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非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发现的一些大型的高高渗整装油田,其特点是油田分布广,油层厚,储量丰富,孔隙度和渗透率高但胶结疏松,在钻完井过程中极易受到类型复杂的伤害,投产后产能较低,为了提高采油速度,加快收回投资,迫切需要解堵酸化。因此,本文对非酸化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非均质,酸化,高孔高渗
  • 简介:摘要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一类新型的内源性炎症调控介质,包括脂氧素、消退素、保护素和巨噬细胞源性消退素家族。目前研究发现,SPMs为机体自身合成物质,可以促进炎症消退、清除病原体、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并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伤愈合和神经保护等功能,对角膜炎症、干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SPMs家族各类分子在多种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 标签: 促炎症消退介质 角膜 干眼 葡萄膜炎 视网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TREK-1是背景钾通道(tow-pore domain K+ channel, K2P)成员之一,参与调控细胞静息膜电位等,有着多种功能特性。近年来研究表明,TREK-1在麻醉、疼痛、神经保护和抑郁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综合国内外TREK-1相关文献,简要概述TREK-1结构、功能、分布和调控,重点介绍TREK-1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进一步阐述TREK-1在麻醉、疼痛、神经保护和抑郁领域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认识TREK-1在其中的病理意义,并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

  • 标签: TREK-1 双孔背景钾通道 麻醉 疼痛 神经保护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枢椎板开辅助螺钉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椎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椎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椎板中心水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在椎板棘突交界线的中点(1)和椎板侧块交界线的中点(2)挖除骨皮质作为观察。当枢椎椎板螺钉进钉点位于腹侧偏移点A、中心点M或背侧偏移点P时分别在最大安全内倾(腹倾)、平行、最大安全外倾(背倾)位置时分别测量过观察1和2的中心点垂直于椎板中轴方向的线与模拟钉道中轴线的交点至各自观察中心点的距离,即D1和D2。分别比较左、右侧椎板从点A、M、P平行、内倾和外倾置入螺钉时D1和D2的差异。结果22具枢椎标本获得平行、内倾、外倾钉道参数各44组。分别在A、M、P三点平行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A点:(3.72±0.95)mm,(3.37±1.24))mm;M点:(2.29±0.72)mm,(1.94±0.58)mm;P点:(1.17±0.44)mm,(0.86±0.69)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1.776,1.777;P>0.05),而右侧D1与D2[A点:(4.44±1.20)mm,(3.36±1.37)mm;M点:(3.01±0.76)mm,(1.97±0.90)mm;P点:(2.06±0.73)mm,(1.00±0.8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4.141,4.378;P<0.05)。在M点内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3.11±0.92)mm,(3.79±1.3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58),右侧D1和D2[(3.79±1.20)mm,(3.69±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812);在P点内倾置入螺钉时,左侧D1和D2[(2.67±0.77)mm,(4.25±1.3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4,P=0.000),右侧D1和D2[(2.57±1.14)mm,(3.94±1.5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1)。分别在A、M点外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和D2[A点:(3.44±1.05)mm,(1.22±0.71)mm;M点:(2.26±0.73)mm,(0.90±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6.095;P<0.05);右侧D1和D2[A点:(4.56±1.51)mm,(1.48±0.97)mm;M点:(2.96±1.12)mm,(1.06±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49,6.611;P<0.05)。结论枢椎板开辅助螺钉置钉方法能够在术中判断螺钉的安全位置,无须额外透视。

  • 标签: 颈椎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术后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直径200~400 μm者1例,410~600 μm者4例,600 μm以上者5例。术前、术后4 d、10 d及3周黄斑孔最小径依次为(587.90±147.46)μm、(165.60±36.24)μm、(339.40±129.92)μm及(906.90±78.83)μm;基底径依次为(748.30±167.22)μm、(174.00±36.08)μm、(387.50±116.14)μm及(1 094.80±84.84)μm;高度依次为(641.00±28.99)μm、(233.80±82.61)μm、(325.30±27.92)μm及(674.70±32.04)μm。术后4 d、10 d及3周各参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表现为接近愈合的黄斑的最小径和基底径重新拉长,边缘高度增高,视网膜内核层和(或)外核层的低反射空腔重新出现。结论特发性黄斑术后未闭合有逐渐增大增高的趋势,OCT有特征性表现。

  • 标签: 特征,孔,未闭合,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新工艺的引进,设备的改变,降低矿石粉矿率、大块率都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历程。本文概述了六苴矿床深网参数的应用与改进,从而提高深爆破质量。

  • 标签: 孔底距 抵抗线 孔网密集系数 爆破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76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分为未重建组(35例)和重建组(41例)。未重建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0.63±9.80)岁;重建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1.02±10.05)岁。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液引流量、并发症、病理报告等。结果与未重建组比较,重建组手术时间缩短[(136.22±22.22)min比(155.86±21.34)min]、术中出血量减少[(97.39±22.34)ml比(116.54±23.69)ml]、术后胸液引流量减少[(789.15±135.45)ml比(875.00±150.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能实现精准肺段切除,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液引流量,适用于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

  • 标签: 双孔胸腔镜 三维重建 肺段切除术 电视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
  • 作者: 单艳华 陈琦 景泉 张大庆 周永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科研处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北京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北京 10073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毛燮教授1935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牙医教育的报告,从1948至1950年先后发表3篇包含“发展牙科为口腔医学”教育思想的文章,并在1950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时提出将牙医学系更名为口腔医学系,呈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成功备案。次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口腔科学会,之后全国医疗系统牙科陆续改为口腔科、牙医学系改为口腔医学系。牙医学更名为口腔医学,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了医学内容,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有待研究。本文基于毛燮教授工作和留学经历,通过对档案、个人书信以及文献史料信息的挖掘,勾勒出毛燮口腔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经历了在牙医学教育中融入生物学到融入医学,最终发展为口腔医学的过程,这一历史脉络的呈现有助于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历史研究,便于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

  • 标签: 教育,牙科 牙医学 口腔医学 医学史
  • 简介:摘要文章对现场介质损耗试验负值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对这些原因导致现场介质损耗试验结果出现负值的原理进行介绍,提出了针对这些原因所采取的避免现场介质损耗试验结果出现负值问题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现场介质损耗试验 负值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将从分布式的并联流概况出发,对分布式的并联流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化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实现并联流。

  • 标签: 并联均流 分布式 开关电源
  • 简介:摘要焦素E蛋白与肿瘤关系密切。焦素E通过基因甲基化、基因突变或其他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焦素E介导的焦亡参与多种肿瘤的药物治疗过程,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焦素E将为肿瘤的认识、诊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 标签: 细胞焦亡 肿瘤 焦孔素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胍对高尿酸诱导HepG2脂沉积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HepG2细胞按照不同处理因素分为5组:对照组(不干预)、高尿酸组(12 mg/dl尿酸)、高尿酸+二甲胍组(12 mg/dl尿酸+10 μmol/L二甲胍)、高尿酸+二甲胍+单磷酸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组(10 μmol/L 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预处理30 min 后,再加12 mg/dl尿酸+10 μmol/L二甲胍)和高尿酸+二甲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抑制剂组(100 μmol/L NOX4特异性抑制剂Apocynin预处理30 min后,再加12 mg/dl尿酸+10 μmol/L二甲胍),每组设置3个平行组。培养48 h后,油红“O”检测细胞脂滴分布,试剂盒检测细胞甘油三酯(TG)含量、线粒体内活性氧簇(ROS)和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脂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及线粒体NOX4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MPK、p-AMPK及线粒体NOX4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内NOX4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与高尿酸组相比,高尿酸+二甲胍组HepG2细胞内脂滴数量减少,TG含量明显减少(t=8.181,P<0.05),线粒体ROS、MDA水平及XO活性降低,GSH-Px活性增加(t=5.472~8.242,P<0.05),脂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降低(t=7.835~11.013,P<0.05),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t=7.000,P<0.05),线粒体NO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t=6.190、14.19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尿酸+二甲胍组相比,高尿酸+二甲胍+AMPK抑制剂组的上述作用减弱,高尿酸+二甲胍+NOX4抑制剂组的上述作用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胍可以减少高尿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沉积,其机制与激活AMPK/NOX4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尿酸 肝细胞 线粒体氧化应激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原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治疗黄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1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黄斑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视网膜下液自原黄斑排出,联合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黄斑闭合率为86.67%(26/30),视网膜复位率为90.00%(27/30)。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至1.35±0.40、1.15±0.35及0.95±0.18(F=29.214,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原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为黄斑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填塞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痤疮皮损和健康婴儿面部正常皮肤表面脂(SSL)的差异。方法2018年6-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36例新生儿痤疮(痤疮组)面部皮损及3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面部皮肤脂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得到脂图谱,用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得到脂质成分的具体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痤疮组患儿面部皮肤甘油脂类和孕烯醇酮脂类显著增加(P < 0.001),但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糖脂类、多聚乙烯类显著下降(P < 0.01或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痤疮组脂总量、甘油二酯、蜡酯、角鲨烯平均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P < 0.001或0.05),但亚油酸平均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新生儿痤疮面部皮损脂总量较健康婴儿明显增加,脂质成分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寻常痤疮 婴儿,新生 皮脂 新生儿痤疮 脂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内在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74例CRSwNP患者,其中男41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岁;另纳入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本特征以及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T评分等临床特征。根据鼻息肉组织标本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将CRSwNP患者分为高嗜酸高中性(EoshighNeuhigh)、高嗜酸低中性(EoshighNeulow)、低嗜酸高中性(EoslowNeuhigh)及低嗜酸低中性(EoslowNeulow)4种内在型。采用Bio-Plex悬浮芯片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27个常见的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oshighNeuhigh、EoshighNeulow、EoslowNeuhigh及EoslowNeulow CRSwNP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及CT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oshighNeuhigh以及EoshighNeulow CRSwNP患者的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显著高于EoslowNeuhigh和EoslowNeulow CRSwNP组(P值<0.05);但EoshighNeuhigh和EoshighNeulow CRSwNP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术前血清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干扰素γ(IFN-γ)]、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3型细胞因子(IL-17A)、炎性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重塑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等27个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尽管Eoshigh和Eoslow 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脊柱内镜下经椎间椎间融合术(TLIF)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拟行TLIF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超声侧ESPB。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6、12、24、48 h在休息时和翻身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自行镇痛次数、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满意度和术后48 h内出现嗜睡、恶心、尿潴留、切口感染、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6、12、24 h休息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6、12、24、48 h翻身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行镇痛和补救次数为(1.55±1.08)、(0.72±0.81)次,少于对照组的(3.57±1.16)、(1.62±1.03)次,P<0.01;观察组镇痛满意度(90.70%,39/43)高于对照组(62.79%,27/43),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中行超声引导侧ESPB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缓解术后疼痛。

  • 标签: 镇痛 超声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