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传染病继续成为全球发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公众健康生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早期探测重点是及时、敏感地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异常信息,并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也是有效监测、预警系统的前期;有效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特定传染病暴发流行可能发生的事实条件、驱动因素和传播链,并提出科学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因衡量收集具体数据的资源支撑和价值大小,难以及时、完整、准确地获得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数据信息。本文综述传染病早期探测、有效监测、有效预警理论技术,整合利用中国有效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暴发流行情况、病因、风险、过程和驱动因素的多源数据,构建运行敏感特异、分期度量的中国(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响应创新技术体系,为加强新发重大传染病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避免应对不力传染病蔓延与防止过度响应资源浪费提供依据。

  • 标签: 传染病 早期探测 监测系统 预警系统
  • 作者: 赖圣杰 冯录召 冷志伟 吕欣 李瑞云 尹凌 骆威 李中杰 兰亚佳 杨维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SO17 1BJ,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730,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长沙 410073,挪威奥斯陆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中心 NO-0316,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518055,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 11757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管理处,北京 102206,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早期预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预警模型,介绍了基于不同数据源的传染病预警系统及其应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研究和应用的互联网搜索、社交媒体、人员流动等大数据及其分析方法,探讨其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建立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机制和平台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发传染病 预警模型 预警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大数据
  • 简介:摘要近年来,疫苗犹豫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愈显突出,部分本已控制良好的疫苗可预防疾病(VPD)的发病率出现反弹,极不利于免疫规划成果的巩固和疫苗针对疾病的消除。本研究基于疫苗犹豫成因的3C模型(信任度、自满情绪和便利性),结合我国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实践,形成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监测、人群疫苗信心监测和服务可及性监测3大维度下的疫苗犹豫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和预警处置思路,为我国开展疫苗犹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疫苗 预测 疫苗犹豫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为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内容框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河南省2所高校、5所三甲综合医院及2所三甲妇幼保健院的15名专家为函询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2—4月入院分娩的28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确定的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项一级指标及27项二级指标。两轮咨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41、0.385(P<0.001)。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预测病情危重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85,最佳截断点均为9.98分。结论构建的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全面,可信度高,有助于提高助产士识别分娩期高危妊娠。

  • 标签: 分娩期 妊娠,高危 预警 德尔菲法
  • 作者: 李永强 Wenchen Hsi 赵俊 陈帜 孙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物理科 201321 上海市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201321 上海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21,佛罗里达大学质子治疗研究所,杰克逊维尔 32206,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物理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 201321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制二维闪烁体探测器对主动式点扫描质子重离子加速器放疗系统进行质控检测,为质子重离子束的质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提供快速检测方法和参考。方法探测系统由硫氧化钆闪烁体荧光屏、不锈钢板和光学数码相机组成。将质子重离子束垂直入射到闪烁体荧光屏转化为可见光,经不锈钢镜面反射至相机成像仪上形成图像信号,通过对信号分析处理,获取质控参数。结果多丝正比室和闪烁体探测测得量束斑位置偏差<1mm。多丝正比室测得束斑大小与用闪烁体探测系统器测得量值之间差值:质子为(1.40±0.59)mm,碳离子为(0.5±0.08)mm。429.25MeV/u碳离子的x、y轴虚源分别为751.8、805.6cm,与物理距离差值<1%。测得287.5MeV/u碳离子的射程为160mm。结论自制闪烁体探测器可以测量束斑位置、束斑大小、虚源、深度分布曲线及射程等。该探测器可作为一项质子重离子治疗质控的有效工具。

  • 标签: 放射疗法,质子 放射疗法,碳离子 闪烁体 质控 深度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O2C)术后监测游离皮瓣灌注状态的效果及其预警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的20台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收集术后使用O2C监测皮瓣获取的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血流量和流速等数据,并记录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O2C预判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2C监测发现共4例游离皮瓣存在灌注异常。经及时处理后2个皮瓣血供完全恢复,皮瓣完全成活;1个皮瓣灌注改善,远端轻度血运障碍,表皮脱落,尖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个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出现并发症,O2C预警准确率为100%。结论O2C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皮瓣灌注评价设备,其预警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高,在皮瓣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皮瓣灌注 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
  • 简介:摘要双层探测器光谱CT(SDCT)是一种利用双层探测器同时采集高、低能数据的能谱CT技术。光谱成像中的虚拟单能级图像、碘密度图、虚拟平扫及有效原子序数图可广泛用于外周血管的影像诊断中,在改善成像质量、提高病变检出率、提升鉴别诊断能力及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对SDCT设备特点、常用的血管能谱成像技术及其在外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外周血管 血管成像 双层探测器
  • 简介:摘要对于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应对,中国及世界均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老年医院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居多,疫情发生期间给原本就医不便的患者更加增加了其难度。因此,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平台设计主要针对老年医院、养老机构/居家养老中的老年群体,方法上是采用大数据与智能医疗为主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对平台。

  • 标签: 老年医院 传染病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2例肺部实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光谱CT资料。分析病灶的常规CT征象并测量其常规CT参数及光谱CT参数,之后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预测恶性结节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常规CT征象、光谱CT参数及两者联合后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恶性及炎性肺结节患者分叶征(分别为42个、8个,χ²=10.779,P=0.001)、短毛刺征(分别为41个、7个,χ²=11.911,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5个、9个,χ²=11.705,P=0.001)及血管集束征(分别为35个、8个,χ²=5.337,P=0.021)的分布及静脉期IC值[(2.1±0.5)mg/ml、(2.3±0.5)mg/ml,t=-2.464,P=0.016]、NIC值(分别为0.40±0.06、0.45±0.08,t=-6.943,P<0.001)、Zeff值(分别为8.38±0.21、8.49±0.19,t=-2.12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CT征象的分布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分叶征、短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建立常规CT征象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827;静脉期IC、静脉期NIC、静脉期Zeff建立光谱CT参数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899;以上联合建立logistic模型,其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联合模型与光谱CT参数模型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4,P=0.073),联合模型与常规CT征象模型鉴别诊断肺癌与肺炎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6,P=0.031)。结论光谱CT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能提高肺癌与炎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形态学特征
  • 简介:摘要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是双能CT(DECT)中的一项新技术,不同于其他DECT技术的基于高低能量X线发射球管,DLCT基于双层探测器分别接收高低能量的X线信息,能提供肺部病灶DECT的各种参数、进行图像后处理清晰显示病灶,从而提高诊断能力,还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疾病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技术和方法
  • 作者: 盛云婧 邢沁蕊 王婷力 昌上清 朱海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中国 急诊医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海南省三亚市,572013,中国,急诊医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海南省三亚市,572013,中国,急诊医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海南省三亚市,572013,中国 急诊医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市,100853,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5)在高强度训练中出现应激反应的预警能力。方法入选参加高强度训练的某部武警战士53人,测得战士高强度训练前与高强度训练后GDF15、超敏C-反应蛋白(S-CR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各指标变异系数;采用SPSS 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战士高强度训练后GDF15水平为(176.28±97.45) pg/mL,高于高强度训练前(120.35±69.8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高强度训练后IL-6、CRP水平低于高强度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强度训练前后S-CRP、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F15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S-CRP、CRP、IL-6、PCT。结论GDF15对高强度训练后应激状态的预警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与其他常规应激指标S-CRP、CRP、IL-6、PCT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标签: 应激反应 血生长分化因子-15 高强度训练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预警
  • 简介:摘要将高校学生心理"大数据"与心理专家库数据结合,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提取特征属性,从稳定的算法模型中得出预警结果。此方法构建的心理预警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动态,而且能预测其心理行为趋势,弥补传统预警方式的滞后性及准确率低的不足。心理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心理预警制度提供运行保障,两者结合形成的心理预警机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 标签: 大数据 行为数据 数据挖掘 心理预警
  • 简介:摘要潜水及高气压作业中的减压舱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火灾,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事故。本文从减压舱火灾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引起后果、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5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潜水减压舱的使用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 标签: 潜水及高气压作业 减压舱 火灾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颅脑血管成像(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10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层探测器头颈部光谱CTA及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CTA重建的碘密度图及有效原子序数图上测量并比较灌注缺损区及健侧的碘密度值、有效原子序数值,在CTP图像上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容量(CBV)值、脑血流量(CBF)值,同时测量脑灌注缺损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碘密度值与CBV值、碘密度值与CBF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F值、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CBF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碘密度值[(0.22±0.07)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38±0.05)、CBV值[(1.9±0.7)ml/100 g]、CBF值[(15.1±5.9)ml/(100 g·min)]均显著低于健侧[碘密度值(0.44±0.10)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52±0.06)、CBV值(3.4±0.7)ml/100 g、CBF值(57±27)ml/(100 g·min),t值分别为-14.7、-14.5、-11.2、-9.7,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2±1 393)mm2]与CTP-CBF图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0±1 35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6,P=0.94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碘密度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350,P=0.039;健侧为r=0.551,P=0.001);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488,P=0.003;健侧为r=0.552,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存在强相关性(r=0.993,P<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A可实现对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脑组织灌注缺损程度“一站式”评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密度图 有效原子序数图 脑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2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在兆伏级光子束和电子束辐射中的性能。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光子束和电子束能量对W2闪烁体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内容包括静电计读数稳定性、W2剂量和剂量率线性以及角度响应,同时研究W2校准系数给剂量测量带来的不确定度。结果静电计读数稳定性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在0.03~0.47之间;W2剂量的线性回归因子均为1.0;剂量率线性的最大偏差为0.61%;6和10 MV的切伦科夫校准因子(CLR)分别为0.741和0.746,6、9、12和15 MeV的CLR分别为0.750、0.753、0.757和0.757。照射能量为15 MeV时剂量不确定度最大,偏差为3.15%。结论经双通道信号测量修正得到的信号不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高能电子束流下也成立。证实切伦科夫校准因子线性良好,该探测器可应用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非共面射野剂量学测量。

  • 标签: W2塑料闪烁体 切伦科夫校准因子 角度响应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口腔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认知的现状,为进一步构建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急危重症风险预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1—8月选取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西省多家口腔专科医院的1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类属分析、描述和归纳总结。结果归纳出4个主题:医护人员掌握住院患者急危重症风险预警的管理能力不足,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急危重症风险预警的实施困难,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急危重症风险预警管理的需求现状,医护人员完善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的专科指标。结论口腔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认识存在欠缺,迫切需要提高风险认识和急救能力,以期建立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的急危重症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 标签: 口腔 专科医院 医护人员 风险预警 认知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 group 71 type, EV-A71)疫苗上市前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并发症的类型、严重程度,为重症HFMD临床演变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对2010—2016年南京市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徐州市儿童医院报告的3 583例实验室确诊的重症HFMD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增加HFMD严重程度的预警指标。结果重症HFMD病死率为8.09‰(29/3 583),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率为11.75%(421/3 583),出院未愈的发生率为5.30‰(19/3 583),其中CNS并发症轻微组占39.02%(1 398/3 583),严重组占59.22%(2 122/3 583),危重组占1.76%(63/3 583)。危重组发病年龄在6~11月龄、不典型疹、呼吸系统症状/体征(气急、呼吸减慢、呼吸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手足抖动、抽搐、嗜睡、昏睡等)、循环系统症状/体征(心率加快、皮肤颜色异常、心律失常、四肢发凉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临床辅助检查(脑电图、脑CT、胸片X线)等指标发生率在危重组高于其他2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呼吸减慢、呕吐、脑膜刺激征等11个变量随着异常比例增大,CNS并发症严重程度升高(P<0.05)。结论易惊、呼吸减慢、呕吐、淋巴细胞升高、脑电图异常等指标对于重症HFMD患儿进展为不同严重程度的CNS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手足口病 重症病例 中枢神经系统 并发症 肠道病毒71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DCT)区分中心型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51例,分析其DLSD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常规CT及40 keV 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碘密度图(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对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区分能力。采用Cochran′s Q检验比较4种图像对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区分情况,事后两两比较以Bonferroni法校正;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4种图像中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平扫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均不能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动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的病例数分别为4、5、5、6例;静脉期常规CT、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能够区分肺肿瘤及肺不张区域的例数分别为17、35、39、38例,静脉期4种图像肿瘤区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52.40,P<0.001),两两比较显示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区分率均较常规CT图像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0.35、-0.43、-0.41,P<0.001,Bonferroni法校正后);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两两比较显示区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17例患者的静脉期常规CT图像、40 keV MonoE、ID及40 keV MonoE-ID融合图像上均能够区分肺肿瘤与肺不张区域,肺肿瘤最大横截面长径分别为(50±21)mm、(50±23)mm、(50±23)mm、(50±2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61,P=0.31)。结论DLSDCT静脉期能谱图像对区分中心型肺癌与肺不张区域具有一定价值,在肿瘤分期、疗效评价及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具有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肺不张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接受光谱CT胸部扫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共纳入70例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或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阳性或阴性。采用Philips工作站及Spectral Diagnostic Suite软件分析所有图像,记录病灶CT值及碘浓度(IC)值,病灶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动、静脉期标准化CT值(NCT)、标准化碘浓度(NIC)值、keV-CT值曲线斜率(K)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患者能谱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鉴别诊断不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的效能。结果ER阴性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Zeff、NIC、K值、CT值、IC值和静脉期NCT均高于ER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静脉期Zeff、NIC、K值、IC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动脉期K值大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K值=1.22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ER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91,灵敏度84.00%,特异度65.00%);以动静脉期IC差值为0.47 mg/ml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HER2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36,灵敏度76.32%,特异度65.62%)。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01例结直肠癌患者,将最大区域淋巴结与手术病理一一匹配,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42例)和非转移淋巴结组(59例)。基于术前静脉期增强扫描的光谱CT图像,测量最大区域淋巴结的短径,并评价其边缘、强化均匀度。沿该淋巴结最大层面的边缘勾画ROI,获得该淋巴结的碘密度(ID)、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ID(nID)、标准化Zeff(nZeff)。采用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淋巴结间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良恶性区域淋巴结间短径、边缘、强化均匀度、ID、Zeff、nID、nZef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由淋巴结短径和Zeff构建的回归模型鉴别淋巴结性质的价值最高,AUC为0.9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9.8%;其诊断价值高于短径、边缘、强化均匀度(AUC为0.674~0.832)及光谱CT各定量参数(AUC为0.863~0.9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光谱CT各定量参数均有助于准确诊断结直肠癌区域转移淋巴结,其中多参数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