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对刑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二款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杀人,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是构成一罪还是两罪,这是近几年来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问题之一。对于为图财先杀人,事后谋财,认为可以定为杀人罪;抢劫财物后,为灭口、报复或者其他原因而杀人,主张定抢劫罪和杀人罪,予以并罚。这些都有了一致意见。但是,对于为劫取财物,杀人后当场取财,如何定罪?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不包括故意杀人。如果在抢劫财物过程中又故意杀人,应按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二、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主要是故意

  • 标签: 致人重伤 故意杀人罪 抢劫罪 抢劫犯 致人死亡 被害人
  • 简介:我国刑法30多个条文出现了致人死亡立法语言,但这一用语在同一部法律中体现出不同规范属性。目前学界在致人死亡这一立法现象研究上基本是针对单个犯罪展开,未能重视不同法条中该问题类型性、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在结果加重犯类型致人死亡中,基本行为内含着危及他人生命严重危险。为了在相关条文中能评价致人死亡责任,许多都规定了较重法定刑幅度,这也为重刑化作出了贡献。被害人自杀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行为人,这是考察结果归责与责任原则得出结论。

  • 标签: 致人死亡 类型化 明确性 结果加重 责任原则
  • 简介:我国关于死亡赔偿立法规定与学说解释迭经演变,立法需寻找理论依据,学说却依立法立论,导致了目前死亡赔偿立法和理论双重混乱现状。根据传统民法理论体系分析.不法侵害致人死亡行为损害后果有二:一是直接受害人死亡,对此加害人应承担丧葬义务,而对死亡本身不进行民事赔偿;二是侵害死者近亲属身份权,致其物质性身份利益和精神性身份利益概括丧失,对前者以支付抚养费方式予以赔偿,对后者以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方式赔偿。“死亡补偿费”、“死亡赔偿金”是缺乏法理科学性伪概念。

  • 标签: 死亡赔偿 近亲属 身份权 精神损害 抚慰金
  • 简介:刑讯逼供罪"致人伤残、死亡,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应属于可反驳推定犯,即立法推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推定犯中,公诉机关和被告人各自承担相应证明责任.推定犯具有合理立法理由和目的.

  • 标签: 推定犯 证明责任 立法理由
  • 简介:抢劫财物过程中致人死亡案件定罪和处罚张先钦我国《刑法》实施以来,抢劫财物过程中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罪和处罚问题已引起法学界和司法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不少法学刊物对这个问题已展开过较深入讨论。在司法实践中,抢劫案件致人死亡情况大致可分为四种...

  • 标签: 致人死亡案件 抢劫致人死亡 故意杀人罪 抢劫罪 《刑法》 被害人
  • 简介:现有刑法对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转化规定较为简单,加之聚众斗殴转化犯理论认识仍然分歧众多,因而具体适用中定性争议一直未曾中断。聚众斗殴转化中“致人重伤、死亡”对象并不以本方成员为限,致使无辜第三者伤亡时责任主体及罪名选择等问题仍需结合归责原则予以澄清。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司法认定应当立足于转化犯内涵与条件限制,不能单纯以拟制条款予以简单对待,对“致人重伤、死亡”不同情形责任归属及具体罪数需要细致剖析,合理化解司法适用中随意扩张或者滥用转化条款现实弊端,真正回归到类似条款定罪量刑教义适用理性路径上来。

  • 标签: 聚众斗殴罪 转化情形 致人重伤 致人死亡
  • 简介:2007年发生在北京一家医院因家属拒绝签字,最终延误救治导致孕妇及胎儿双双死亡恶性事件,引起了广泛讨论,如今,讨论尘埃落定,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侵权责任法草案》有关医疗法规制定相当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直接影响。针对有关讨论中出现问题,以及当前立法实践,本文在指出事件中法律错误运用是导致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基础上,对医院和卫生局错误运用法律原因和背景,以及相关讨论中对法律批判和过分推崇道德解决模式等倾向进行了分析,剖析事件所反映多方面问题。同时结合当前对医疗问题进行立法实践,对有关立法层面的问题进行了一定思考和建议。

  • 标签: 理性 法律运用 请示偏好 免责
  • 简介:对于行为人以较轻殴打行为造成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一般认为行为人殴打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死亡结果能否归责于行为人则存在争议。如果将结果归因与结果归责相区分,将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层序化,笼罩在因果关系理论上迷雾将散去,归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客观归责理论不仅为我们判断归责提供了规则体系,更为重要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论上启迪,也许能够推进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向前迈进并逐渐融入追求刑法精确化、精细化、精致化潮流中。

  • 标签: 被害人 特殊体质 死亡 归责
  • 简介:在对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规定理解上,刑法理论及实务界存在着诸多分歧与争议。本文从主客观相结合解释论立场出发,对该规定可能语义内涵和罪过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司法实践中相关情形定罪量刑作出了分门别类澄清。

  • 标签: 交通肇事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过失
  • 简介:司法实务对刑法和其他部门法关系提出了反思要求。刑法适用,尤其是对行政犯定罪量刑,必须处理好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关系。这一关系取决于刑法成立部门法理论基础。调整方式特殊性是刑法成为部门法理论基础,刑法调整对象非独立性和刑罚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广泛性、最后性和谦抑性,法律指引作用以及法律安全价值追究要求刑法必须与其他部门法保持一致。尽管如此,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地位是平等。刑法独立基础和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关系决定了刑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刑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不仅影响着刑法制定,同时也对刑法具体适用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 标签: 刑法调整对象 刑罚 法律体系 法律位阶
  • 简介:在刑事案件发案过程和嗣后刑事诉讼中可能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亡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这样可能出现下列问题:第一,在公安侦查机关立案阶段问题。按照以上规定,犯罪嫌疑人死亡不予立案,或经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死亡应当撤销案件。刑事案件是复杂,犯罪嫌疑人死亡情况也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在作案过程中死亡,也可能作案后畏罪自杀,也可能被其他人杀人灭口等等。死亡犯罪嫌疑人是不是真正犯罪人,其死亡原因是什么,有没有重大隐情等等,如果不立案查清楚,有

  • 标签: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死亡 继续审理 案件处理
  • 简介:<正>作者手记:这是一篇迟发文章。3年前一桩案子一直压在心头。3年前写下此文时,有位行内同志劝我,不要去碰这个“禁区”。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到江苏做一档有关鉴定节目,我在谈了自己感受之后,又想起这篇文章。近悉相关法律即将出台,受大家鼓励,原文誊清,也算是一位办案律师

  • 标签: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鉴定制度 赔偿案 医疗鉴定 急性胆囊炎 处理办法
  • 简介: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以及非法拘禁使用暴力、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刑法规定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这既非法律拟制,也非注意规定,而是为了减轻犯罪检控证明负担所作法律推定。即,推定致人重伤(伤残)行为人具有伤害故意,致人死亡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分别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参与犯罪其他成员对于加害行为有加功作用,推定其成立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共犯。推定产生证明责任倒置效果,辩护方反驳推定须承担完全意义上证明责任,且其反驳证明应达到令人信服程度。

  • 标签: 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 法律推定 法律拟制 注意规定 转化犯
  • 简介:首先回顾英国{2007年企业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出台过程与背景,分析该法政策意义,并指出有效控制与处罚企业违法行为政策目的是这一法案得以通过重要原因。之后,在上述论断基础上,介绍了英美国家企业刑事责任论近年发展情况,并分析其中从个人到组织、从主观到客观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在企业犯罪频发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刑罚预防功能,我国也需要对目前单位刑事责任论进行反思。

  • 标签: 企业犯罪 代理责任 等同原则 组织责任
  • 简介: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收入和被扶养人扶养费。

  • 标签: 死亡赔偿 死亡赔偿金 抚慰金 扶养丧失说 继承丧失说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新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为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本刊发表孙国华教授文章《法律——化解社会矛盾重要、精巧、不可少手段》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律 社会矛盾 化解 手段
  • 简介: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式诘问曾经让许多人伤痛,更有如孙志刚者,殷红血扑溅了大地,生命在那一刻脆弱得比不上一张纸,生命烟花般散去后,户籍烙印令人愤怒而刻骨痛.

  • 标签: 栖居 大地 哲学 生命 自由 脆弱
  • 简介:"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互动机制。看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 标签: 文学中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