中,随LPS剂量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肠道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可能与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分子ASC与caspase-1表达上调、SIRT1表达下调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肠道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凋亡
  • 作者: 丁洁 徐天睿 范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中医康复理疗科,厦门 361003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骨科中心一区,厦门 361003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中医科 266011;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厦门 361023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 NLRP3)炎症介导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采用脊髓打击器击打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补阳还五汤组灌胃补阳还五汤12.6 g/(kg•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3 d。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NLRP3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S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 cleaved-Caspase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脊髓组织NLRP3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0.54±0.04)比(0.78±0.06)]降低(P<0.05),血清IL-1β[(43.66±1.21)pg/ml比(67.64±2.43)pg/ml]、IL-18[(49.43±3.88)pg/ml比(65.87±2.53)pg/ml]水平降低(P<0.05),脊髓组织cleaved-Caspase1蛋白[(0.63±0.02)比(0.79±0.07)]表达降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NLRP3炎症体表达,减少Caspase1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脊髓损伤 炎症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大鼠
  • 简介:摘要足细胞损伤是肾源性蛋白尿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预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足细胞损伤成为一个研究热点。NLRP3炎症小体能够被多种途径激活,继而活化Caspase-1、促进炎症因子IL-1β、IL-18成熟与分泌,以及改变相关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最终导致足细胞损伤、肾小球硬化和终末期肾病。本文将近年来足细胞损伤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途径及信号通路作一综述,以期为足细胞损伤相关性肾脏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足细胞损伤 NLRP3炎症小体 活性氧 治疗
  • 简介:摘要内质网是一种细胞器,可以使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甲基化、羟基化、脂化或形成二硫键正确折叠。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由内腔中未折叠蛋白的积累引起的细胞应激反应。为应对ERS,细胞建立了一种进化保守的机制,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PR的稳态激活会执行适应性程序,当应激强调超过UPR的适应范围时,UPR便会触发细胞凋亡。此外,UPR的不同信号通路与微生物感染途径相互作用,开启或放大了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文章对ERS介导细胞凋亡及免疫炎症反应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进一步认识免疫炎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 标签: 未折叠蛋白反应 内质网应激 凋亡 免疫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MLKL)介导的肺脏细胞坏死激活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在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BALB/c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组(CLP组)和特异性抑制剂坏死抑制-1(Necrostatin-1)干预组(CLP+Nec-1组,制模前10 min经尾静脉注射Necrostatin-1溶液20 mg/kg),每组6只。术后2 d,经眼眶取血并断颈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苏木-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肺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EB)法检测肺血管通透性,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1β(IL-1β)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正常;CLP组肺泡腔和肺间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侵润,肺泡壁明显增厚;CLP+Nec-1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较CLP组明显好转。与Sham组比较,CLP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增加〔(88.00±0.00)%比(78.00±0.01)%〕,肺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EB含量(mg/L):11.82±1.15比4.00±0.71〕,坏死性炎症反应相关分子,即肺组织磷酸化MLKL(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升高〔p-MLKL/GAPDH:0.34±0.04比0.12±0.01,NLRP3/GAPDH:0.47±0.07比0.16±0.04,IL-1β(ng/L):183.56±9.61比44.14±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LP组比较,CLP+Nec-1组肺组织含水率明显下降〔(81.00±0.01)%比(88.00±0.00)%〕,肺血管通透性降低〔EB含量(mg/L):7.90±0.00比11.82±1.15〕,肺组织p-MLKL和NLRP3的蛋白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明显下降〔p-MLKL/GAPDH:0.13±0.03比0.34±0.04,NLRP3/GAPDH:0.18±0.04比0.47±0.07,IL-1β(ng/L):113.81±6.62比183.56±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坏死性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蛋白MLKL和NLRP3的表达水平在脓毒症小鼠肺组织中显著上调;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可明显减轻脓毒症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MLKL-NLRP3通路被抑制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程序性坏死 炎症 坏死性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骨脂在逆转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介导的多药耐药中的作用,以及在MCF-7/ADR细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至2020年。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补骨脂的细胞毒性和多药耐药逆转活性。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ST-π的表达,检测靶基因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GST-π蛋白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补骨脂处理后,细胞内阿霉素药物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补骨脂降低了治疗组GST-π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NF-κB抑制剂(SN50)可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ADR细胞中GST-π的表达。结论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GST-π介导的多药耐药发病机制之一。补骨脂参与了逆转GST-π介导的多药耐药。GST-π介导的耐药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是NF-κB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因子。

  • 标签: GST-π NF-κB 多药耐药 乳腺癌 补骨脂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ingivalis)菌体表面菌毛(fimbrillin, FimA)在P.gingivalis促进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P.gingivalis与fimA基因缺失型P.gingivalis(fimA-/-P.gingivalis)经形态学和PCR鉴定后感染ESCC细胞,免疫荧光、CCK-8、Transwell小室检测fimA-/-对P.gingivalis侵入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Smad2/3变化,裸鼠皮下成瘤检测荷瘤生长。结果fimA-/-P.gingivalis与野生型P.gingivalis比较,FimA缺失可能降低菌体间黏附,fimA-/-P.gingivalis侵入NE6-T细胞内细菌数目减少,刺激NE6-T和KYSE3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Smad2/3激活降低,fimA-/-P.gingivalis感染的KYSE30在裸鼠皮下生长较野生型P.gingivalis明显降低。结论FimA介导了P.gingivalis促进ESCC演进的作用,是阻断P.gingivalis促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分子。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菌毛素 食管鳞癌 pSmad2/3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介-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上调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氧合酶-1(Nrf2/HO-1)通路抑制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的具体机制。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灯盏花组。应用Dixon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干湿重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分别评价动物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含水量、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2]、Nrf2/HO-1通路关键蛋白[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表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性分析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灯盏花组造模后24 h大鼠mNSS评分[(8.12±1.76)分比(9.89±1.64)分,t=2.549,P<0.05]和脑组织含水量[(80.01±2.12)%比(83.88±5.74)%,t=2.187,P<0.05]均明显低于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灯盏花能够抑制GRP78(4.07±0.68比5.74±0.98,t=4.850,P<0.05)、CHOP(1.01±0.18比1.38±0.21,t=4.634,P<0.05)、Caspase-12(0.55±0.11比1.11±0.13,t=10.391,P<0.05)和Caspase-3(0.77±0.12比1.10±0.21,t=4.726,P<0.05)蛋白表达并减轻神经细胞凋亡(24.26±4.38比32.14±6.87,t=3.350,P<0.05),同时上调Nrf2(胞核)(0.21±0.04比0.15±0.03,t=4.157,P<0.05)、HO-1(0.31±0.05比0.21±0.05,t=5.941,P<0.05)和NQO-1(0.27±0.05比0.20±0.00,t=4.159,P<0.05)。结论灯盏花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灯盏花素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内质网应激 凋亡 液压冲击脑损伤 大鼠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尽管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营养,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膳食营养可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甚至在调节表观遗传方面有潜在作用。因此,饮食可作为IBD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组成之一,且因其副作用较少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文综述了膳食营养及特殊饮食在IBD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膳食纤维、脂肪、维生D、锌、硒与IBD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3种被考虑可应用于IBD治疗管理的特殊饮食模式,即:特殊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可发酵糖(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饮食和地中海饮食。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膳食纤维 脂肪 维生素D 特殊饮食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尽管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营养,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膳食营养可改变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甚至在调节表观遗传方面有潜在作用。因此,饮食可作为IBD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组成之一,且因其副作用较少而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文综述了膳食营养及特殊饮食在IBD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膳食纤维、脂肪、维生D、锌、硒与IBD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3种被考虑可应用于IBD治疗管理的特殊饮食模式,即:特殊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可发酵糖(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饮食和地中海饮食。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膳食纤维 脂肪 维生素D 特殊饮食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年龄、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炎症反应在AMD的发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副炎症反应介于基础水平和经典炎症反应之间,对于维持组织稳态有重要作用,副炎症失调则表现为慢性非可控性炎症。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于AMD发病机制中慢性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及意义,其中小胶质细胞功能失调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引起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均可导致副炎症反应失调。本文就AMD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探讨视网膜副炎症反应失调在AMD发病中的作用。

  • 标签: 黄斑变性 副炎症反应 视网膜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是指一组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复发和缓解交替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因素被认为是主导因素。瘦是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激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瘦具有调控免疫细胞和炎症信号通路等多重功能。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瘦调节免疫机制以及免疫调节剂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瘦参与炎症性肠病免疫稳态及其对炎症性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潜在作用,讨论通过瘦拮抗剂来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潜在免疫治疗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瘦素 瘦素阻断剂 免疫治疗 促炎因子 炎症通路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缓解和复发交替出现为特点的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维生D缺乏在IBD患者中普遍存在,提高循环中维生D水平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产生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等。但是,维生D缺乏与IBD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维生D的真正治疗潜力。本文将对维生D在IBD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加氧酶-1(HO-1)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将RAW264.7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于37 ℃下95%空气、5% CO2常规培养,不给予任何处理;脂多糖(LPS)模型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LPS制备LPS攻击模型;HO-1诱导组在培养基中加入30 μmol/L的HO-1诱导剂血红孵育1 h后,再加入1 mg/L的LPS孵育;HO-1抑制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 μmol/L的HO-1特异性拮抗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孵育0.5 h后,再加入1 mg/L的LPS孵育。各组加入LPS孵育48 h后取细胞上清液,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1β(IL-1β)、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活性氧(ROS)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细胞发生了一定的应激反应,出现线粒体自噬,但部分炎症因子表达受限,与细胞功能受损有关,表现为HO-1、IL-1β、LC-3B、ROS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TNF-α、TXNIP、NLRP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说明LPS攻击后细胞受损严重,模型制备成功。与LPS模型组比较,HO-1诱导组H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HO-1/GAPDH:0.31±0.03比0.22±0.03,P<0.05),TNF-α、IL-1β、TXNIP、NLRP3、LC-3B、ROS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TNF-α蛋白(TNF-α/GAPDH):0.08±0.01比0.45±0.05,IL-1β蛋白(IL-1β/GAPDH):0.50±0.01比0.82±0.03,TXNIP蛋白(TXNIP/GAPDH):0.21±0.02比0.28±0.02,NLRP3蛋白(NLRP3/GAPDH):0.11±0.01比0.17±0.02,LC-3B蛋白(LC-3B/GAPDH):0.67±0.04比0.92±0.12,ROS(荧光强度):80.9±12.5比94.1±19.5,均P<0.05〕,说明诱导HO-1表达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线粒体自噬;而拮抗HO-1可促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自噬,表现为TNF-α、IL-1β蛋白表达被抑制程度较HO-1诱导组明显减轻〔TNF-α蛋白(TNF-α/GAPDH):0.26±0.02比0.08±0.01,IL-1β蛋白(IL-1β/GAPDH):0.76±0.01比0.50±0.01,均P<0.05〕,且TXNIP、NLRP3、LC-3B、ROS蛋白表达均较LPS模型组明显增加〔TXNIP蛋白(TXNIP/GAPDH):0.43±0.02比0.28±0.02,NLRP3蛋白(NLRP3/GAPDH):0.24±0.02比0.17±0.02,LC-3B蛋白(LC-3B/GAPDH):1.12±0.07比0.92±0.12,ROS(荧光强度):112.0±17.0比94.1±19.5,均P<0.05〕。结论HO-1可通过抑制TXNIP/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炎症小体 炎症反应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90%,且极易伴随认知功能障碍,显著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胰岛抵抗(IR)能够介导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仍尚待明确。该文围绕IR与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关系,对IR介导T2DM认知障碍的关键机制展开综述,主要聚焦于IR介导的能量代谢障碍、脑血管病变、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神经元可塑性损伤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等,重点关注3-磷酸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在T2DM患者认知功能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胰岛素抵抗 认知下降
  • 简介:摘要IBD与遗传易感、免疫失调、肠上皮机械屏障破损、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环境因素刺激五大因素相关。肠上皮构成的体内与体外机械屏障破损作为IBD发病机制的五大因素之一,又与其他四大因素相互关联;肠上皮修复、黏膜愈合是IBD治疗的目标。肠上皮在IBD的发病和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2009年,源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阳性肠道干细胞的肠道器官3D培养系统诞生,为IBD肠上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体外模型。现阐述肠道器官的起源,并总结该技术在IBD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肠道类器官 肠上皮细胞 肠上皮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IL)-1β在淋巴细胞介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影响。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36例,行手术切除中选择胶质瘤组织标本,包括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将载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嵌合型腺病毒5(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EGFP)与载有IL-1β的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IL-1β)转染到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中,探讨转染后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的IL-1β表达水平,应用噻唑蓝(MTT)检测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情况。记录IL-1β对U251与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d-IL-1β组U251和U87细胞的IL-1β表达水平(2.21±0.36、1.24±0.21)高于Ad-EGFP组(1.24±0.21、2.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0、17.787,P<0.05)。Ad-EGFP组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率[(6.38±1.47)%、(5.62±1.39)%]高于Ad-IL-1β组[(12.23±2.28)%、(11.5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9、13.786,P<0.05)。研究结果显示,Ad-EGFP组与Ad-IL-1β组在48 h U87细胞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3,P>0.05);Ad-IL-1β组在48 h U251细胞抑制率[(35.92±3.45)%]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43.03±4.46)%、(11.50±2.12)%]高于Ad-EGFP组48 h U251细胞抑制率[(21.95±2.46)%]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25.30±2.68)%、(9.0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82、20.445、5.276,P<0.05)。结论IL-24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生长抑制 凋亡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机砷中毒大鼠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探讨TLR4介导炎症信号通路在砷致肝纤维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初断乳SD大鼠18只,按体重(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对照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亚砷酸钠(NaAsO2)染毒组给予10 mg/kg NaAsO2灌胃;TAK-242干预组给予10 mg/kg NaAsO2灌胃,12周后同时给予0.5 mg/kg TLR4抑制剂TAK-242腹腔注射。每周给药6 d,持续36周。实验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HE、Masson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及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亚基(p65)、NF-κB-p50亚基(p50)及其磷酸化蛋白p-p65、p-p50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分泌水平。结果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AsO2染毒组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及胶原纤维沉积,而TAK-242干预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NaAsO2染毒组有所改善,并且胶原纤维沉积减少。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含量检测结果显示,NaAsO2染毒组均高于对照组,而TAK-242干预组均低于NaAsO2染毒组(均P < 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aAsO2染毒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蛋白α-SMA、TGF-β1、Vimentin(1.04 ± 0.19、0.92 ± 0.14、1.20 ± 0.2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TLR4、p50、p-p50、p-p65表达水平(1.16 ± 0.21、0.95 ± 0.16、1.24 ± 0.23、1.56 ± 0.25)均高于对照组(0.44 ± 0.08、0.42 ± 0.08、0.72 ± 0.07,0.69 ± 0.15、0.71 ± 0.11、0.46 ± 0.07、0.54 ± 0.11,均P < 0.05),TAK-242干预组(0.60 ± 0.13、0.59 ± 0.16、0.49 ± 0.11,0.47 ± 0.08、0.86 ± 0.09、0.79 ± 0.14、1.02 ± 0.17)表达水平均低于NaAsO2染毒组(均P < 0.05);p65表达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4.29,P = 0.053)。ELISA检测结果显示,NaAsO2染毒组大鼠肝组织IL-6、TNF-α分泌水平[(98.89 ± 4.58)、(83.25 ± 4.57)ng/g]均高于对照组[(27.30 ± 3.92)、(27.77 ± 1.83)ng/g,均P < 0.05],而IL-10分泌水平[(36.88 ± 3.86)ng/g]低于对照组[(77.96 ± 7.87)ng/g,P < 0.05];TAK-242干预组与NaAsO2染毒组比较,IL-6、TNF-α分泌水平[(44.32 ± 3.60)、(36.51 ± 2.93)ng/g]均较低,IL-10分泌水平[(60.40 ± 4.94)ng/g]较高(均P < 0.05)。结论TLR4介导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在无机砷暴露大鼠肝组织中均高表达,抑制TLR4信号通路可明显减轻无机砷致大鼠肝纤维化损伤程度。

  • 标签: 砷中毒 大鼠 肝纤维化 Toll样受体4 免疫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