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后续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服用及其副作用是受者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排斥或耐受状态的免疫学精准监测是指导免疫抑制剂及时减量甚至撤销,最终诱导操作性免疫耐受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医疗时代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系统综述了当前器官移植术后针对异体抗原的免疫应答监测指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器官移植 排斥与耐受 生物标志物 供者特异性 精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连素合用环孢素A抗同种异体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体,以C57BL/6小鼠为受体,采用背-背皮肤移植手术法制备模型。将受体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黄连素组、环孢素A组、联合组,每组20只;另取20只健康C57BL/6小鼠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黄连素组小鼠腹腔注射黄连素100 mg/kg,环孢素A组小鼠腹腔注射环孢素A注射液10 mg/kg,联合组腹腔注射黄连素100 mg/kg及环孢素A注射液5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1次/d,连续10 d。记录受体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h1类细胞因子[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比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受体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延长(P<0.01);联合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较黄连素组或环孢素A组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血浆IL-2[(11.55±3.14)pg/ml比(19.85±2.42)pg/ml]、IFN-γ[(26.41± 6.20)pg/ml比(57.23±10.15)pg/ml]水平降低,IL-4[(192.45±70.12)pg/ml比(61.09±21.61)pg/ml]、IL-10[(106.79±27.83)pg/ml比(40.08± 11.23)pg/ml]水平升高(P<0.05),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7.65±2.42)%比(3.69±0.83)%]升高(P<0.01)。结论黄连素合用环孢素A通过促使Thl向Th2细胞的偏移、诱导免疫耐受、刺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等途径,抑制同种异体小鼠的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 标签: 皮肤移植 小檗碱 环孢素A TH1-TH2平衡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IL)-35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稳定表达IL-35的MSC(IL-35-MSC)。建立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SC处理组及IL-35-MSC实验组(每组各12只)。各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术后第5天处死,HE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外周血IL-35浓度,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剩余6只用于记录移植物存活期。结果成功构建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同系对照组移植物术后28 d均存活;相较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6.50±0.55)d及MSC处理组存活(12.00±0.89)d,IL-35-MSC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期(18.50±1.64)d明显延长(n=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其他组,IL-35-MSC实验组移植术后第5 d脾脏Th17比例和Th1/Th2比值降低,CD4+Foxp3+Treg细胞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1)。结论IL-35-MSC能够有效减轻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以IL-35-MSC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成为诱导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新途径。

  • 标签: 心脏移植 白介素-35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BMR)的远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ABMR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m2)受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 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73m2)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49例cABMR受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51)个月,109例(73.2 %)达到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得到的cABMR诊断后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3 % [95 %置信区间(CI),81 % ~ 86 %]和32 %(95 %CI,27 % ~ 38 %)。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 + ct)评分[风险比(HR)3.0;95 % CI 1.9~4.7]、Banff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9;95 % CI 1.1~3.1)、eGFR(HR 2.0;95 % CI 1.3~3.2)、蛋白尿(HR 2.0;95 % CI 1.3~3.2)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和Banff ci + ct和Banff cg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预后
  • 简介:摘要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移植术后并发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着受者预后,尤其是其导致的移植肾失功。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极其复杂,除经典HLA抗体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MHC-Ⅰ链相关基因A(MICA)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MICA介导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 标签: MHC-Ⅰ链相关基因A 肾移植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热疗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热疗对TIME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热疗与TIME中几类主要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热疗对TIME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肿瘤/热疗法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热休克蛋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

  • 标签:
  • 作者: 邓垂文 李文丽 李永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730,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9,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 100730
  • 简介:摘要共抑制受体又称免疫检查点受体,在调节免疫应答、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共抑制受体所在通路为治疗靶点的生物制剂已被研发并推广至临床应用。作为近年发现的新的共抑制受体之一,业有研究证实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酪氨酸样抑制基序(TIGIT)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拟对TIGIT的分子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小结。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共抑制受体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我国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随之而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需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文章总结了针对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抗体引起的irAE发病率、特征性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探讨了其可能的发病机理、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差别、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临床肿瘤医师对肿瘤irAE的识别和监控加以指导。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抗PD-1抗体 抗PD-L1抗体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将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正确理解两类疫苗的概念和分类,对实际预防接种工作中疫苗选择和应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专业角度对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目前两类疫苗在选择和应用上存在品种多、接种程序复杂且暂无统一选择标准等问题予以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基层医生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38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根据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分为排斥组27例和无排斥组111例,比较两组受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时间、透析时间、免疫诱导、供者年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冷缺血时间、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药物种类、CNI药物浓度等因素,Logist回归多因素分析SPK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急性排斥反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27例(19.6%,27/138)受者共发生34次排斥反应,中位时间为术后3个月(0.6~18.0个月)。发生单纯移植肾排斥反应15例、单纯胰腺排斥反应1例,胰腺和肾脏同时发生排斥反应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排斥反应组CNI药物浓度低的比例为55.6%(5/27)高于无排斥反应组的20.7%(23/111)(P<0.001)。排斥反应组供者年龄(28.2±7.9)岁低于无排斥反应组的(31.8±8.6)岁(P=0.045)。多因素分析发现CNI药物浓度低(OR=4.802,P=0.001)是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排斥反应组1年的移植肾、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73.0%和73.6%,而无排斥反应组分别为100%和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功能丧失组的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胰腺存活组(40.0%比4.1%,P<0.001),胰腺功能丧失组受者BMI(25.8±3.9)kg/m2高于胰腺存活组的(23.6±3.3) kg/m2(P=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SPK术后胰腺急性排斥反应(HR=6.636,P<0.001)和受者BMI(HR=1.432、P=0.021)是影响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肾功能丧失组肾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00%高于移植肾存活组的11.2%(P<0.001)。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影响移植物预后,应加强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

  • 标签: 肾移植 胰腺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侵袭性强、易转移、耐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胰腺癌的主要特点,这与胰腺癌免疫微环境复杂有关。由肿瘤细胞、胰腺星形细胞、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构建的胰腺癌免疫微环境,抑制免疫反应,促进胰腺癌生长,并协助其逃避免疫监视。因此,胰腺癌临床治疗要将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免疫微环境、建立长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为治愈胰腺癌提供可能。

  • 标签: 胰腺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细胞程序性死亡(PD)-1和PD-2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诱发了诸多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免疫不良反应(irAEs),其中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症状(Rh-irAEs)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Rh-irAEs的研究现状、特点和管理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探索方向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Rh-irAEs的识别和管理。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自身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 风湿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机体衰老的本质是细胞衰老不断累积的过程。免疫系统的衰老既是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免疫系统作为衰老变化的主要系统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文将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B细胞及固有免疫系统的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亚群、衰老指标和功能等方面在衰老过程中的改变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免疫系统衰老在机体衰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标签: 免疫衰老 T细胞 NK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及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5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组)及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68例(肺炎支原体脑炎组),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4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对自身免疫性脑炎及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三组患儿血清IgA、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脑炎组患儿血清IgA、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组[(1.64 ± 0.56) g/L比(1.23 ± 0.48)和(0.82 ± 0.25) g/L、(1.81 ± 0.45) g/L比(1.56 ± 0.48)和(1.12 ± 0.34) g/L](P<0.05),但是三组患者血清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脑炎组外周血CD4+、CD8+高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组和对照组 [(31.21 ± 3.86)%比(28.76 ± 3.57)%和(26.58 ± 3.49)%、(26.86 ± 1.89)%比(25.90 ± 2.16)%和(24.71 ± 2.46)%](P<0.05);但是三组患者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IgM、CD3+、CD8+、CD4+及五项联合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及肺炎支原体脑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1、0.835、0.833、0.631、0.706及1.00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55 g/L、1.465 g/L、57.435%、26.456%、29.750%及1.858;灵敏度分别为100.0%、64.7%、95.6%、92.6%、69.1%及100.0%,特异度分别为95.6%、57.0%、57.1%、23.4%、36.4%及100.0%。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血清IgA、IgM及外周血清CD3+、CD4+、CD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且IgA、IgM、CD3+、CD8+、CD4+对自身免疫性脑炎和肺炎支原体脑炎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肺炎支原体脑炎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预存免疫对基于仙台病毒载体开发的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疫苗SeV-dF/HSV-2 ICP27和SeV-dF/HSV-2 gD免疫效果的影响,为克服预存免疫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使用不同剂量(3lg、4lg、5lg、6lg、7lg、8lg CIU)仙台病毒免疫小鼠,建立不同程度预存免疫模型。对建立了预存免疫的小鼠分别免疫SeV-dF/HSV-2 ICP27和SeV-dF/HSV-2 gD,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的ICP27特异性IFN-γ活性,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50)测定小鼠血清中HSV-2中和抗体效价。结果小鼠经不同剂量仙台病毒免疫后建立了预存免疫,且仙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随着免疫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效应。3lg~8lg CIU仙台病毒免疫小鼠所建立的预存免疫均可对SeV-dF/HSV-2 ICP27诱导的细胞免疫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但对SeV-dF/HSV-2 gD诱导的体液免疫未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结论预存免疫对基于仙台病毒载体开发的疫苗的影响需要考虑预存病毒中和抗体是否存在,同时病毒载体表达何种外源蛋白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 标签: 预存免疫 仙台病毒 病毒载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数及不同类型错配评分预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风险的效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74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的HLA高分辨配型错配数、Eplet错配评分及EMS错配评分。174例受者中,13例术后发生新生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作为研究组,161例肾移植术后新生DSA阴性受者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数据,分别评估三种方案预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新生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风险的效力。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HLA配型错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和6.65,P=0.5824);Total Eplet错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78和36.47,P=0.0876),Abver Eplet错配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3.33和17.07,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针对HLA-A的EMS评分(15.06和9.73,P=0.0425)、HLA-B的EMS评分(16.53和8.06,P=0.0468)、HLA-DQ的EMS评分(22.30和17.96,P=0.0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HLA-DR的EMS评分(23.99和13.85,P=0.1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ver Eplet错配评分及针对单个HLA位点的EMS错配评分能更好的预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新生DSA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风险。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急性排斥反应 抗原表位 供者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免疫代谢是将免疫和代谢联系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疫苗研究者们发现代谢实际上在免疫调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免疫代谢功能正常是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免疫系统的调动是疫苗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随着免疫代谢研究的深入,其为疫苗界开启一道新的大门,通过对免疫代谢的调控从而为疫苗研发和疫苗的改进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标签: 免疫代谢 疫苗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恢复有效的T细胞反应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在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病情进展,该反应模式不同于假性进展,称之为免疫治疗超进展。目前,免疫治疗超进展尚无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年龄、性别、基因组学异常等相关。免疫治疗超进展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深入探讨免疫治疗超进展的预测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有助于为肺癌患者制定适宜的免疫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信号素是一大类分泌型和膜结合型糖蛋白分子。它们在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参与胸腺皮质和髓质结构的形成,促进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及迁移,调节T、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等。当信号素发生异常时,可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从而促使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信号素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以及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信号素 红斑狼疮,系统性 关节炎,类风湿 硬皮病,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