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 男,6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基因检测发现同时存在2个基因缺陷。TNFAIP3基因存在c.1243_1247del杂合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MMACHC基因存在c.349G>C和c.482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A20剂量不足及甲基丙二酸尿症2种罕见遗传病,给予羟钴胺、左卡尼汀、沙利度胺等治疗。随访3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腹泻好转,仍有反复发热。

  • 标签:
  • 作者: 周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崇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230
  • 简介:农药,通常指的是有机磷农药,通常被用来防治虫害,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是一种油状液体,微溶于水,比如敌敌畏、百草枯、除草剂等等,在农村比较多见。不慎误之后,会损伤神经,引起中毒症状,然后作用于全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巨大。不小心误农药之后,如果不及时急救,或急救不当,有可能会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死亡。所以,了解农药中毒症状,掌握农药中毒之后的正确急救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农药中毒;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俯卧盆腔固定装置对妇科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放疗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0例,每位患者均采取两种方法勾画外轮廓,第1种仅包含患者轮廓,第2种包含患者轮廓和固定装置。每例患者在放疗计划系统(TPS)中分别用两组轮廓计算相同的7野调强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计划相减来比较不带固定装置计划Planwithout和带固定装置计划Planwith间剂量学差异。在仿真人模体中使用EBT3胶片验证实际点剂量,并分别比较其与上述两个计划剂量的差异。结果Planwith的靶区100%、98%处方剂量的覆盖体积V50 Gy、V49 Gy和均值Dmean分别下降了19.75%、7.99%和2.54%(t = 8.96、10.49、22.09,P<0.01);皮肤的V40Gy、V30Gy、V20Gy、V15Gy和Dmean分别上升了51.79%、51.05%、45.72%、33.63%和10.80%(t = -2.54、-5.63、-15.57、-24.06、-13.88,P<0.01);其他危及器官无显著性变化。仿真人模体中EBT3胶片点剂量测量结果提示,腹盆部皮肤剂量约增高了37.24%(t = 10.86,P<0.01)。结论俯卧盆腔固定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小肠的低剂量,但其引起的射线衰减会使得放疗计划靶区的覆盖下降、腹盆部皮肤剂量陡增,尤其是需要照射腹股沟和会阴区的患者。

  • 标签: 妇科肿瘤 放射治疗 俯卧位固定装置 剂量分布 仿真人模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的激发心脏T2加权黑血序列(T2W-DB)在临床心脏MR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8至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38例因临床需要行心脏MR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左心室连续短轴面常规T2W-DB序列和激发ACS T2W-DB序列扫描,记录采集时间,分别对这两组序列的图像质量采用客观定量和主观评分两种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图像质量客观定量评价分别计算两组序列图像的中间段室间隔心肌信噪比(SNR)、室间隔与血池的对比噪声比(CNR)和锐利度。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分别对两组序列图像的总体图像质量、血池抑制效果及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的可视性进行Likert量表评分。分别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和Kendall W系数评价测量者间图像质量的客观定量指标和观察者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并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常规T2W-DB和激发ACS T2W-DB的图像质量客观定量指标、主观评分以及采集时间。结果激发ACS T2W-DB和常规T2W-DB在测量者间图像质量客观定量指标和观察者间主观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值均<0.05)。相较于常规T2W-DB[(85.8±14.7)s],激发ACS T2W-DB[(16.9±3.0)s]缩短了采集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2,P˂0.001)。相较于常规T2W-DB的SNR(66.4±29.0)和CNR(61.8±28.6),激发ACS T2W-DB具有更高的SNR(110.8±36.8)和CNR(88.2±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3、-5.89,P˂0.001)。相较于常规T2W-DB[(4.6±0.6)分],激发ACS T2W-DB[(4.7±0.5)分]具有更好的血池抑制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4,P=0.008)。在总体图像质量及右心室游离壁、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的可视性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T2W-DB序列相比,左心室激发ACS-T2W-DB序列可以显著缩短采集时间并得到更好的图像质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压缩感知 T2加权黑血
  • 作者: 徐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 简介:目的:评价对胎顺产产妇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评价对象选择于2022.1~2023.1就诊于我院产科的胎顺产产妇72例,随机方法分组评价,36例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的产妇纳入试验组,36例予以常规护理的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和评价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77.78%)对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7.22%)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胎顺产产妇予以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突出,可促进护理满意度提升,建议推广。

  • 标签: 单胎顺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满意度
  • 作者: 石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4-16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1期
  • 机构:遂宁市中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
  • 简介:我们从小到大,不管是健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都一定被抽过血,面对着一张张血常规化验,朋友们是不是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医生为什么总让我们抽血呢?血常规化验怎么看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 标签: 血常规;化验单
  • 简介:摘要目前,儿童医院的儿童病号与普通服装基本一致,现有的儿童病号不能满足术后有管路患儿的需求,当患儿需要下床活动时,减压器、尿袋、腹腔袋等引流装置无法随身携带,患儿行走受限,课题组设计了一款便于术后有引流装置患儿下地行走的背袋式儿童功能性病号,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920219292.6)。本研究设计的病号方便患儿早期下床活动,减轻看护人员的负担,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获得医生、护士、患者的好评,增进护患关系,体现了人性化贴心服务患儿的理念。

  • 标签: 儿童 病号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5例发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复发75例,其中早期复发4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400 ng/ml(OR=3.510,95% CI:1.528~8.064;P=0.003)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阳性(OR=2.769,95% CI:1.143~6.706;P=0.024)是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者无复发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23.038,P<0.001;MVI阳性,χ2=10.554,P=0.001)和总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14.336,P<0.001;MVI阳性,χ2=10.481,P=0.001)均下降。结论甲胎蛋白≥400 ng/ml和MVI阳性是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危险因素 根治性切除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患者中,采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或采用其中一种药物进行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非随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移植后发生CMV血症的患者。通过电话或查阅住院及门诊病历的方式进行随访。观测指标包括: CMV感染(包括CMV病)的发生率、CMV感染再发率、总体生存(OS)和无疾病生存(DFS)等。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共纳入血浆CMV DNA阳性的患者242例,其中221例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65例接受联合治疗,156例接受药治疗。两组CMV血症转阴中位时间分别为21(3~60)及14(3~32) d(P=0.011)。两组在CMV病发生率、预计1年总体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V DNA阳性持续超过14 d(即难治性CMV感染)的患者共116例,53例(45.7%)在CMV阳性2周内接受了联合抗病毒治疗,63例(54.3%)则接受了药抗病毒治疗。联合组和药组中CMV DNA转阴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1(15~60)及20(15~45) d(P=0.472)。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进展为CMV病(P=0.860)。在随访中,联合用药组有12例患者(22.6%)再次出现CMV血症;药治疗组中,8例患者(12.7%)再次出现CMV血症(P=0.158)。联合用药组及药治疗组预计1年OS率分别为92.0%及87.1%(P=0.543);预计1年DFS分别为90.3%及85.7%(P=0.665)。因素分析提示,OS、DFS与是否联合用药无相关性(OS:HR=0.644,P=0.547;DFS:HR=0.757,P=0.666)。结论在难治性CMV感染中,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比药治疗,在CMV血症持续时间、CMV病发生率及CMV再发率、总体生存及无病生存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资料。男61例,女21例;年龄范围值为8~15岁;左侧39例,右侧43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4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2例(采用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和B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时间、总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随访时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两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术后随访18.0(16.0, 21.3)个月,B组患者术后随访16.0(13.0, 20.0)个月。A组总治疗费用[2.7(2.5,3.3)万元]显著多于B组[2.3(1.9,2.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2.4±34.3)、(101.0±4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随访时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9.5(88.0,91.0)°、89.7°±1.8°,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90.0(88.3,90.8)°、89.5°±1.8°;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1.9°±1.8°、81.8±1.5°,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2.0(81.0,83.0)°、82.1°±2.2°,以上项目患侧与健侧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浅表感染发生率[11.9%(5/42) vs. 0% (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骺早闭发生率[11.9% (5/42) vs. 5.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随访时A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6±4.9)分]与B组[(92.1±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金属螺钉相比,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在固定效果、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疗效相当,骨骺早闭风险无明显增加,无需二手术取出,同时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总治疗费用。

  • 标签: 青少年 胫骨骨折 骨骺 骨折固定术 可吸收性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清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HSC)与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接受HSC移植的T1DM患者9例及MSC移植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同时期仅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且临床特征相匹配的T1DM患者1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2个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将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血清FCP和(或)2hCP较移植前增加10%以上定义为临床缓解。观察两种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断其安全性。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MSC移植组和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占比分别为7/9、2/8和1/10,HSC移植组临床缓解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05);3组的HbA1c分别为(6.5±1.3)%、(7.7±1.5)%和(9.2±3.5)%;HSC移植组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下降幅度、FCP的增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其2hCP的增高幅度大于MSC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HSC移植组有2例患者脱离胰岛素,MSC移植组和对照组均无患者脱离胰岛素。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的HbA1c(t=-3.85,P=0.008)和胰岛素注射剂量(t=-2.47,P=0.039)均下降,而2hCP(Z=-2.07,P=0.039)升高;MSC移植组HbA1c(t=-3.11,P=0.017)和2hCP(Z=-2.38,P=0.016)均下降。安全性方面,HSC移植组患者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而MSC移植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两种干细胞技术均有助于改善T1DM患者血糖及保护胰岛功能,HSC移植在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方面有优于MSC移植的趋势,而MSC移植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糖尿病,1型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 作者: 刘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湖南安化圣力骨科医院,湖南益阳413500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治疗效果。方法:取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2组。对照组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观察组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临床指标等均优(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的干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有限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外固定架术;加味桃红四物汤;骨代谢;膝关节
  • 作者: 陈娜 李晶宇 崔琳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生殖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增加,其所带来的孕期和产后母婴并发症也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提示辅助生殖后代卵双胎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这不仅增加了新生儿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甚至对子代远期健康都存在深远影响。本文对有关辅助生殖子代卵双胎发生率和诱导排卵、卵子及胚胎操作、体外培养等因素对卵双胎发生率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深入探讨相关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减少卵双胎的发生提供潜在干预靶点。

  • 标签: 双胎,单卵 生殖技术,辅助 受精,体外 囊胚移植 内细胞团
  • 作者: 钱建军 田野 戴建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苏州大学放射肿瘤治疗学研究所/苏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学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004,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科学研究结果的“再现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活体组织生物效应的一门医学科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再现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理剂量的不准确或缺乏剂量学报告的完整描述。剂量测定指南、规范与建议的使用,如物理剂量报告规范化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本文对目前为改善放射生物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合作、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规范性的各项指南和建议进行评议,为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可再现性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剂量学,物理剂量 规范化 可再现性
  • 作者: 许东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 441400
  • 简介: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诊断在早期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早期肺癌病例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常规剂量CT扫描诊断、低剂量CT扫描诊断(研究组),对两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辐射剂量及噪声值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低剂量CT扫描检查方式应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可获得与常规剂量CT扫描检查相当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噪声更低,能取得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早期肺癌病人;低剂量CT扫描;诊断价值
  • 作者: 黄文贞,杨燕琼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系统医学》2023年第16期
  • 机构: 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12
  • 简介:目的:研究和分析不同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对两组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2022年1月-2022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两组行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80mg qd,观察组160mg qd。对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糖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肾功能、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功能、血糖指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160mg qd替米沙坦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剂量;替米沙坦;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行外固定支架患者(n=300)的资料,以术后病例记录中是否发生针孔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采用赋值法构建风险预测等级分级。结果300例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发生针孔感染者103例(34.33%),未发生感染者197例(6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OR=4.726(糖尿病、肺部感染之一)、17.053(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之二)]、术后白蛋白水平[OR=0.082(<25 g/L)]、术后血红蛋白水平[OR=3.715(>90~120 g/L)、9.720(>60~90 g/L)、7.338(30~60 g/L)]、术中出血量[OR=2.196(200~400 ml)、OR=3.256(>400 ml)]及消毒液类别[OR=3.897(氯己定)、3.625(碘伏+氯己定)]是骨外固定支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出模型≥7分为高风险组,5~6分为较高风险组,4分为中风险组,3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为较低风险组。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骨科外固定架患者发生针孔感染的风险,为医护人员及时识别外固定感染风险提供参考,尽早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外固定器 针孔感染 等级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195例;年龄为(60.0±27.2)个月;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224例,Ⅲ型278例。随访中有52例发生松动(设为内固定松动组),余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的460例设为内固定未松动组。测量并比较患者在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的肘关节X线片上克氏针间夹角(夹角1、夹角2)、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比值1、比值2、比值3)、干骺端骨干角α、肱骨远端前倾角β。收集其他可能影响内固定松动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术后围手术期X线片示,克氏针间夹角1、夹角2(26.58°±14.22° vs. 26.75°±10.70°,41.85°±8.67° vs. 41.31°±7.79°)、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1、比值2、比值3(0.904±0.182 vs. 0.887±0.206,0.897±0.119 vs. 0.895±0.142,0.890±0.035 vs. 0.889±0.076)、干骺端骨干角α(86.25°±2.74° vs. 85.52°±1.86°)、肱骨远端前倾角β(31.04°±0.97° vs. 29.54°±0.45°),以上项目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P=0.032)、骨折分型(P=0.041)和术后感染(P=0.004)是造成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间固定牢靠,无骨折移位的风险,术后可考虑不再摄X线片。随访中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与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和术后感染呈正相关。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X线透视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