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光子发射计算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 标签: 肺栓塞 肺通气 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接触的活体生物组织结构成像技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眼科领域尤其是眼底疾病的检查。尽管OCT检查已在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普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定性诊断工具,缺乏对OCT图像的深度挖掘和解析。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较全面的OCT数据库,进一步对OCT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病变分析、人工智能开发等,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水平,同时也能辅助眼科医师作出更适合的临床决策。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图像解析 人工智能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计算断层扫描CT图像放射组学分析对亚实性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浸润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进行手术及病理确诊的88例(100枚亚实性结节)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56枚结节)为浸润性肺腺癌(IPA),35例(44枚结节)为非IPA;使用逻辑回归分析将一组常规临床风险因素和放射医生视觉评估的定性CT成像特征与放射学特征进行比较,建立三种诊断模型,即使用临床风险因素和CT定性特征的基础模型,使用包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放射组学特征模型,以及结合所有重要特征的诺模图模型;并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三种模型的诊断效能分别进行比较。对诺模图模型进行决策曲线分析,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定性CT成像特征[胸膜牵拉(P=0.006),实性成分大小(P=0.045)和实性成分占比(P=0.020)]和定量Rad评分(P=0.046)均与IPA显著相关;其调整后的比值比分别为7.189、0.075、194.786、2.016;基于这四个特征的诊断列线图模型显示AUC为0.903(95%CI:0.845,0.975);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用诊断诺模图模型区分IPA与非IPA的性能最佳(AUC=0.903),均高于基础模型(AUC=0.853,P=0.000)或放射组学模型(AUC=0.769,P<0.001)。决策曲线分析也表明在临床诊断中使用诺模图模型有潜在益处。结论除临床评估的CT图像定性特征外,定量放射学特征可为鉴别IPA和非IPA提供有效帮助,基于以上两类重要特征的诊断列线图模型在临床上可用于术前决策。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玻璃 肺结节 诊断,鉴别 放射学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结合动脉期纹理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81例原发性发GIST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81例GIST患者中,极低危7例,低危18例,中危19例,高危37例。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工作站中测得CT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肿瘤实质CT值,强化峰值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最大CT值。利用FireVoxel软件提取14组CT纹理分析参数,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峰度、偏度、不均匀性、熵值,以及10%、25%、50%、75%、90%分位像素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ROC曲线和AUC值评估诊断效能,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联合诊断效能。结果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动脉期CT值和强化峰值[分别为(51.57±12.16)、(61.89±20.95)、(60.32±21.33)、(82.35±17.36) HU和(71.71±6.57)、(74.83±15.34)、(77.37±18.06)、(85.38±16.58) H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99、2.772,P=0.001、0.047),而不同危险度分级GIST静脉期、延迟期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57、1.082,P=0.522、0.362)。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增强动脉期CT纹理分析参数中最小值和熵值(分别为881.57±229.75、942.00±73.82、934.21±66.71、788.18±307.38和3.45±0.36、3.68±0.59、3.79±0.50、4.06±0.6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59、3.425,P=0.047、0.021),而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小值、熵值、动脉期CT值、强化峰值鉴别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的AUC值(95%CI)分别为0.643(0.516~0.769)、0.701(0.579~0.823)、0.509(0.362~0.656)、0.661(0.530~0.79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熵值和强化峰值联合诊断的AUC值(95%CI)为0.829(0.731~0.927),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8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熵值、强化峰值与GIST危险度分级均呈正相关(r=0.406,P<0.01;r=0.341,P=0.002)。结论CT增强图像结合动脉期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GIST危险度分级鉴别诊断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为GIST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纹理分析 危险度分级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进而诊断眼科疾病,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目前AI结合OCT和OCTA图像在眼前节疾病、眼底疾病等眼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光相干断层扫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淋巴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断层显像(PET)/X线计算断层摄影(CT)多模式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显像经病理确诊或多种影像确诊的99例肾淋巴瘤患者,男69例,女30例,年龄(45±23)岁,年龄范围为3~86岁。检测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尿酸),观察18F-FDG PET/CT表现,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观察同时行增强CT或MRI的患者其强化方式及MRI信号特征。结果10例患者肌酐升高(117~389 μmol/L);17例患者尿素升高(8.40~50.35 μmol/L);15例患者尿酸升高(441~1 044 μmol/L)。多结节型,共35例,SUVmax为14.92±8.69。结节型,共22例,SUVmax为12.25±5.78。腹膜后浸润型,共12例,SUVmax为16.53±8.01。肾周型,共5例,SUVmax为11.16±3.54。肾窦型,共3例,SUVmax为9.57±4.45。弥漫浸润型,共17例,SUVmax为10.04±5.44。混合存在,共5例,SUVmax为14.32±6.92。肾淋巴瘤不同分型之间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0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5例行MRI,增强CT均表现为无或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密度均匀,6例伴轻微坏死或囊变,6例增强CT未能检出肾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等或者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显著高信号,病灶均检出。结论肾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高,在其诊断、分期评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007标记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融合计算体层显像技术(PET/CT)显像、11C-胆碱(11C-CHO)PET/CT显像及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成像(SPECT)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43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7.47±11.87)岁,年龄范围为55~89岁。所有患者行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显像及SPECT骨显像检查。分别统计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及SPE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计算三种方法各自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各自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7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8F-PSMA-1007 PET/CT显像示26例患者发生骨转移,漏诊1例;11C-CHO PET/CT显像示24例患者发生骨转移,误诊1例,漏诊4例;SPECT骨显像示23例患者发生骨转移,误诊3例,漏诊7例,三者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3%(26/27)、100%(16/16)、97.7%(42/43);85.2%(23/27)、93.8%(15/16)、88.4%(38/43);74.1%(20/27)、81.3%(13/16)、76.7%(33/43)。18F-PSMA-1007 PET/CT显像、11C-CHO PET/CT和SPECT骨显像ROC曲线的AUC和95%CI分别为0.981(0.885~1.000)、0.913(0.763~0.967)、0.777(0.624~0.889)。三种检查的AUC曲线下面积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7例患者三种方法检出的骨转移灶的数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18F-PSMA-1007 PET/CT显像与SPECT骨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4,P=0.013),18F-PSMA-1007 PET/CT显像与11C-CHO PET/CT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0,P=0.873); 11C-CHO PET/CT显像与SPECT骨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37)。结论PET/CT显像较SPECT骨显像能发现更多的骨转移灶。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在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情况下,能够精确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做出诊断。

  • 标签: 18F-脱氧葡萄糖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11C-胆碱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融合计算机体层显像技术 前列腺癌 骨转移 骨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应用显微计算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 标签: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 鳞状细胞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能量图像(VMI)提升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hilips IQon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影像资料。共纳入50例患者,男12例,女38例,年龄26~74(53±12)岁。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混合迭代重建生成的传统图像(CI组)与光谱重建获得的70 keV VMI组图像进行客观、主观评价。比较70 keV VMI和CI组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肝、脾、胰腺、左肾和右肾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2名医师独立双盲采用5分法评价70 keV VMI和CI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客观指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比较,两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除胰腺外,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CT值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 VMI组胰腺的CT值[(108.65±11.62)HU]较CI组[(109.72±11.77)HU]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03)。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噪声均低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SNR和CNR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70 keV VMI组主观评分高于CI组,分别为5(4,5)和4(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31,P<0.001),两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70 keV VMI和CI组Kappa值分别为0.79和0.69。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 VMI与CI相比能够降低噪声,提高SNR、CNR,优化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玻璃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VRL的1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6岁;出现症状至最终平均确诊时间(6.1±3.8)个月。首诊诊断为葡萄膜炎12例(63.1%,12/19)、视网膜静脉阻塞2例(10.5%,2/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5.3%,1/19)、伪装综合征疑诊PVRL 4例(21.1%,4/19)。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PVRL OCT征象分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浸润、RPE下浸润、视网膜下液。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玻璃体细胞(100.0%,32/32)。32只眼中,RPE浸润19只眼(59.4%,19/32),RPE下浸润16只眼(50.0%,16/32),外层视网膜浸润8只眼(25.0%,8/32 ),内层视网膜浸润16只眼(50.0%,16/32 ),视网膜下液4只眼(12.5%,4/32)。结论PVRL OCT征象可累及玻璃体和视网膜各解剖层次,表现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RPE浸润、RPE下浸润及视网膜下液;且同一患者可同时显示多种征象。

  • 标签: 眼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扫描99Tcm-乙二烯三胺五醋酸-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显像技术(简称GSA检查)评估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栓塞(PVE)后肝脏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6例PVE后行GSA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46~78岁。观察指标:(1)PVE后肝脏体积情况。(2)PVE后肝脏功能情况。(3)典型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同一病人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PVE后肝脏体积情况:16例病人全肝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1 420±211)mL和(389±112)mL,规划预留肝叶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636±143)mL和(234±106)mL,规划切除肝叶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784±210)mL和(151±106)mL。16例病人规划预留肝叶功能性肝密度(FLD)和规划切除肝叶FLD分别为0.36±0.12和0.19±0.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5)。16例病人规划形态学肝体积切除率和规划功能性肝体积切除率分别为37.8%±0.6%和54.8%±0.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0,P<0.05)。(2)PVE后肝脏功能情况:16例病人中,13例完成吲哚菁绿试验(以下简称ICG检查),3例因ICG不耐受未完成ICG检查。13例行ICG检查病人的全肝吲哚菁血清除率(ICG-K)值为(0.15±0.03)/min,规划预留肝叶ICG-K值为(0.07±0.02)/min。16例病人全肝肝细胞GSA摄取速率常数(GSA-K值)为(0.14±0.10)/min,规划预留肝叶GSA-K值为(0.08±0.06)/min。(3)典型病例分析: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男,46岁,Bismuth Ⅲa型。拟行围肝门切除联合右半肝切除,影像学评估预留肝叶体积占全肝体积27%。入院血清总胆红素为256 μmol/L,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5 d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118 μmol/L,行PVE栓塞门静脉右前+右后支。PVE后37 d行GSA检查,规划预留肝叶形态学肝体积为559 mL,全肝形态学肝体积为1 461 mL,规划形态学肝体积切除率为61.7%。全肝ICG-K值为0.12/min,规划预留肝叶ICG-K值为0.04/min。规划预留肝叶功能性肝体积为134 mL,全肝功能性肝体积为309 mL,规划功能性肝体积切除率为56.6%。全肝GSA-K值为0.20/min,规划预留肝叶GSA-K值为0.09/min。病人行围肝门切除联合右半肝切除,获得R0切除,术后未发生肝衰竭,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GSA检查可用于评估PVE后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预留肝叶区域功能。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门静脉栓塞 功能性肝体积 形态学肝体积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99Tcm-乙二烯三胺五醋酸-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显像技术 根治手术 肝衰竭 区域肝功能
  • 作者: 刘辉 谭展 姚杰 翟贺争 陈掌凡 张岭 王风 李红磊 何洪涛 李万元 张率 耿建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 510300,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36,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 30019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南宁 530028,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暨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合肥 230041,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所核医学科,100036,中日友好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29,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0600,通用电气医疗系统贸易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201203,西门子数字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光子发射断层成像设备(SPECT)进行性能检测,探讨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测量了10台SPECT设备的断层空间分辨力、系统平面灵敏度、系统空间分辨力、全身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固有均匀性、固有最大计数率、固有空间分辨力和固有空间线性等指标。结果按照WS523-2019标准对合格限值的要求,固有空间线性不合格的设备有3台,其余的指标都合格,WS523-2019标准基本满足临床需求,能够反映出SPECT的整体性能。结论放射源到探测器的距离对空间分辨力的影响很大,测试时一定满足标准中规定的距离要求;固有空间线性测试时需要x和y方向独立的两块铅栅,在成像时铅栅模体的狭缝要两边对称;建议在新标准中增加旋转中心指标。

  • 标签: 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设备 固有均匀性 固有空间线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共焦激光扫描炫彩眼底成像(MSLI)和OCT图像特征。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确诊的PIHS患者112例22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27.00±2.14)岁。平均PIHS病程(15.00±8.27)d。自觉有视物模糊、眼花、视觉疲劳87例174只眼。均行BCVA、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 )、频域OCT (SD-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行SD-OCT检查,采集断层扫描。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程序,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1次扫描同时获得基于488 nm的蓝光反射、515 nm绿光反射、820 nm红外反射成像,合成MSLI像。将眼底异常表现分为动脉痉挛期(Ⅰ期)、动脉硬化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期(Ⅲ期)。根据视网膜形态、厚度等有无异常分为表现正常和异常。结果224只眼中,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表现正常68只眼(30.36% );眼底表现异常156只眼(69.64% )。其中,Ⅰ期28只眼(17.95%);Ⅱ期40只眼(25.64%);Ⅲ期88只眼(56.41%)。SD-OCT检查,眼底表现正常36只眼(16.07% );表现异常188只眼(83.93% )。眼底表现异常的188只眼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6只眼(45.74%);RPE层脱离56只眼(29.79% );视盘水肿、隆起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部反射增强和(或)厚度增加等46只眼(24.47%)。MSLI像中,眼底表现正常48只眼(21.43% );表现异常176只眼(78.57% )。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脱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等伴有视网膜局部凸起结构改变在MSLI上以绿色呈现。凸起程度越高,颜色越深。与SD-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水肿范围一致。结论PIHS患者MSLI与SD-OCT图像显示的病变高度一致;MSLI可更清晰显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病变。

  • 标签: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图像融合计算模拟技术在Ⅲ、Ⅳ区骨盆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收治的48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分为图像融合组(21例)及对照组(27例)。图像融合组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37.0±10.4)岁(范围:18~67岁);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9.7±15.2)岁(范围:16~65岁)。两组患者病理学类型均包含骨肉瘤、软骨肉瘤及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收集患者手术时间、切缘情况、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和患者死亡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图像融合组骨盆Ⅲ区、Ⅳ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均比对照组短[(144.0±31.6)min比(248.2±56.6)min,t=-8.084,P<0.01;(173.0±42.0)min比(306.1±62.0)min,t=-4.518,P<0.01],R1切缘比例及复发率均更低[4.8%(1/21)比22.2%(6/27),χ²=4.214,P=0.040;4.8%(1/21)比22.2%(6/27),χ²=4.214,P=0.040],图像融合中出血量更少[(484.8±226.3)ml比(836.1±359.8)ml,t=-4.1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融合组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其中1例进行二次清创手术;对照组出现7例切口感染,其中3例进行二次清创手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3/21)比25.9%(7/27),χ²=0.645,P=0.422]。截至末次随访,图像融合组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885,P=0.220)。结论与传统方式相比,图像融合技术指导下的骨盆肿瘤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和中出血量更少,更有利于实现阴性切缘并降低肿瘤术后复发率。

  • 标签: 骨肿瘤 骨盆 图像融合 围术期评估 三维模型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图像处理水平提高,计算断层扫描CT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应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研究。CT不仅可以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评价,还可以用于功能学、组织特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评价。本文将从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其他心力衰竭的CT特征表现出发,对CT在心力衰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心力衰竭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分析11例胰腺胶样癌(P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病灶内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和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总结PCC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果显示,PCC多发于老年男性,以胰头多见,病灶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区内见条索状分隔或分隔样实性肿瘤成分,呈膨胀性生长,可见点状和条形钙化,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均呈高信号,增强呈轻度海绵网状渐进性强化,伴有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

  • 标签: 胰腺胶样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X线 磁共振成像 囊实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计算断层扫描(CT)增强特征预测术前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36例panNEN患者的CT资料。根据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panNEN分为G1、G2、G3级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比较不同病理分级病灶实性部分CT值和相关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T值和相关参数对不同病理分级panNEN的鉴别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在136例panNEN患者中,共检出142个肿瘤病灶,其中G1、G2、G3级NET和NEC病灶数分别为58、73、7、4个。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panNEN病灶实性部分的CT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G2级NET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CT值差值、相对密度指数均低于G1级NET患者[动脉期:105 HU (46~251 HU)比126 HU (57~195 HU)、62 HU(6~212 HU)比81 HU(23~166 HU)、1.1(0.4~2.5)比1.4(0.7~2.0)。静脉期:90 HU (49~159 HU)比107 HU (63~162 HU)、49 HU(9~134 HU)比62 HU(24~128 HU)、1.1(0.5~2.0)比1.4(0.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动脉期=2.880、2.607、3.482,H静脉期=3.426、3.323、3.891,P均<0.05)。G3级NET患者动脉期CT值差值、病灶增强百分比、增强指数,以及静脉期CT值差值、增强指数均低于G2级NET患者[31 HU(27~52 HU)比62 HU(6~212 HU)、67%(59%~153%)比151%(15%~705%)、0.6 HU(0.5~0.9 HU)比1.3 HU(0.1~5.8 HU)、40 HU(36~52 HU)比49 HU(9~134 HU)、0.9(0.7~1.6)比1.5(0.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34、2.801、3.267、2.264、2.882,P均<0.05)。G1级和G2级NET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相对密度指数具有最大AUC值,分别为0.679[95%可信区间(CI) 0.587~0.771,P<0.01]、0.701(95%CI 0.609~0.793,P<0.01);G2级和G3级NET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指数具有最大AUC值,分别为0.875(95%CI 0.793~0.956,P=0.001)、0.828(95%CI 0.700~0.956,P=0.004)。结论panNEN的CT增强扫描参数可用于预测术前病理分级。

  • 标签: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