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8个试点城市进行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对建立多元化的刑事诉讼程序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速裁试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高了诉讼效率,得到参与试点的诉讼参与人的广泛认可。同时,问卷调查也显示刑事速裁程序的试点在案件适用范围、认罪程序、律师辩护、量刑协商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为此,未来的刑事速裁程序立法,在扩大速裁程序的案件适用范围的同时,还要构造对被指控人的认罪自愿性审查机制,建立规范的认罪控辩协商机制,制定速裁案件审理证据指引,等等。

  • 标签: 刑事速裁 程序调查 问卷实证分析
  • 简介:问卷调查方法是立法后评估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量化方法,它通过测评人们在立法实施后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变化,为立法后评估提供了基本的事实依据。为探明问卷调查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对广州市人大九次立法后评估中的问卷调查活动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其抽样方法不科学、样本数量不足、概念操作化过程缺失以及调查结论运用不够充分等问题。对此,提出了问卷调查工作应重新厘清其定位,以评测公众对立法实施的感受和看法为中心,提高调查主体的专业技能,设置必要的校验机制,以及扩大调查结论的运用范围等建议。

  • 标签: 法律实施 立法后评估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 简介: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已呈现出社会危害加重和人身危险性增加的总趋势。其具体表现是:就犯罪人方面而言,集中表现为犯罪低龄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次犯罪经历者明显增多、发案前多处于闲散状态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犯罪行为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结伙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倾向进一步加强、暴力犯罪成为最主要的犯罪类型以及犯罪认知度提高和作案的预谋性增强。上述趋势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社会观念、实践对策和理论研究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实证调查 新趋势与问题
  • 简介:外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信用增级中,是由发起人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而外部信用增级中承担资产支持债券风险的是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内外信用增级的效果如同内模式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所拥有的“双重追索权”,而没有把所有的风险出售给投资者。传统采用外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国家还借鉴内模式的法律机制来实现安全价值,如以“巴塞尔协议Ⅲ”和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为代表的对流动性监管、风险自留和信用评级等的安全监管,以及美国颁布的《资产担保债券政策声明》《最佳实践准则》对源于欧洲的内双担保债券等内证券发行的鼓励。而传统流行内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国家也借鉴外模式法律机制来实现效率价值,如德国的Pfandbrief债券、西班牙的Spanishcedulas债券以及源于英国的整体业务证券化发行时采用特设目的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破产隔离。这些内和外模式法律机制的互鉴实现了资产证券化内和外模式的融合。

  • 标签: 安全价值 效率价值 资产证券化模式 法律机制的融合
  • 简介:在“官腐”之外,还有一种较隐秘的腐败现象值得关注,“师腐”现象绝非一校、一地所特有,而且形式多样,不但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标签: 调查 腐败现象 教育公平 社会风气 青少年
  • 简介:2015年,云和县人大常委会在财政存量资金问题特定问题调查基础上,继续发力,开展针对固定资产的特定问题调查,进一步巩固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把人大刚性监督落到实处,不让'硬'监督'软'着陆。人大是国之重器,不鸣则已,鸣则掷地有声。近两年,一声惊雷响彻云海缥缈的云和大地。面对家底不明,土地不实,云和人大利剑出鞘,直指要害,通过特定问题调查,摸清了沉睡的资金,找到了遗忘的国土。

  • 标签: 特定问题 存量资金 一声惊雷 不鸣则已 土地征用 资产安全
  • 简介:行政调查是行政主体重要的收集信息和获取证据的行政过程,但学界对行政调查的基本概念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认为行政调查应采广义概念,在权力性调查与非权力性调查分类的基础上,行政调查的性质应分别界定为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 标签: 行政调查 权力性调查 非权力性调查 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 简介:信息就是证据,传统意义上的证据和证据材料仅是其载体,所以证据的收集和确认就是特定案件信息的收集和确认,可以遵循信息论中的相关规律。在特定行政案件中,行政调查就是能证明特定案件客观真实性或证明特定案件事实具有法律真实性的信息从信源出发,被信宿所感知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博弈终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调查中的均衡解就是特定案件法律事实的成立。

  • 标签: 行政调查 信息 博弈 干扰 信道 感知
  • 简介:浅议中国古代泛刑主义的征及成因杨庆堂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中华法系”曾一度辉煌过,而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华法文化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精华,但因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封建性,总体上讲,它的内部机制是腐朽...

  • 标签: 泛刑主义 中国古代 唐律疏议 哲学基础 社会成因 刑法史
  • 简介: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呈现的四个特征:尊重国家主权、禁止溯及既往、不适用时效、调查范围有限。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尊重各个国家主权利益以获得国家的认同和合作;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重点调查原则才能使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加强对被调查人的权利保护,可以使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调查 特征
  • 简介:家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应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为背景,在现有诉讼方式和调解方式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了解调查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探讨如何加强与完善婚姻家庭调解制度,特别是基层社区调解。为促进婚姻家庭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重构婚姻家庭调解制度和完善家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提出完善诉讼模式和调解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如设立专门的家事法庭和附设家事调解委员会及制定特殊程序与证据规则,在《民事诉讼法》中增设家事诉讼程序,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家事诉讼法;应完善与细化婚姻家庭案件调解流程与规则;应将人民调解作为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前置程序等,以期为相关立法及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法理依据和数据支撑。

  • 标签: 家事 纠纷解决 诉讼 调解 完善
  • 简介:行刑,又称刑罚执行,是指有关司法机关将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由此可见,行刑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环节。因此,行刑法律的运作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刑法功能和刑罚目的的最终实现。由于减刑假释制度集中体现了行刑法律机制的运作状况和特点,因此,本文以减刑假释制度为基点,通过对减刑假释制度

  • 标签: 减刑假释制度 法律运行机制 刑罚执行 司法机关 犯罪预防 减刑假释审批机制
  • 简介:对依法治村的调查与思考杨艺文马燕北京市实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始于80年代后期,整体推进是在“二五”普法期间,进入“三五”普法以来,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有84%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开展了依法治村、民主管理...

  • 标签: 依法治村 村民自治章程 监督机制 民主管理工作 民主制度建设 整体推进
  • 简介:2008年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女记者李敏在北京家中被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检察院4名检察官以涉嫌受贿22万元带走。由于一个月前李敏曾采访过杏花岭区检察院涉嫌滥用职权,而该检察院又涉及两名富商之间的经济纠纷案,随后又曝出女记者李敏与富商弟弟吴晓华的男女朋友关系,使得这起"检

  • 标签: 抓记者 案调查 检察官进京
  • 简介:刑事二审的不同构造决定着证据调查的不同特点。我国刑事二审在构造上以事后审为主,兼具续审的性质。刑事二审的证据调查具有书面性,主要方式是印证,强烈的职权性特征使被告方的证据相关权利缺乏保障。应当强化我国刑事二审的开庭审理的类型,设置最低限度的证人出庭规则,确立证据调查的"三方作业"模式,规范刑事二审的证据调查程序。

  • 标签: 刑事二审 构造 证据调查 印证 出庭
  • 简介:证据制度的基本目的是查明案件的真实——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还有其他的目的存在,为了规范查清案件真实的过程,它要就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等等设计一系列的规则。这其中,在诉讼证明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即证据收集阶段,人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由谁来收集证据。按照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通行法理,当事人在审理对象的形成方面享有主导权,也就是说,应当由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并为此请求主张相应的事实,再为该事实提供相应的证据。这种法理在英美法系民事诉讼制度中得到了极端的体现。在那里,诉讼证据的提出完全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法官只对程序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完全不介入调查收集证据的活动。而在大陆法系,各国在承认审理对象形成方面的当事人主义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规定了法官依职权调查证据的例外情形。这样一来,在当事人主义程序法理与法官职权调查证据之间,就难免产生一种紧张关系,大陆法系的职权证据调查制度正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小心翼翼地发展着。

  • 标签: 证据制度 法官职权 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主义 案件真实 民事诉讼制度
  • 简介:2007年8月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本刊编委会顾问石亚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在本校研究生院图书馆报告厅召开了课题组调查员培训会议。石亚军教授以及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和商

  • 标签: 行政管理体制 现状调查 改革研究 调查员 课题组 调研工作
  • 简介:由于职务犯罪证据收集的特殊性以及印证证明模式对取证制度的影响,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实为监察调查取证的核心。从应然的证据法理判断,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取得证据资格,必须符合证据合法性的要求。因其属于庭外陈述而有悖于直接言辞审理原则,因此,应参酌刑事传闻证据规则法理,设定法定种类之例外,以达到规范证据收集程序的目的。被调查人陈述笔录制作的完善尚须摒弃印证证明模式,摒弃基于主客二分的认知思维下主体向客体单向度认知的独断论和客观主义真实论的思维模式,赋予被调查人诉讼主体地位,并向笔录制作过程中本应呈现的建构性、对话和论辩性等应然属性回归,以实现刑事程序法治。

  • 标签: 被调查人庭外陈述 被调查人陈述笔录 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