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孕妇继续妊娠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妊娠早期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SP并强烈要求继续妊娠的55例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55例孕妇中,15例(27%,15/55)于妊娠早期终止妊娠,1例因子宫颈管扩张于孕23周行剖宫取胎术,39例(71%,39/55)继续妊娠妊娠晚期行剖宫产术获得活产儿。39例剖宫产术分娩孕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为35+6周(范围:28+5~39+2周),其中,孕28+5~33+6周分娩7例,孕34~36+6周分娩20例,孕37~39+2周分娩12例;病理检查结果为胎盘正常3例(8%,3/39),粘连型胎盘植入4例(10%,4/39),植入型胎盘植入9例(23%,9/39),穿透型胎盘植入23例(59%,23/39)。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的孕妇中,产前最后一次超声检查提示为前置胎盘者27例(75%,27/36),9例未提示合并前置胎盘。39例剖宫产术分娩孕妇的中位术中出血量1 000 ml(范围:300~3 500 ml),中位自体血回输量300 ml(范围:0~2 000 ml),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400 ml(范围:0~2 400 ml);产妇子宫保留率100%(39/39),仅1例因术中发生膀胱内出血行膀胱造瘘术;中位新生儿出生体重2 580 g(范围:1 350~3 800 g),仅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结论CSP孕妇经充分超声评估及医患沟通后、在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可以获得较好的母儿结局,但CSP孕妇继续妊娠发展为PAS的可能性极大,围产期需要有效的止血手段及多学科团队协作以保障母儿安全。

  • 标签: 剖宫产术 瘢痕 妊娠,异位 侵入性胎盘 前置胎盘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产妇的妊娠结局,以及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住院分娩,既往有1次剖宫产术分娩史,并自愿选择TOLAC的1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最终分娩方式,将其分别纳入TOLAC成功组(n=122,VBAC者)与TOLAC失败组(n=71,TOLAC失败后,中转剖宫产术分娩者)。进一步将TOLAC成功组产妇,以2017年1月本院对有剖宫产术分娩史产妇开展TOLAC为时间节点,分为开展前亚组(n=25,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择VBAC产妇)与开展后亚组(n=97,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VBAC产妇)。回顾性分析这193例TOLAC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入院时宫颈评分、是否自然临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等。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VBAC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将可能影响产妇VBAC的9项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对TOLAC成功组与TOLAC失败组,开展前亚组与开展后亚组产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病例收集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并获得批准(审批文号:202H2019PJ039)。TOLAC成功组与TOLAC失败组产妇年龄、学历构成比、孕次及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孕妇TOLAC率为5.01%(193/3 851),VBAC率为63.21%(122/193);自2017年1月开展TOLAC后,VBAC率由2017年1月前的47.17%(25/53),上升至2017年1月后的69.29%(97/1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6, P=0.004)。②影响VBAC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LAC成功组产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分娩前产妇人体质量指数(BMI)、本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分娩孕龄、分娩巨大儿所占比例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或短于TOLAC失败组,入院时宫颈评分、自然临产率及早产率,均显著高于TOLAC失败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上述可能影响产妇VBAC的9项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入院时宫颈评分>6分(OR=2.806,95%CI:1.290~6.105,P=0.009),自然临产(OR=2.650,95%CI:1.137~6.175,P=0.024)及新生儿出生体重<3 750 g(OR=2.928,95%CI:1.193~7.185,P=0.019),均为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余各项,则均非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④TOLAC成功组产妇产后出血(PPH)量及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OLAC失败组,产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均显著短于或低于TOLAC失败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91、P<0.001,χ2=4.555、P=0.033,t=-11.487、P<0.001,t=-14.774、P<0.001)。193例TOLAC产妇及其新生儿均未发生死亡。⑤TOLAC成功组产妇中,开展前亚组产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分娩前BMI、分娩孕龄、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分娩镇痛、阴道助产率,以及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及产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小于或短于开展后亚组,而入院时宫颈评分、自然临产率、早产率及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比例,则均显著高于开展后亚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可以提高TOLAC安全性及VBAC率。宫颈成熟、自然临产、新生儿出生体重<3 750 g,均为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剖宫产术,再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 妊娠结局 宫颈成熟 影响因素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孕妇再次妊娠妊娠结局及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指标。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妊娠早期开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规律产前检查并最终分娩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单胎妊娠孕妇501例,根据妊娠早期超声检查有无CSD分为CSD组127例(25.3%,127/501)及无CSD组374例(74.7%,374/501),根据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术中所见子宫下段分级,进一步将CSD组分为未破裂组(包括自然分娩和子宫下段分级Ⅰ级者)108例(85.0%,108/127)和破裂组(包括子宫下段分级Ⅱ~Ⅳ级者)19例(15.0%,19/127),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妊娠结局、憩室相关指标[包括长径、宽径、深度、平均径、体积及残余肌层厚度(RMT)]。评价CSD孕妇子宫破裂高风险指标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对子宫破裂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CSD组与无CSD组的比较:CSD组孕妇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小于无CSD组[分别为(1.2±0.5)、(1.4±0.6)mm],其子宫破裂的发生率高于无CSD组[分别为15.0%(19/127)、8.0%(30/37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其他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比较:破裂组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0.6±0.5)mm]小于未破裂组[(1.2±0.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两组憩室相关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CSD孕妇子宫破裂预测指标与实际发生子宫破裂的相关性:憩室深度/邻近肌层厚度≥50%、RMT≤2.2 mm及憩室深度/RMT>1.3预测子宫破裂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94.7%、57.9%、73.6%,特异度分别为12.0%、40.7%、24.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9%、14.7%、14.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4.6%、83.9%。结论CSD孕妇较无CSD孕妇子宫破裂的发生风险高。妊娠早期憩室相关指标与子宫破裂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妊娠晚期监测子宫下段厚度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 标签: 剖宫产术 瘢痕 憩室 子宫破裂 妊娠结局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riple-P手术治疗严重胎盘植入性疾病(PAS)孕妇的安全性以及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PAS且行Triple-P手术治疗孕妇11例的再次妊娠情况。结果截至2021年12月,共11例孕妇因PAS行Triple-P手术治疗后再次妊娠,再次妊娠与Triple-P手术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年(2~3年)。11例孕妇中,7例于孕36周及以后分娩,终止妊娠的中位孕周为38周,4例于孕12周内终止妊娠。7例近足月分娩孕妇中,1例(1/7)再次发生PAS,且合并前置胎盘。此7例孕妇的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术,中位产后出血量为300 ml(200~450 ml),仅1例孕妇需要输血。11例孕妇均未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无子宫破裂、膀胱损伤、产褥期感染,无新生儿不良结局。结论严重PAS孕妇行Triple-P手术治疗后,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严格管理,可以考虑再次妊娠,再次妊娠结局较好。

  • 标签: 侵入性胎盘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保守治疗 妊娠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有子宫穿孔史孕妇再次妊娠的临床特点、围产期管理和围产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5月11例既往有子宫穿孔史的孕妇的12例次再次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1)既往子宫穿孔情况:既往子宫穿孔史者11例,其中5例为行人工流产手术或清宫过程中发生子宫穿孔,4例为宫腔粘连行宫腔镜电切术中发生子宫穿孔,2例为宫内节育器相关穿孔。(2)再次妊娠的一般情况:11例既往子宫穿孔史孕妇累计妊娠12例次,再次妊娠的分娩年龄为(32±4)岁,子宫穿孔后再次妊娠的中位时间间隔为37.5个月(3~216个月)。(3)再次妊娠的围产结局:12例次妊娠中,流产4例次,流产率为4/12。余8例次妊娠的中位分娩孕周为妊娠37周+1(30周+3~38周+6);均行剖宫产术分娩,其中行择期剖宫产术5例次,行紧急剖宫产术3例次,剖宫产术中的中位出血量为250 ml(200~5 050 ml);早产3例次,早产率为3/8,其中自发性早产1例次,医源性早产2例次。共4例次孕妇发生产科并发症,3例次胎盘植入,其中2例次因胎盘植入伴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1例次新生儿窒息。所有孕妇均未发生泌尿道或肠道损伤、二次手术,无孕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既往有子宫穿孔史非妊娠禁忌证,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及其相关不良围产结局是子宫穿孔后再次妊娠的主要并发症。此类孕妇妊娠期管理的重点为对有无胎盘异常附着及子宫肌层连续性的评估,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应结合个体情况决定。部分子宫穿孔后再次妊娠者可获得良好的围产结局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住院分娩孕妇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有妊娠期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分为:SVT发作组(妊娠期有SVT发作),16例;未发作组(妊娠期无SVT发作),46例,予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而分析妊娠结局。结果(1)研究期间本院分娩总量为21 786例,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62例,占0.28%(62/21 786)。(2)本组62例中,有44例(71%,44/62)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18例(29%,18/62)为妊娠期首次诊断。44例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的孕妇中,有16例(36%,16/44)妊娠前有发作,28例(64%,28/44)妊娠前无症状,妊娠前无症状者中有4例在妊娠期发作SVT。(3)SVT发作组的16例孕妇中,孕早期有SVT发作者有2例(2/16),孕中期有SVT发作者有5例(5/16),孕晚期有SVT发作者有9例(9/16)。SVT发作组有8例(8/16)妊娠前有SVT发作,8例(8/16)妊娠前无SVT发作。未发作组的46例孕妇中,妊娠前有SVT发作者9例,妊娠前无SVT发作者37例。(4)SVT发作组与未发作组孕妇相比,年龄、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无差异(P均>0.05),但SVT发作组孕妇的孕前体重较轻、总产程时间较短,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VT发作组孕妇的剖宫产率为12/16,未发作组的剖宫产率为50%(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无孕妇于分娩过程中发作心律失常。结论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妊娠期SVT发作多发生在孕晚期,妊娠前无症状者妊娠期也有发生SVT的可能性。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的妊娠期SVT发作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可有效对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进行管理,有效减少孕期严重心律失常风险事件的发生,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预激综合征 心动过速,室上性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国内生育政策的放开使备孕二胎、三胎的人数剧增,其中剖宫产术后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的患者显著增多,剖宫产术后对ART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就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对ART周期妊娠结局影响的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参考。

  • 标签: 辅助生殖 妊娠结局 多胎妊娠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 继发不孕
  • 简介:摘要尿酸是人体代谢的产物,正常人体内尿酸产生及排出速度基本恒定,体内尿酸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代谢、免疫等的情况。而妊娠妇女体内一些代谢产物水平会发生波动,其中包括血尿酸升高。研究发现,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妊娠期并发症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增多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血尿酸水平增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胎儿及孕妇产后的身体状况,导致早产、巨大儿、先天性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但高尿酸影响妊娠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妊娠期并发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高危因素,探讨GDM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的2 459名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产检及妊娠结局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结果GDM孕妇351名,GDM发病率为14.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95%CI 1.07~1.14,P=0.014)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OR=1.09,95%CI 1.04~1.14,P=0.015)均是GDM的危险因素。GDM孕妇剖宫产[40.17%(141/351)比28.60%(603/2 10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13%(18/351)比2.99%(63/2 108)]、早产[5.98%(21/351)比3.51%(74/2 108)]、产后出血[13.68%(48/351)比8.02%(169/2 108)]、巨大儿[4.27%(15/351)比2.18%(46/2 108)]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健康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为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确定GDM发病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早期筛查,有利于防治GDM及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高危因素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生殖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53例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24~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宫内妊娠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24~36个月进行随访,患者均未避孕且在医生指导下受孕。253例中宫内妊娠182例(71.1%) ,异位妊娠37例(14.6%),余34例(13.4%)患者未妊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术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高、重度盆腔粘连、术后患侧输卵管阻塞及有异位妊娠史者是影响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1.982(1.075~3.149)、2.410(1.279~5.069)、2.485(1.071~3.594)、5.071(1.094~9.081),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术后生育结局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高、重度盆腔粘连、术后患侧输卵管堵塞及有异位妊娠史者是影响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输卵管妊娠 腹腔镜 保守手术 宫内妊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结局。方法抽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双胎资料完整的产妇618例,依据绒毛膜性分为双绒双羊(DCDA)、单绒双羊(MCDA)、单绒单羊(MCMA)和绒毛膜性不详者。分析DCDA、MCDA者围生期情况。结果618例双胎中,DCDA 449例,MCDA 137例,MCMA 1例,绒毛膜性不详31例。618例双胎孕妇中,早产473例(76.5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3例(29.61%)。MCDA孕妇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过少的发生率较高(χ2=4.392、5.946、4.433、4.534,P=0.036、0.015、0.035、0.033);DCDA孕妇胎膜早破、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高(χ2=5.013、5.741,P=0.025、0.018)。存活儿中入住NICU 588例,死亡23例,新生儿畸形13例。MCDA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高于DCDA新生儿(χ2=11.517、8.894、18.013,P=0.001、0.003、0.001)。结论与DCDA比较,MCDA孕妇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胎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更高。

  • 标签: 绒毛膜性 双胎妊娠 妊娠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妊娠合并不同类型心脏疾病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妊娠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96例患者均已分娩并完成随访,根据资料观察患者心脏疾病类型分布,统计并比较妊娠合并不同类型心脏疾病患者的妊娠结局(包括母亲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结果196例妊娠合并心脏疾病患者中,以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占比分别为42.86%(84/196)、33.16%(65/196);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剖宫产率高于其他妊娠合并心脏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其他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患者剖宫产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其他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早产率高于其他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妊娠合并心脏疾病患者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较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加强干预。

  • 标签: 妊娠 心脏疾病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早期妊娠丢失及累积妊娠结局的影响,AMH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卵母细胞质量的指标。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首次取卵周期的3701例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和低龄组(<35岁),参考博洛尼亚和波塞冬标准,按AMH水平分为3组,低AMH组(AMH≤1 μg/L)、中低AMH组(1 μg/L<AMH<2 μg/L)和正常AMH组(2 μg/L≤AMH<6 μg/L)。比较各组女性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数据,探讨各组间早期妊娠丢失、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以正常AMH组为参照组,控制混杂因素(年龄、不孕原因、刺激方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内膜厚度、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分析AMH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无论低龄或是高龄患者,不同AMH水平间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期妊娠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龄患者中,低AMH组、中低AMH组和正常AMH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61.9%(211/341)、66.0%(319/483)、69.3%(1219/1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累积活产率分别为50.1%(171/341)、57.8%(279/483)、57.1%(1005/1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二元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低龄患者中低AMH组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均低于正常AMH组(OR=0.617,95% CI=0.460~0.829,P=0.001;OR=0.660,95% CI=0.496~0.878,P=0.004);中低AMH组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低于正常AMH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中AMH水平不同的3组间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行IVF/ICSI助孕女性首次取卵周期中,AMH水平与早期妊娠丢失的发生率无关。在低龄女性中,AMH水平是影响累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AMH≤1 μg/L的女性助孕结局明显降低。在高龄女性中,AMH水平与累积妊娠结局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AMH水平可能不是卵母细胞质量的评价指标。

  • 标签: 抗苗勒管激素 受精,体外 精子注射,细胞质内 妊娠结局 胚胎丢失 卵母细胞 活胎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血清尿酸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分娩的7 995例孕妇队列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HUA)孕妇与非HUA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情况。使用平滑曲线拟合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妊娠晚期10%的孕妇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L。在HUA孕妇队列中,中位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90 (1 790,3 410)g,早产发生概率为49.81%,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发生率为20.41%,与非HUA孕妇组[3 300(2 850,3 640)g、23.09%、6.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拟合曲线显示,母体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小于胎龄儿分娩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婴儿早产的概率呈U型关系,在200~400 μmo/L时早产的发生概率最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尿酸每增加10 μmo/L,调整后β=-5.22,95%CI-6.46~-3.99)及小于胎龄儿分娩(调整后OR=1.03,95%CI 1.02~1.04)的发生风险随尿酸水平增加明显升高。高尿酸、高血压、羊水过少和子痫前期是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当HUA母体合并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时,早产、低出生体重分娩的风险增大。结论血尿酸水平可成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标志物之一,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妊娠结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 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 512和1 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OR=1.42, 95%CI为1.07~1.88, P=0.015)、46%(OR=1.46, 95%CI为1.13~1.88, P=0.004)和64%(OR=1.64, 95%CI为1.13~2.38, 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87, 95%CI为1.41~5.83, 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1.59, 95%CI为1.04~2.43, 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OR=1.58, 95%CI为1.18~2.13, P=0.002)和早产(OR=1.52, 95%CI为1.07~2.17, 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OR=5.34, 95%CI为1.45~19.70, 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4, 95%CI为1.10~1.90, 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OR=4.11, 95%CI为1.18~14.27, 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6, 95%CI为1.12~1.89, 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7, 95%CI为1.13~1.92, P=0.004)。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生育间隔 妊娠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孕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特征,为改善其妊娠结局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35周岁24例(高龄组),年龄<35周岁47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孕周、入院孕周、分娩孕周、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正态分布资料使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法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高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尿素(5.49±2.44)mmol/L vs (4.40±1.46)mmol/L, t=-2.342)、入院孕周(34.86周vs 37.14周,t=-2.095)、分娩孕周(36.07周vs 37.43周,t=-2.564)、剖宫产率(70.83% vs 42.55%, χ2=5.092)、顺产率(8.33% vs 46.81%, χ2=10.510)、引产率(16.67% vs 2.13%, χ2=5.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2 680 g vs 2 960 g, Z=-1.876)、新生儿窒息率(8.33% vs 8.51%, χ2=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率(4.17% vs 14.89%, χ2=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35岁以下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比,临床特征为发病更早、肾脏功能损害更严重,终止妊娠孕周较早,早产率、剖宫产率升高,顺产率降低。对于高龄孕妇,应在妊娠过程中给予比普通孕妇更严密的母胎监测。

  • 标签: 高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术后自然妊娠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120例,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自然妊娠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120例患者术后自然妊娠75例,辅助妊娠9例。75例自然妊娠患者中术后0~6个月妊娠59例,术后6~12个月妊娠16例。年龄、卵巢异位囊肿是影响术后自然妊娠的主要因素(P<0.05),术后自然妊娠与不孕类型、临床分期未见相关性(P>0.05)。75例自然妊娠者中良好妊娠结局66例,不良妊娠结局9例(12.00%)。结论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受年龄、卵巢异位囊肿影响,自然妊娠者中不良妊娠结局者占一定比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腹腔镜 自然妊娠
  • 作者: 王晓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0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1年 第12期
  • 机构: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211500
  • 简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流产、难产等是孕妇妊娠期的常见并发症,近来年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妊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孕前肥胖、体重增长,可导致孕妇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产等问题。现代研究显示孕前体重指数(BMI)过高可增加流产、胎儿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感染及早产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特别是BMI过高还可对新生儿成年后健康造成明显干扰【1】。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需要做好孕前体重指数的控制与管理,即通过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增加速度,以促进改善孕妇的妊娠妊娠结局。本人从事孕前与妊娠期保健工作10余年,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1例个案分析,探讨了孕前体重指数与妊娠妊娠结局的关系,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孕前体重指数;妊娠期妊娠结局;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孕妇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LVNC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首发孕周、LVNC病史、症状、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血脑钠肽(BNP)、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7例妊娠合并LVNC孕妇中,妊娠前诊断LVNC 5例,其中药物治疗3例;妊娠当月诊断1例;妊娠36周诊断1例。妊娠前或妊娠早期心功能Ⅰ级4例,Ⅱ级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其中左心功能不全1例,轻度左心功能障碍3例,左心功能正常1例。妊娠至中晚期者5例,其中心功能Ⅳ级1例,Ⅲ级1例,Ⅱ~Ⅲ级2例,Ⅱ级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功能不全3例,左心功能正常2例;4例妊娠15~24周出现心脏症状,予药物治疗;血BNP水平升高3例,妊娠期最高水平为214~1 197 ng/L,终止妊娠后89.0~106.0 ng/L;终止妊娠前伴心律失常4例。7例LVNC孕妇中,终止妊娠指征为LVNC并发心力衰竭2例,LVNC并心功能减低、早产临产1例,妊娠合并LVNC足月2例,妊娠早期LVNC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1例;妊娠晚期剖宫产术4例,妊娠中期剖宫取胎术1例,妊娠早期钳刮术2例;获新生儿4例,其中足月儿2例,早产儿2例,均未发现LVNC改变。结论妊娠前诊断LVNC且左心室射血分数低的妇女,更易早期出现心功能减低。妊娠风险评估与分层、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并发症,心血管 孤立性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心力衰竭 妊娠结局 多学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