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财政分权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地方财源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及其行为模式选择。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地方税权较为薄弱,且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明晰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和规范的博弈平台。这使得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得不到稳定保障,难以较好地承担提供本区域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在现有制度框架的激励下,地方政府为获得必要的财力,一方面扩大了非税收入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隐性负债,造成地方债压力剧增。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目前暂不宜放开地方发债权,而应优先明确事权,围绕“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来进行地方财源建设,进而推动科学财税体制与现代财税法制的建立与完善。

  • 标签: 地方财源 财政分权 非税收入 地方发债权
  • 简介:浅谈“狱逻辑”的研究对象孙淑敏,舒重熙狱逻辑(或称“劳改逻辑”)是法律逻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办案逻辑”,“刑侦逻辑”一样,是完整的法律逻辑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狱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狱逻辑要结合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其思维形式与规律。狱...

  • 标签: 狱政逻辑 罪犯思维 形式逻辑 矫正罪犯 新兴学科 劳动改造罪犯
  • 简介:尽管破产重整制度对于拯救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无论从法律的角度就其自治性和利益平衡进行考量,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就其成本和效率予以观察,破产重整制度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需要客观理性地予以检讨。

  • 标签: 破产重整 审思 企业财务管理 法律
  • 简介:社会转型不仅仅表征为经济形态的转轨,更是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文明再生的过程,其经历了由人治思维到法律思维,进而再到法治思维的历史嬗变。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局惟法治可破,惟运用法治思维兴民权、抑公权、保民生,构建规范、民主、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从而最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唯此,回归社会转型期治国理的应然向度才成其为可能。

  • 标签: 法治思维 转型社会 法治中国
  • 简介:马克主义认为,法律制度是否公正与正义,要看法所保护的社会制度是否公正和正义;正义和正义观都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最终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正义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客观的历史延续性。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法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最高类型的法,它吸收了以往法律文化的一切合理因素,包括正义思想的法。社会主义正义对法的基本要求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法律面提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正义与现实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中的法是评价人们行为合法与不合法的标准,但不是评价人们行为正义与不正义的全部标准。社会主义正义要求在法的创造和执行过程中,充分遵循反映社会主义正义的各种法律原则.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法 马克思恩格斯 法律制度
  • 简介:舒国滢教授新出文集《如浮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引自本书文字,仅夹注页码),其标题一如舒教授一贯的风格,空灵、飘逸。作为"法大人札记"系列之一,该书依次分为"回忆与散"、"人物与评论"、"序与跋"、"法学与方法"、"闲言与碎语"五大部分,并附有"采访集"。尽管"札记"这一定位具有较大的文体包容性,但将学术性质的"法学与方法"、"人物与评论"、"序与跋"置于散文化的"回忆与散"之后同时又以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闲言与碎语"结束这种颇不寻常的编排方式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用意,还是需要仔细体会的。

  • 标签: 中国法学界 教授 法律实践 学术 精神之旅 法哲学
  • 简介:德里达驳斥了资产阶级的种种弥赛亚福音式的狂欢,自觉地选择了边缘化的马克主义,并对解构的马克主义精神对现实社会的“脱节”做出了解构的分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幽灵政治学。更进一步,德里达希望使其幽灵政治学现实化,非教条地解构主义地现实化,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自己的科学的历史学。这种历史学包含着延异和解构的特性。在种种的努力中,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展示了一幅工具化的马克形象。

  • 标签: 幽灵 解构 历史学 追寻正义
  • 简介:诉讼程序公正是马克、恩格斯法律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恩格斯看来,诉讼程序公正应当体现为:审判权由依法设立的法院独立行使;法官不能与自己处理的案件有利害关系;诉讼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尊重和保障诉讼当事人的人权。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马克、恩格斯重视诉讼法程序公正,但首先关注实体公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法律思想 司法公正 程序公正 诉讼法
  • 简介:<正>什么是马克主义法学?《法学词典》对此无释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和某些法理学教科书解释为:马克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现象,揭穿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主义法学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并且同马克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密不可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它的体系和结构,而且它内在的每一部分都有必然的联系。法学也不例外,

  • 标签: 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 发展规律 阶级性 恩格斯 资产阶级
  • 简介:马克的法哲学观从早期的自由法律观到成熟时期的利益法律观,其基本线索始终贯穿着法与法律的二元哲学,它构成了马克法哲学观之鲜明特征。

  • 标签: 马克思 法哲学 法律
  • 简介:中国证券市场趋向理性的关键在于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改革,通过对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实证分析,归纳出监管失灵的制度层面与法理层面的原因。进而认识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认识到,经济法的创新在于调整手段由传统善向善治的转变。

  • 标签: 证券监管 经济法 监管失灵 国家干预 自律监管 中国
  • 简介:<正>一、以马克主义指导法学研究是法律科学发展规律的体现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迄今发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早就有人研究。在几个公认的文明古国,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法律思想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后,历代都有人研究,学者辈出,典籍纷呈,特别是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主义、进行思想理论准备、制造革命舆论,并在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以来,整个法苑,学派林立;各种法学论著,层出不穷;各种法律文件汗牛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学研究 指导地位 法律文件 发展规律 理论准备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马克主义人权观当代化、中国化和现实化的最突出理论成就。就理论特质而言,表现为对人权本体、内部构造与实现形式进行的创新,体现出建构性、回应性、主体性和共同性的特点。从演进过程看,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人权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实现之道上,应当通过起点提升、理念创新、整体推进、治理强化、共同塑造五大途径谋求人权的新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权 中国化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把政治建设放在政法机关建设的首位蔡步松一、政法机关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我国政法机关,首先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机关。是肩负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宁,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各种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以及调节...

  • 标签: 政法机关 政治建设 政法工作 政治工作 人民群众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正>随着当代科学发展不断走向一体化趋向,随着哲学改革中各种应用哲学竞相出现,以及理论法学的急待加强和改造,当前在我国建立马克主义法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显得更加突出了。然而,也有某些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若干疑虑,概括起来就是:法哲学有无自已特定的研究对象,它同法学基础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究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抑或是法学的一个分科?为此,有必要就这些问题阐明一下我们的观点。我们的看法是:

  • 标签: 法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研究对象 法学基础理论 法学研究 法理学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党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地位 高校
  • 简介:文化相对主义肇始于一些西方的人类学家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感以及对较落后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吊诡的是,这一理论在较落后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其最初的意蕴却发生了转换,即理解和尊重的成分减少,而排斥乃至敌视的情绪增加,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某一部分人拒绝先进文化而故步自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 追问 意义 地区文化 落后国家 殖民主义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应当根据《决定》精神,对我国现行有关文化活动主体、文化产品服务、文化表现形式、文化设施场所的各种制度规范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提出文化法制建设的具体项目任务。

  • 标签: 文化法制建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 《决定》精神 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
  • 简介:"平安建设"是指在政府倡导和努力下,通过广大民众的广泛参加,由社会力量推动、设置和创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使这种社会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追求。"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发展。公安机关只有遵循公安工作规律,才能推动"平安建设"警务战略可持续性的纵深发展。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实现警务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这也正是遵循公安工作客观规律、尊重公安工作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面对新世纪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共享、开放、协调、法治理念,保持警队与公众的健康和谐发展。

  • 标签: 平安建设 警务战略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