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8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危害”紧贴社会,它已经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风险社会之下,学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非议态度将有所改观。“社会危害”的“社会”指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危害具有朴实、民主、道德性、法定性的特征。在当代中国内地,社会危害并不具有阶级;社会危害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追求相同;社会危害是刑事违法的根据,是第一的,但在司法中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犯罪本质和犯罪构成体系并不存在惟一的对应关系,犯罪本质由刑法规定,犯罪构成体系却可以选择适用。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场合,犯罪构成的判断是惟一的,犯罪构成并未被虚置。社会危害比法益的内涵更深刻、直白,更具有优越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风险社会 罪刑法定原则 法益
  • 简介:在英美海商法上,maritimelien为设定在海上财产上的法定非移转占有型担保,是海商法上特有的一种担保制度。我国制定《海商法》时因未对英美法上的lien进行深入考察,故而不知如何理解它和翻译它;无奈之下,立法机关植入了法国法上的优先权概念,将maritimelien称谓“船舶优先权”。令人们始料不及的是,所植入的优先权概念与我国依据德国法传统确立起来的既有担保法和理论体系水火不容,遂导致了无谓的和无休止的争议。结果。给我国的立法、学术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乃至司法实践,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 标签: 担保 留置权 优先权 船舶优先权
  • 简介:社会危害理论与法益理论确实可以成为实质刑法观的理论基础,但是社会危害理论与实质刑法观的关联比较复杂,并非如部分学者所提示的那样一一对应。就持有传统社会危害理论立场的学者而言,他们其实并非可以简单地归入实质刑法观立场;而主张改革完善传统社会危害理论的部分学者,反而坚持实质刑法观立场。在中国语境下,实质刑法观面临的风险与批评,主要根源就在于作为实质刑法观理论基础的社会危害理论具有太过强大的解释功能,且实质解释论的功能表现包括了保障人权的正面功能与严重侵犯人权的负面功能的两面,呈现出矛盾属性。为了防范风险,不但需要发展实质刑法观,而且需要完善社会危害理论。单面的实质刑法观或者保守的实质刑法观,主张通过实质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制、实质犯罪论的限制与实质司法解释权的限制,以有效防范开放的实质刑法观可能存在的侵蚀人权保障机能的风险,因而应当成为当下中国最理想的选择。

  • 标签: 社会危害性 法益 开放的实质刑法观 保守的实质刑法观 司法解释
  • 简介: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应舍弃意思要素,是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的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本文对该观点所依据的几点理由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意仍然是刑法中危害行为的必然要素,并将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有意与作为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的故意与过失区别开来,认为危害行为的有意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本身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而作为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的故意与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二者在内容、性质、功能以及法律后果等四方面存有显著的区别。此外,本文还对二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分类。

  • 标签: 刑法中危害行为 有意性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 忘却犯行为
  • 简介:<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离寻常百姓十分遥远的核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核技术、放射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陕西省也是核技术应用大省之一,境内有核反应堆、铀矿冶炼、放射废物库等各类核设施,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子发生器生产厂、核反应堆燃料专用管材生产厂和最大的核仪器生产厂。全省放射

  • 标签: 放射性物质 核技术 中子发生器 射线装置 核仪器 核设施
  • 简介:传统刑法理论并不要求在犯罪故意中有违法认识,但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责任理论的深化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违法认识是犯罪故意成立要件的学说已为众多国家刑法学界所接受。我国刑法也应以违法认识取代社会危害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成立要件,在违法认识程度上以采取违反整体法规范说为宜,在违法认识判断时又应遵循“一般推定,例外查证”原则。

  • 标签: 违法性认识 社会危害性 整体法规范
  • 简介:我国公务执法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冒充执法人员诈骗的案件也频繁发生,这导致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执法相对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产生认识错误的案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结论,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限,因而具有重大实务意义。公务行为合法认识错误问题,与此要素在妨害公务罪中的体系地位密切相关。认为公务行为合法是构成要件要素的观点,被认为存在刑事政策上的难题;而客观处罚条件说则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论,也无法妥善处理基于合理原因的认识错误;违法要素说没有成功区分合法的基础事实和合法的评价本身,并且与二分说一样,都建立在公务行为的合法等于反抗行为的违法这一错误假设基础之上。既然妨害公务罪的行为构造是反抗合法的公务行为,那么,公务行为的合法就应该属于构成要件要素,至于构成要件要素说可能引发的刑事政策上的难题,可以通过行为人所属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理论和未必的故意理论来解决。

  • 标签: 妨害公务罪 公务行为合法性 外行人领域的平行评价 未必的故意
  • 简介:裁判方法固然能促进法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摧毁法治的根基:以形式法治论为导向的裁判方法可能消解法治的权威,而以实质法治论为导向的裁判方法则可能瓦解法治的基本宗旨。因此,在维护法治能真正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下,能动主义的裁判方法固然重要,但传统的逻辑涵摄裁判方法不能丢;同时,现代法治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不能丢,应该以其作为衡量裁判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一项坐标。

  • 标签: 裁判方法 法治 基本价值
  • 简介:<正>关于危害行为的单复问题,刑法学界尚未展开深入的研究。从我国刑事立法和社会犯罪现象的现实出发,认定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危害行为的单复,应根据刑法所要求的观念来判断。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除了由单一危害行为构成的以外,还有许多由复杂危害行为构成。司法实践中,对单一危害行为构成的犯罪,其认定较为容易,而对复杂危害行为构成

  • 标签: 危害行为 行为人 实行行为 犯罪方法 犯罪构成要件 共同犯罪
  • 简介:行政法基本原则在行政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有着连接行政法与宪法、指导行政规范的创设、掌控行政权运作框架、充当司法审查最后"防线"、凝聚各行政法律制度、指明部门行政法研究方向六大作用。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的形式标准应当包括一定的可操作。传统上以"控权"或"保权"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构建的内在依据过于狭隘,真正的实质标准应当是良好行政理念。

  • 标签: 行政法 基本原则 确立标准 良好行政
  • 简介:论《刑法》中的危害国防利益罪OFFENCEAGAINSTNATIONALDEFENCEINTHECRIMINALLAW黄林异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这是继去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

  • 标签: 危害国防利益罪 《刑法》 武器装备 军事设施 选择性罪名 国防义务
  • 简介:犯罪构成中的危害结果新探李健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之一。它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勿容置疑。但是近年来人们只沉溺于对犯罪构成中其他要件的研究,很少有人论及危害结果,以至迄今为止,危害结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并导致了人们在有关危害...

  • 标签: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 刑法保护 犯罪结果 行为人 危害行为
  • 简介:一从传统的学术观念出发,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基础,而西方法律则是以民法为基础.这正是传统说法的所谓中华法系与西方罗马法系的重要区别所在(普遍认为罗马法系是以民法为基础).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在19世纪,英国法学家亨利·梅因在其名著中早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 标签: 清朝末年 古代法律 刑律 《大清律例》
  • 简介:对于本次司法改革,我讲自己的几点认识。第一,对本轮司法改革的态度问题。我认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依然应该拿出更大的努力去支持本轮司法改革。中央这次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大大超出了学界的预期,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是应该对之大力支持的。在司法改革问题上,学界是有共识的,党中央也有共识。当然,完全的共识可能还没有形成,但目前司法改革的环境和氛围已经良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支持司法改革,把握住这次机遇。

  • 标签: 地方党委政府 改革方案 顶层设计 法官独立 人民法院组织法 权力运行机制
  • 简介: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首要分子、多次、作为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或者报酬的违法所得数额,是不需要认识的内容;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为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下,只要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具有预见可能,就可以适用加重法定刑;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为严重财产损失(公共危险犯与职务犯罪除外)与其他具体违法事实(具体升格条件)的情形下,只有当行为人对之有认识时,才能适用加重法定刑,否则只能适用基本犯的法定刑;在法定刑升格条件是“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下,对构成情节(特别)严重的事实,应当具体区分为不需要认识、需要有预见可能和需要有认识三种情形,但行为人对(特别)严重与否的评价错误,不影响加重法定刑的适用;行为人对同一法条中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的事实认识错误(如误将抢险物资当作军用物资实施抢劫),也不影响加重法定刑的适用。

  • 标签: 法定刑升格条件 认识 认识错误
  • 简介:危害国际环境犯罪行为日益受到密切关注,而如何认定国际犯罪则是国际刑事责任承担的前提。因此,应对危害国际环境罪进行界定,有必要运用犯罪构成理论,深入分析危害国际环境罪的构成要件,为危害国际环境犯罪的认定与刑事责任的追究提供依据。在解读国际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人类在应对国际环境犯罪中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以及国际环境犯罪问题的解决思路。

  • 标签: 危害国际环境罪 构成要件 刑事责任 人类困境
  • 简介:“圈子”,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的.比如,戏曲发烧友可以加入“票友圈子”,数码发烧友可以加入“IT圈子”等等.这些“圈子”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不具社会危害.然而,记者对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进行调查梳理时发现,贪官也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往往以“人情往来”为由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演变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与社会“圈子”不同,这种“圈子”已然变种成为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且危害极大.

  • 标签: 危害政治 圈子危害 政治生态
  • 简介:对回扣问题的再认识梁华仁,李永君,肖渭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回扣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回扣是功还是过,是利还是弊,是合法还是非法,是应予打击还是应予保护,亟须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和界定。1993...

  • 标签: 回扣问题 国家工作人员 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 定数额 经济现象 受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