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怎样才能超越"法庭与律师的社会学"呢?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30年前提出的这个问题,在今天,大概仍然是研究"法律社会"的学者所不得不深思的。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进入法律领域,固然增进了

  • 标签: 法律现象 社会学家 社会理论 社会科学 研究传统 法律人类学
  • 简介:1999年1月31日,由北京大学法律系司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乡村社会法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法学楼召开。这是一次盛会,不仅在于参加的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研究机构,也因为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例如我们在本辑所选发的论文中,就有2篇是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的同仁所写的。不同的学术背景使得观点之间会碰撞出火花,而这种火花的出现也正是研讨会的目的所在。

  • 标签: 中国乡村社会 人类学 法律系 解决问题 学术研讨会 论文
  • 简介:受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转变的影响,马克思法律理论的建构遵循了"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这种进路的选择不仅不是马克思的疏忽,更是包含着马克思本人促进人类解放的伟大担当和理论旨趣。而且,这种进路触及到了法律的一个特征,即法律的非自主性(法律社会—政治基础),对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 标签: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律的社会性 法律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 简介:<正>拙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1996)出版之前,为了让读者对书中讨论的清代社会风貌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我特地向藏书家田涛先生借了几张清代契纸作制版之用。田涛先生收集民间契约文书有年,曾经千里跋涉,深入乡间,寻访民间故纸,其中的艰辛与甘苦,不是外人可以轻易了解。如此得来的珍贵文书,我想,即使不是珍爱有加,总会妥善收藏吧。因此,看到他从阳台堆放的纸箱里翻出一堆堆纸卷摊在地上挑选,我着实吃了一惊。

  • 标签: 契约文书 法律评论 契尾 民间 清代 社会生活
  • 简介:<正>一、引论有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研究21世纪的死刑政策的学者们需要研究亚洲。首先,亚洲幅员辽阔,死刑政策多种多样——这是一个居住着地球上将近60%的人口的大陆,而且,其与死刑相关的政治体制与政策令人应接不暇。地球上能找到的每一种

  • 标签: 法域 刑罚体系 事实证据 案件审查 令人 估计数字
  • 简介:<正>法律必须随着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发展而改变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五十多年来,一位学者一直笔耕不辍,不断地推陈出新,目的在于表明'永远适应生活的原则'是其宗旨。而且他的追随者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今天社会变化的速度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法律要想成为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不是障

  • 标签: LAW education LAW SCHOOL SOCIAL AIM
  • 简介:法律社会团结功能,指恰当地组织各种社会要素为良性循环系统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制度安排、组织社会、亲密关系。法律的团结功能,决定于轻刑、程序发达、社团发达、刚性执行、精巧统一的法律结构。宪法和部门法各有其特殊的团结功能,如宪法有阶级团结功能、民族团结功能和公民团结功能。

  • 标签: 法律 团结功能 宪法
  • 简介:探望权原本是离异父母对于未与自己共同生活之子女进行探望的权利。近年来,"隔代探望权"在学术和司法实践中都引起争议。事实上,隔代探望并不是法定权利。祖父母对于孙子女的探望,是否能以社会公德或子女权利最大化作为正当性依据,仍然需要法院的判断。分析隔代探望案中法律实施的社会土壤,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庭自治权利的重要性,以及面对核心家庭结构变迁的时代法院应持有的态度。

  • 标签: 隔代探望 家庭自治 传统伦理
  • 简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有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针和措施来体现,其具体要求也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施和保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社会主义法本质上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体现未必意味着实现,

  • 标签: 法律监督 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强制力 民主法治
  • 简介:2007年7月13日,“法律治理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各著名高校法学院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社会政策 法律治理 研讨会综述 上海财经大学 博弈
  • 简介:从法治文化的理论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主要的体现为法律观念的创新和法律制度的创新。法律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的现代法律观念体系。法律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法律体制和机制。观念创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障。观念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思想营养和理念基础,制度创新又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塑造着人们的现代法律观念,并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

  • 标签: 法律观念创新 法律制度创新 现代法律观念体系
  • 简介:<正>我国正在深入进行的普及法律常识、加强法制教育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法律意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了解法律意识的社会渗透方式,对于我国迅速有效地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评价观点和审视态度的总称。它是社会意识的

  • 标签: 公民法律意识 社会意识 渗透模式 理论与实践 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过程
  • 简介:一国社会治理中的法律结构本质上取决于该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对于这一关系有两种理论类型,一种是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模式,一种是市民社会高于国家的模式。它们相对应的社会治理类型分别是统治型和自治型,使用的手段分别以硬法和软法为主。实际上这两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都有失偏颇,其对应的社会治理类型也都有其不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结构性平衡和良性互动方是最佳选择,而在其指导下的"治理"模式也最为有效。这种模式下软硬法混合施治,形成一元多样的混合法结构,最能满足转型社会时期的现实需要。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治理 软法
  • 简介:<正>目次:一、"法律社会"研究:一个简短的历史描述二、思想学派和理论风格三、基本假设四、过去与未来受邀在中国作一个主题报告,尤其是关于"法律社会",这一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忽略的领域,我感到非常荣幸。但这一领域到底指的是

  • 标签: 法律与社会运动 法律社会学流派 法律社会学方法
  • 简介:法律移植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美]爱伦·华生①周亮译饶艾校比较法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给予其爱好者依据兴趣选择课题的很大自由。②毫无疑问,比较法学界出现了许多卓越的学者,像青春永驻的鲁道夫·施莱星格(Rudolf.Schlesinger)...

  • 标签: 法律移植 罗马法学家 法律解释权 《十二铜表法》 社会文化因素 比较法学
  • 简介:在国际法层面,社会权利这一范畴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且几个重要的国际条约中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如《美洲国家组织宪章》(148)、《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66)和《欧洲社会宪章》(1961)。然而基于国际条约执行上的局限性,社会权利在实然意义上的保护还有赖于各个缔约国的良好意愿。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上都确立了社会权利作为基本权利的地位,尽管表述有所不同。社会权利的正当性基础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国家目的理论,其实质上是作为国家第三个目的的"社会均衡"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而已。这里不可避免地要解决社会均衡与作为国家目的的另两个价值目标——和平与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在不损害和平和自由的价值目的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社会权利的保障,则涉及到社会权利的结构性问题和各国实践中如何具体进行社会权利相关立法的问题。

  • 标签: 社会权利 社会均衡 结构性问题 社会权利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