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高龄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拔管后序贯无创正压通气(NIPPV)的时机。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连续收治的年龄≥75岁、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诊断标准的SCAP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RICU后均以ETI-MV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手段;当达到肺部感染减轻窗口时拔除气管导管,然后序贯NIPPV治疗。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以及入RICU时体温、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和入R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同时记录患者ETI时间和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误吸发生情况、总机械通气(MV)时间、R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RICU预后。根据ETI时间将患者分为ETI≤7 d组和ETI>7 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AP高龄患者ETI>7 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0例SCAP高龄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ETI≤7 d组24例,ETI>7 d组2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ETI≤7 d组比较,ETI>7 d组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比例及VAP、误吸发生率均明显升高〔46.2%(12/26)比16.7%(4/24),61.5%(16/26)比16.7%(4/24),69.2%(18/26)比25.0%(6/2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和误吸是SCAP高龄患者ETI>7 d的独立危险因素〔VAP:优势比(OR)=4.852,95%可信区间(95%CI)为1.076~21.877,P=0.040;误吸:OR=5.903,95%CI为1.474~23.635,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VAP预测SCAP高龄患者ETI>7 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其敏感度为61.54%,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PPV)为80.00%,阴性预测值(NPV)为66.67%,阳性似然比(PLR)为3.69,阴性似然比(NLR)为0.46,约登指数为0.45;误吸的AUC为0.721,其敏感度为69.23%,特异度为75.00%,PPV为75.00%,NPV为69.23%,PLR为2.77,NLR为0.41,约登指数为0.44。预后指标分析显示,与ETI≤7 d组相比,ETI>7 d组患者再插管率和RICU病死率均明显升高〔53.8%(14/26)比4.2%(1/24),38.5%(10/26)比12.5%(3/24),均P<0.05〕,且总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总MV时间(d):23.8±11.8比11.3±3.1,RICU住院时间(d):30.6±14.1比16.0±5.1,总住院时间(d):33.0±14.9比20.2±6.1,均P<0.01〕。结论SCAP高龄患者如在7 d内拔除气管导管序贯NIPPV治疗,则可能有助于降低病死率,缩短MV时间;如患者发生VAP和误吸导致ETI时间延长,则序贯NIPPV的作用较小,预后较差。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急性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
  • 简介:摘要30余年来,无创通(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技术已成为轻中度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NIV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与人机连接方式密切相关,比如口鼻面罩、鼻罩、口罩、全脸面罩或头罩。20%~30% 的NIV失败是由于鼻罩或面罩的并发症和不舒适引起的人机不同步,使患者住院病死率上升3倍以上。NIV的不同连接方式在性能、舒适度和耐受性方面各有特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也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讨论NIV连接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重症肌无力危象(MC)常累及呼吸肌而需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随着无创机械通气(NIV)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用于MC引起的呼吸衰竭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如何早期识别MC的发生、预测NIV治疗MC的相关指标、应用不同通气策略以更好地提高NIV治疗MC的效果等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NIV模式的新发展为NIV治疗MC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本文围绕NIV在MC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重症肌无力危象 无创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衰竭是致死率较高的呼吸危重症,治疗过程中及时纠正氧合状态并降低并发症是关键。近年来,无创通迅速发展,已成为机械通气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并越来越多地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但是部分未经合适筛选和评估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通治疗中获益有限,最终需要气管插管或死亡。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诸多因素可影响无创通的治疗效果,本文从人口统计学资料、患者一般状态和生理参数、呼吸机相关因素等方面对无创通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无创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失败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无创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无创通治疗的ARF患者113例,统计无创通治疗失败和治疗成功情况,应用Logistic分析无创通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113例ARF患者行无创通治疗失败12例(10.62%),治疗成功101例(89.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接受无创通治疗(OR=9.100、P=0.00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OR=1.346、P=0.011)、肺部感染程度重(OR=1.529、P=0.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高(OR=2.323、P=0.001)、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低(OR=35.925、P=0.001)是ARF患者无创通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论ARF患者的无创通治疗有一定失败风险,可能与首次接受无创通治疗、GCS评分低、肺部感染程度重、PaCO2水平高、Treg细胞比例低等危险因素有关。

  • 标签: 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步间歇指令联合无创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院74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37例),对照组选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研究组选用同步间歇指令联合无创通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活量)、血清指标(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及C反应蛋白)与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2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血清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 9、0.367 3、0.303 2、0.075 3、0.234 1、0.197 6、0.026 4,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每分钟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及肺活量更高,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及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哮鸣音、喘息、气促及咳嗽消失时间更短(t=5.470 1、7.233 5、7.122 6、3.156 1、3.991 0、4.566 4、10.940 7、5.649 4、5.362 2、4.051 1、4.127 8,P值均<0.05)。结论同步间歇指令联合无创通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维持血清指标正常水平,促进其肺功能快速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同步间歇指令 无创通气
  • 简介:摘要极/超早产儿由于脑发育不成熟、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加上有创通时呼吸机给与的压力引起血流不稳定、产生炎症因子及高浓度氧的刺激,往往会引起脑损伤。目前认为胎龄小、有创通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但有创通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有创通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有创通气 极/超早产儿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通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AMI后心衰大鼠模型,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非治疗组及无创通治疗组(每组10只),非治疗组和无创通治疗组大鼠均采用改良冠状动脉结扎法结扎左心室支。于术后第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后第3天血清脑钠肽45(BNP4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非治疗组比较,无创通治疗组LVEDD降低〔(153.9±8.1)mm/m2比(164.7±10.4)mm/m2,P<0.05〕;LVEF升高〔(63.9±7.6)%比(54.4±9.4)%,P<0.05〕;与非治疗组比较,无创通治疗组血清BNP45[(0.65±0.07)μg/L比(0.73±0.07)μg/L]、TNF-α[(361.5±13.1)μg/L比(399.1±12.6)μg/L]、MMP-2[(6 892.8±530.2)μg/L比(7 406.0±667.5)μg/L]、MMP-9[(143.8±5.9)μg/L比(151.1±8.3)μg/L]均明显降低,HSP70[(1.7±0.1)μg/L比(1.4±0.1)μg/L]升高(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非治疗组心外膜出现中性粒细胞小灶状聚集,肌横纹消失,极相紊乱,核增大;而无创通治疗组大鼠炎症反应较非治疗组大鼠减轻,心肌间可见散在的中性粒细胞,肌横纹排列较乱。TUNEL结果显示无创通治疗组心肌凋亡指数低于非治疗组大鼠(P<0.05)。结论无创通可有效改善AMI后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凋亡,是AMI后心衰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炎症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通在拒绝气管插管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氧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通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a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26/30)比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4,P<0.05)。治疗后1、4 h,试验组pH值和PaO2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h:7.69 ± 0.79比7.27 ± 0.74、(77.91 ± 8.94)mmHg(1 mmHg=0.133kPa)比(69.27 ± 8.03)mmHg;治疗后4 h:7.83 ± 0.81比7.38 ± 0.84、(97.35 ± 11.23)mmHg比(85.87 ± 9.76)mmHg],而PaCO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h:(49.27 ± 6.53)mmHg比(53.18 ± 6.86)mmHg;治疗后4 h:(43.35 ± 5.75)mmHg比(47.89 ± 6.2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4 h RR、HR、MAP及SaO2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h:(21.93 ± 3.46)次/min比(26.83 ± 3.57)次/min、(95.85 ± 10.48)次/min比(111.92 ± 18.35)次/min、(132.93 ± 16.73)mmHg比(142.74 ± 17.95)mmHg、0.422 ± 0.057比0.468 ± 0.051;治疗后4 h:(18.74 ± 2.34)次/min比(24.14 ± 3.62)次/min、(90.88 ± 9.56)次/min比(151.21 ± 19.03)次/min、(123.83 ± 15.82)mmHg比(136.74 ± 16.92)mmHg、0.333 ± 0.047比0.389 ± 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10/30)比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结论无创通在拒绝气管插管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不仅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还可纠正缺氧现象,安全性高,能有效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 标签: 正压呼吸 心力衰竭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通在拒绝气管插管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氧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通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a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26/30)比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4,P<0.05)。治疗后1、4 h,试验组pH值和PaO2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h:7.69 ± 0.79比7.27 ± 0.74、(77.91 ± 8.94)mmHg(1 mmHg=0.133kPa)比(69.27 ± 8.03)mmHg;治疗后4 h:7.83 ± 0.81比7.38 ± 0.84、(97.35 ± 11.23)mmHg比(85.87 ± 9.76)mmHg],而PaCO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h:(49.27 ± 6.53)mmHg比(53.18 ± 6.86)mmHg;治疗后4 h:(43.35 ± 5.75)mmHg比(47.89 ± 6.2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4 h RR、HR、MAP及SaO2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h:(21.93 ± 3.46)次/min比(26.83 ± 3.57)次/min、(95.85 ± 10.48)次/min比(111.92 ± 18.35)次/min、(132.93 ± 16.73)mmHg比(142.74 ± 17.95)mmHg、0.422 ± 0.057比0.468 ± 0.051;治疗后4 h:(18.74 ± 2.34)次/min比(24.14 ± 3.62)次/min、(90.88 ± 9.56)次/min比(151.21 ± 19.03)次/min、(123.83 ± 15.82)mmHg比(136.74 ± 16.92)mmHg、0.333 ± 0.047比0.389 ± 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10/30)比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结论无创通在拒绝气管插管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不仅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还可纠正缺氧现象,安全性高,能有效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 标签: 正压呼吸 心力衰竭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总结12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创通后的气道管理要点。护理重点包括正确使用呼吸机的管理、气道湿化管理、吸痰护理、人工气道气囊管理及对患者自身的正确管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助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良性发展,也可避免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降低院感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有创通气 呼吸道管理 院感防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录 方保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警卫局卫生保健处,北京 100017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073,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073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AHRF)老年患者应用无创通(NIV)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医院因AHRF行NIV治疗的100例老年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治疗结果分为NIV失败组和NIV成功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HRF老年患者NIV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男性53例(53.0%),平均年龄(79.4±6.4)岁,其中43例(43.0%)患者应用NIV治疗失败。NIV治疗前合并重症肺炎(OR=5.109,95%CI:1.203~21.702,P=0.027)、胸部X线片示病变浸润≥3个象限(OR=5.903,95%CI:1.514~23.013,P=0.011)和SAPS Ⅱ≥34分(OR=7.046,95%CI:2.164~22.944,P=0.001)是AHRF老年患者NIV治疗失败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AHRF老年患者应用NIV治疗存在失败风险,NIV治疗前合并重症肺炎、胸部X线片示病变浸润≥3个象限和SAPS Ⅱ≥34分是AHRF老年患者NIV治疗失败的独立相关因素,NIV应用前综合评估对预防NIV治疗失败非常重要。

  • 标签: 呼吸功能不全 高碳酸血 无创通气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渐进式直立活动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撤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接受无创通治疗的6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撤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渐进式直立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85.29%(29/34),高于对照组的61.7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胀气、压力性损伤及新发呼吸循环不稳定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直立活动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撤机中的应用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并降低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人工 慢性呼吸衰竭 渐进式直立活动 撤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清热通腑灌肠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症肺炎阳明腑实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2017年9月-2019年8月老年重症肺炎阳明腑实证患者6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感染及无创正压通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通腑灌肠法保留灌肠。2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量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Scale, TCMSSS)评分;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和肺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PSI)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RP水平、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aO2,计算氧合指数、呼吸频率数值;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频次,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CT、CRP、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5.359、25.784、13.460,P<0.01);治疗后,治疗组SaO2[(93.18±3.79)%比(88.78±5.56)%,t=3.584]、PaO2[(86.81±4.01)mmHg比(80.01±4.76)mmHg,t=5.975]、氧合指数[(285.53±15.05)mmHg比(227.65±12.37)mmHg,t=16.272]高于对照组(P<0.01);PaCO2[(43.28±6.84)mmHg比(48.83±7.66)mmHg,t=-2.956]、呼吸频率[(22.00±3.79)次/min比(26.30±3.73)次/min,t=-4.43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CMSSS、APACHE-Ⅱ、CPIS、P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1.310、11.035、8.399、5.752,P<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通腑灌肠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老年重症肺炎阳明腑实证患者的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疗效。

  • 标签: 肺炎 老年人 无创通气 灌肠疗法 清热通腑灌肠 阳明腑实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通联合镇静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监护室收住的100 mmHg<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具有气管镜检查适应证的患者32例,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毛刷刷检、活检等操作。16例患者随机分入无创通联合镇静组(丙泊酚镇静),16例随机分入无创通非镇静组。主要观察终点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的感受度及检查完成后1 h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的比较。结果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镇静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增加了18%,非镇静组氧合指数增加了6%。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下降,非镇静组患者心率、血压增高。镇静组气管镜检查所需时间更短。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操作过程中无明显不适,并同意必要时再次气管镜检查;非镇静组大部分患者有明显不适,包括呼吸困难、咳嗽、疼痛等,仅有少数患者同意再次气管镜检查。2组大部分患者得到了确诊。结论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联合镇静下气管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无创通气 镇静 纤维支气管镜 呼吸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无创通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住院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表法分为HFNC组与无创通组,各60例。其中HFNC组有2例出院后失访,最终58例进入统计分析。HFNC组采取常规综合性治疗+HFNC,无创通组采取常规综合性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比较2组入院时、治疗2 h及3 d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插管率、治疗失败率、病死率、鼻面部皮损发生率、总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气道护理干预次数。结果2组入院时的SpO2、PaO2、PaCO2、RR、HR、动脉血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和3 d后,2组的SpO2、PaO2、动脉血pH值均较入院时升高,PaCO2、RR、HR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治疗2 h和3 d后,HFNC组的SpO2、PaO2、动脉血pH值高于同期无创通组,PaCO2、RR与HR低于同期无创通组(P<0.05)。HFNC组插管率与鼻面部皮损率分别为12.07%与5.17%,低于无创通组的26.67%与18.33%(P<0.05)。2组治疗失败率与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与气道护理干预次数均低于无创通组(P<0.05)。结论HFNC可有效缓解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氧合状况,降低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且舒适度更高,利于减少鼻面部皮损,利于患者耐受,易被患者接受。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血气分析 Ⅱ型呼吸衰竭 高流量氧疗 无创通气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探讨生姜脐部热敷联合耳穴压豆对改善AECOPD无创通患者腹部症状的改善效果。选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80例AECOPD患者,观察组采用生姜脐部热敷联合耳穴压豆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和胃肠功能情况、干预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生姜脐部热敷联合耳穴压豆能有效改善AECOPD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血气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无创通气 腹胀 生姜脐部热敷 耳穴压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有创通下全身亚低温治疗的干预性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足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全身亚低温伴有创通治疗的重度HIE患儿。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取干预性护理措施预防常见并发症的患儿为观察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未采取干预性护理措施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不同阶段患儿亚低温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4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发生低血压14例、低血糖12例、尿潴留12例、渗液10例、压疮9例、气道阻塞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硬肿症8例、皮下瘀斑2例;通过干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仅发生尿潴留、低血压、气道阻塞各1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有创通下全身亚低温治疗患儿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亚低温 干预护理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种无创通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DS早产儿111例,按照呼吸支持方式,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35例)、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组(30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46例)。比较3组患儿使用无创通治疗前及治疗后4~6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F比值(PaO2/FiO2),无创通失败率、无创通时间、有创通时间、氧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4~6 h的pH值、PaO2、P/F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NIPPV组患儿无创通4~6 h的PaO2、P/F比值均要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P<0.05);BiPAP组、NIPPV组间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组比较,BiPAP组、NIPPV组患儿的无创通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BiPAP组、NIPPV组间的无创通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儿总无创通时间、无创通成功者通气时间、有创通时间和总用氧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NIPPV或BiPAP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降低5 d内气管插管率方面优于N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新生儿 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