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 标签: 区域 年龄 模拟角膜曲率 全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正常成年人眼压随年龄的变化情况,为眼压的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体检的某单位在职和退休职工,共330名(330眼,右眼)。以年龄每10年分为1组,共7组,其中20~29岁组31名,30~39岁组38名,40~49岁组32名,50~59岁组54名,60~69岁组43名,70~79岁组60名,80~90岁组71名。应用非接触眼压计进行眼压的测量,釆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眼压差异,分析年龄对眼压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330名受试者年龄20~90岁,眼压值为(13.57±3.42)mmHg。各年龄组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P<0.01)。将7组重新组合分为20~59岁(155眼)和60~90岁(175眼)两组,其眼压值分别为(14.53±3.18)mmHg和(12.72±3.41)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1)。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加,眼压减少0.04 mmHg/年(95%CI -0.06~-0.02)。结论在20~90岁正常人中,眼压在60岁之后出现下降。因此,对于眼压正常范围的认定需要根据年龄调整,以促进青光眼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 标签: 成年人 眼压 年龄因素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与胃癌发病年龄及早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112个与胃癌发生风险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PRS,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将发病年龄<50岁的病例定义为早发胃癌病例,以低遗传风险(PRS≤20%)为参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早发诊断年龄为时间变量分析中遗传风险(PRS:20%~80%)和高遗传风险(PRS>80%)与胃癌早发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 629例胃癌病例,其中,男性6 284例(72.82%),女性2 345例(27.18%),发病年龄为(60.61±10.80)岁。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05,P<0.001),PRS越高胃癌发病年龄越小,低、中、高遗传风险组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1.68±10.33)岁、(60.53±10.79)岁、(59.80±11.20)岁。PRS与胃癌早发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中遗传风险:HR=1.19,95%CI:1.03~1.39,P=0.022;高遗传风险:HR=1.44,95%CI:1.20~1.71,P<0.001)。结论高PRS不仅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同时也是胃癌早发的危险因素,PRS可作为遗传检测指标评估胃癌发病和早发风险。

  • 标签: 肿瘤,胃 早发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多基因风险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 319例1 319眼术前角膜球面像差进行测量,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面像差分布。所有患眼均采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m)值、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Km)值、角膜散光值、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和角膜厚度;采用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球面像差值;计算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眼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球差的比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8.00±11.12)岁,平均角膜球面像差值为(0.34±0.17)μm,波动范围为-0.38~0.99 μm。其中角膜球面像差<0 μm者22眼,占1.67%;角膜球面像差为0~0.4 μm者842眼,占63.84%;角膜球面像差>0.4 μm者455眼,占34.50%。角膜球面像差与患者年龄呈弱正相关(r=0.398,P<0.001);与受检眼角膜Km值、角膜后表面Km值、角膜厚度均呈极弱相关(r=0.129,P<0.001;r=0.240,P<0.001;r=-0.068,P<0.05);与角膜散光或角膜后表面散光之间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r=-0.025,P=0.365;r=-0.008,P=0.771)。年龄可能影响角膜球面像差。以残余球面像差(0.10±0.05)μm为目标采用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0、-0.20和-0.27 μm)可矫正710眼,占53.83%。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平均角膜球面像差较既往报道值(+0.27 μm)偏大。术前应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角膜球面像差选择适合的非球面IOL。

  • 标签: 生物测量/眼 角膜球面像差 白内障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探讨对儿童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的0~6岁年龄段儿童87例,根据儿童的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34例、幼儿组30例和学龄前组23例。所有儿童均接受微量元素检测,对比其微量元素水平及微量元素缺乏率。结果幼儿组、学龄前组儿童的钙、铁水平高于婴儿组,锌水平低于婴儿组(P<0.05);婴儿组钙缺乏率、铁缺乏率分别为20.59%(7/34)、35.29%(12/34),高于幼儿组的3.33%(1/30)、13.33%(4/30)及学龄前组的0.00%(0/23)、17.39%(1/23),P<0.05。结论婴幼儿多存在铁、钙缺乏,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存在锌、铁缺乏,应根据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及膳食指导,适当使用药物治疗,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 标签: 微量元素 儿童 检测
  • 简介:摘要利用生物学年龄衡量个体的衰老进程,可以弥补实足年龄难以解释同龄个体间健康水平差异的缺陷。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基于临床或表型、分子生物学指标或复合型指标的生物学年龄测量方法。本文对一些常见的生物学年龄评价指标进行概述,并比较这些评价指标的效度。

  • 标签: 生物学年龄 评价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和电子支气管镜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就诊的234例确诊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资料,并对人口学、临床特征、内镜诊疗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4例有效病例,其中<14岁组39例,14~64岁组126例,≥65岁组69例。3组中男性均多于女性;误吸史在<14岁组中占76.9%,而在14~64岁组和≥65岁组中仅占32.5%和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P<0.001);病程≤7 d的患者在<14岁组患者中占64.1%,而在14~64岁组和≥65岁组仅占19.0%和21.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8,P<0.001);临床症状方面,14~64岁组和≥65岁组患者以咳嗽、咳痰为主,而71.8%的<14岁组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无症状方面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7,P<0.001)。食物是最常见的异物类型,包括花椒/辣椒类、骨头和有机物,在<14岁组和≥65岁组中,塑料类和牙齿类也是重要来源。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率为97.4%,且66.2%的异物取出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右下叶支气管是≥14岁组异物最常发生的部位,而<14岁组异物最常见部位为右中间段支气管,肉芽增生是常见镜下表现。大多数异物使用单一辅助工具即可取出,使用2种或2种以上辅助工具的仅占21.5%。结论异物的发生与性别及年龄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因无明确的误吸史或无明显症状而易误诊。异物最常见于右肺下叶,肉芽组织增生是最常见的镜下表现且随病程增加发生率也增加;大多数异物可使用鼠齿钳、活检钳或鳄口钳等单一工具取出,对取出难度较大的异物需要联合支气管镜下其他治疗手段。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治气管、支气管异物最直接而有效的办法。

  • 标签: 异物 气管,支气管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各年龄段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高龄孕妇(≥35岁)11 852例,行羊膜腔穿刺羊水原位培养染色体G显带核型结果,分析高龄孕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类型的分布情况,按年龄分组(35岁组、36岁组、37岁组、38岁组、39岁组、40组、40+组),用χ2检验各年龄组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在11 852例高龄孕妇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多态性390例(3.29%),异常核型946例(7.98%)。染色体数目异常821例(6.93%),占异常构成比86.79%,其中21三体比例最高498例(4.20%),占异常构成比52.64%。结构异常125例(1.05%),占异常构成比13.21%。易位38例(0.32%),倒位23例(0.19%),比例较高。从35到40+岁7个年龄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依次为5.29%、7.57%、6.51%、7.24%、7.77%、8.46%和11.70%,从38岁起,孕妇年龄递增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逐年上升。各年龄组间总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8,P=0.000)。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随孕妇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构异常的分布与母亲年龄因素相关性,38岁起胎儿染色体总体异常率显著上升。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避免染色体异常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高龄孕妇 年龄 产前诊断 核型分析 胎儿染色体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胎妊娠中不同年龄分层孕妇的早产发生率,并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孕28周的单活胎孕妇的临产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适龄组(分娩时年龄<35岁)、高龄组(分娩时年龄35~39岁)和超高龄组(分娩时年龄≥40岁),比较3组的早产发生率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分娩孕妇48 288例,有3 351例发生早产,总体早产发生率为6.94%(3 351/48 288);其中适龄组分娩孕妇42 020例,早产2 699例(6.42%,2 699/42 020);高龄组5 061例,早产491例(9.70%,491/5 061);超高龄组1 207例,早产161例(13.34%,161/1 207)。自发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72%、4.51%和5.88%)和治疗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70%、5.20%和7.46%)均随孕妇年龄增大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的早产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超高龄组治疗性早产孕妇中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组,而适龄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高龄组和超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和治疗性早产,母亲年龄都是早产的重要风险因素,且年龄越大,早产风险越高;在治疗性早产方面,与适龄孕妇相比,前置胎盘是高龄孕妇的高风险因素,对高龄妊娠治疗性早产发生率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早产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 回顾性研究 高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婴儿意外猝死(SUID)的发生年龄与妊娠、出生情况和人口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来自于疾控中心出生队列/婴儿死亡数据库(2011~2013年,11 737 930名活产儿)。SUID定义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不明原因死亡或床上意外窒息勒死等。共有9 668例SUID(发生年龄:7~365 d,胎龄>28周,0.82/1 000名活产儿)。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的死亡比例来明确哪些因素显著影响SUID的发生年龄。结果43个可能影响婴儿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a)母亲吸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b)低出生体重、早产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史相关因素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大有关,但当进行胎龄矫正后,这些因素也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结论影响死亡发生年龄的因素是导致SUID的明确危险因素。当进行胎龄矫正后,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死亡发生年龄较小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患者临床及肌肉指标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404例门诊长期随诊、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年轻老年组、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并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共识2019年诊断标准,将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又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记录一般临床数据资料,并测定上臂围、小腿围、外周骨骼肌指数、握力、日常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及3 m起立步行实验(3mTUG)等数据,同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仪进行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为(85.24±8.23)岁,其中年轻老年组90例(22.28%),老老年组165例(40.84%),长寿老年组149例(36.88%)。共筛选出肌少症患者123例(30.45%),各组间患病率分别为年轻老年组25例(27.78%)、老老年组47例(28.48%)、长寿老年组51例(34.23%)。相较于非肌少症,各年龄组的肌少症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显著下降,年轻老年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下降,老老年组和长寿老年组肌少症患者的腰围和体质指数下降,老老年组肌少症患者体脂百分比升高。在肌少症人群中,相较于年轻老年组,长寿老年组肌少症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多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年轻老年组,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的谷丙转氨酶及前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清肌酐升高,外周骨骼肌指数无显著变化,但握力[(27.7±5.9)kg比(23.2±6.9)kg比(21.4±5.8)kg,F=5.81,P=0.004]、步速[(0.8±0.2)m/s比(0.7±0.2)m/s比(0.5±0.2)m/s,F=11.88,P=0.000]、小腿围[(33.4±3.3)cm比(15.9±8.4)cm比(31.5±3.1)cm比(30.9±3.3)cm,F=3.58,P=0.031]均显著下降,3 m起立步行实验[(10.0±2.1)s比(15.9±8.4)s比(20.8±12.8)s,F=6.98,P=0.001]时间增加。偏相关分析提示年龄与握力(r=-0.374,P=0.001)、日常步速(r=-0.441,P=0.000)、小腿围(r=-0.223,P=0.017)呈负相关,而与3mTUG时间与年龄间呈正相关(r=0.319,P=0.009)。结论相较于年轻老年肌少症患者,高龄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需更加关注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及局部肌肉质量的变化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肌肉功能 肌肉力量 节段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GGT)检测值在不同年龄段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患儿中的诊断价值及标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9年7月因胆汁淤积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0例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其中,男180例,女170例;根据术中胆道造影结果将患儿分为BA组244例和非BA组106例。BA组中:男106例,女138例;汉族239例,其他民族5例;足月产238例,早产6例;体重为(4.6±0.8) kg;术前最后一次GGT检测值为(622.6±505.8)U/L。非BA组中:男74例,女32例;汉族105例,其他民族1例;足月产63例,早产43例;体重为(3.7±1.1) kg;术前最后一次GGT检测值为(181.5±136.5 )U/L。根据术前最后一次GGT检测值及当日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30 d、31~60 d、61~90 d、>90 d这4个年龄段,BA组中,≤30 d的患儿有6例,31~60 d有130例,61~90 d有86例,>90 d有22例;非BA组中,≤30 d的患儿有3例;31~60 d有58例;61~90 d有34例;>90 d有11例。比较两组中同年龄段患儿的GGT,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各年龄段及不分年龄时运用GGT检测值诊断BA的截断值,并比较其灵敏度(sensitivity,Se )、特异度(specificity,Sp)和准确率。结果在患儿的一般情况方面,BA组与非BA组相比,在31~60 d、61~90 d年龄段,患儿的性别、是否足月产和体重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90 d患儿中,是否足月产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及不分年龄时,BA组GGT值均高于非B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30 d、31~60 d、61~90 d和>90 d年龄段下GGT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方面,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1.000、0.874、0.839和0.872;各年龄段中运用GGT值诊断B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05 U/L、236 U/L、319 U/L和331 U/L;不分年龄时的AUC为0.851,最佳截断值为305 U/L。患儿在不同年龄段下运用GGT值诊断BA的区分度方面,年龄≤30 d时运用GGT诊断BA的Se、Sp和准确率均为100%;31~60 d时的Se、Sp和准确率分别为71.5%、87.9%和76.6% ;61~90 d时的Se、Sp和准确率分别为70.0%、85.3%和74.2%;>90 d时的Se、Sp和准确率分别为77.3%、100%和81.8%;不分年龄时Se、Sp和准确率分别为68.3%、87.7%和74.2%。结论GGT值对BA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不同年龄段BA患儿中差异较大,在31 ~ 60 d运用GGT值诊断BA的价值相对较高。

  • 标签: 胆道闭锁 γ-谷氨酰转肽酶 胆道造影 年龄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状况与安徽省胃癌患者发病年龄间的风险关联,同时估算因吸烟导致的胃癌直接医疗费用负担。方法收集2017年安徽省10个肿瘤登记地区的新发胃癌患者及其入院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状况与胃癌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使用中位数和吸烟归因危险度法描述安徽省归因于吸烟的胃癌直接医疗费用。结果本次研究共分析736例胃癌患者资料。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农村户口(t=2.091,P=0.037)、吸烟(t=-2.357,P=0.001 9)和饮酒(t=-2.036,P=0.042)与胃癌患者发病年龄提前有关。在校正性别、饮酒、BMI和户籍类型后,戒烟者提前发生胃癌的风险低于吸烟者(OR=0.36,95%CI:0.17~0.75)。2017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736例新发胃癌患者归因于吸烟的总直接医疗费用负担为693.96万元,具有吸烟行为的胃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于戒烟和不吸烟的胃癌患者。结论吸烟是安徽省胃癌发病年龄提前的危险因素之一,安徽省政府部门应加强控烟措施,降低胃癌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胃癌 吸烟 危险因素 直接医疗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13、14~、16~和≥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初潮年龄 肥胖 中老年女性
  • 简介:摘要早在1912年,Weinberg首次提出了父亲年龄的增长与子代的遗传缺陷有关。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父亲年龄与子代预后有关联。近年,伴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父亲的生育年龄也有所增加。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报道,除了父亲年龄对生育能力有影响外,父亲生育年龄对子代的影响可以分为近期影响和远期影响。对子代的近期影响包括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染色体异常、畸形、死胎等。对子代的远期影响包括儿童期恶性肿瘤、代谢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父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儿科收治的195例MPP患儿,男81例,女114例,年龄(5.8±2.8)岁,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3岁。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6岁)。采集患儿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蛋白A(SAA)、降钙素原、血小板、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对三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的发热程度、干咳、喘息、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CRP、血小板、LDH、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MPP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个体化差异。

  • 标签: 肺炎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肌酸激酶同工酶 C反应蛋白
  • 作者: 李贺 左婷婷 曾红梅 郑荣寿 杨雷 李慧超 刘硕 袁延楠 王宁 陈万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 100021,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沈阳 110004,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 10002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以及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2010年北京市4所医院北京户籍的乳腺癌患者首诊病例资料。共纳入浸润性、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3 470例,随访截至2018年12月31日,获取全部患者的生存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死亡的风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3 4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45~5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1 289例),占37.15%;<3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少(126例),仅占3.63%。随访期间,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28例(15.22%),乳腺癌5年净生存率为90.72%(95% CI为89.74%~91.70%);<35岁和≥65岁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较低,分别为88.68%(95% CI为83.09%~94.27%)和87.05%(95% CI为84.27%~89.82%)。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乳腺癌发病年龄为45~54岁为参照,<35岁和≥65岁年龄组发生死亡的HR分别为1.72(95% CI为1.06~2.81)和1.89(95% CI为1.43~2.49),且在Luminal A和Luminal B分子分型中,≥65岁患者具有更高的乳腺癌死亡风险(Luminal A型:HR=1.70, 95% CI为1.17~2.46;Luminal B型:HR=3.84, 95% CI为1.74~8.4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联呈现非线性的J形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结论年龄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年轻和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均较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女性 年龄 分子分型 净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社区非高血压人群。每2年随访1次,以新发高血压时间作为随访终点,未发现高血压者随访截止时间为死亡时间或随访结束时间(2017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hsCRP水平将被试者分为低风险组(hsCRP<1.0 mg/L)、中风险组(hsCRP ≥1.0且≤3.0 mg/L)和高风险组(hsCRP>3.0 mg/L),并按年龄进一步分层(每10岁1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1 179人,其中男性38 606人(75.43%),年龄(48.1±12.2)岁,基线hsCRP为0.64(0.25,1.60)mg/L。低、中、高风险组各31 791、12 419、6 969人,基线hsCRP分别为0.30(0.16,0.59)、1.57(1.20,2.10)、5.17(3.80,7.10)mg/L。随访(8.1±2.2)年,期间共9 523(18.60%)人新发高血压,低、中、高风险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7.41%、20.48%、20.73%,低、中、高风险组<45、45~54、55~64、≥65岁人群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53%、15.82%、16.76%,19.27%、22.84%、21.62%,21.55%、24.19%、24.88%,20.20%、22.35%、19.11%,除≥65岁人群外,其余各年龄段低、中、高风险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高风险组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低风险组人群的1.11倍(HR=1.11,95%CI 1.05~1.18);在<45岁、45~54岁、55~64岁和≥65岁人群中高风险组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低风险组的1.22倍(HR=1.22,95%CI 1.08~1.38)、1.14倍(HR=1.14,95%CI 1.04~1.26)、1.16倍(HR=1.16,95%CI 1.04~1.30)和1.02倍(HR=1.02,95%CI 0.86~1.20)。结论hsCRP高水平是新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hsCRP升高所致高血压发病风险呈现出年龄依赖性。

  • 标签: 高血压 C反应蛋白 年龄组
  • 作者: 李贺 左婷婷 曾红梅 郑荣寿 杨雷 李慧超 刘硕 袁延楠 王宁 陈万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 100021,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沈阳 110004,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 10002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以及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2010年北京市4所医院北京户籍的乳腺癌患者首诊病例资料。共纳入浸润性、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3 470例,随访截至2018年12月31日,获取全部患者的生存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发生乳腺癌死亡的风险,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3 4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岁,其中45~5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1 289例),占37.15%;<3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少(126例),仅占3.63%。随访期间,死于乳腺癌的患者528例(15.22%),乳腺癌5年净生存率为90.72%(95% CI为89.74%~91.70%);<35岁和≥65岁乳腺癌患者的5年净生存率较低,分别为88.68%(95% CI为83.09%~94.27%)和87.05%(95% CI为84.27%~89.82%)。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乳腺癌发病年龄为45~54岁为参照,<35岁和≥65岁年龄组发生死亡的HR分别为1.72(95% CI为1.06~2.81)和1.89(95% CI为1.43~2.49),且在Luminal A和Luminal B分子分型中,≥65岁患者具有更高的乳腺癌死亡风险(Luminal A型:HR=1.70, 95% CI为1.17~2.46;Luminal B型:HR=3.84, 95% CI为1.74~8.4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年龄与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关联呈现非线性的J形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0 1)。结论年龄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年轻和老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均较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女性 年龄 分子分型 净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