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刑事案件“实行差异证明标准”。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土作会议精神,探索实践刑事案件差异证明标准,今年3月,上海市检察官协会、同济大学法学院、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了“刑事案件差异证明标准”研讨会,笔者结合研讨会各位领导、专家的观点,对刑事案件差异证明标准提出浅见,以期对推动该项工作起到建设性作用。

  • 标签: 证明标准 刑事案件 差异化 人民检察院 政法工作 探索实践
  • 简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具体原则应当根据具体监督目的进行差异设计。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首要目的在于治理"执行乱",其次在于协助破解"执行难",另外也要维护执行中涉及的公共利益。2013年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仅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限于民事执行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一种类型,在目的设置上过于狭隘。全面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可分为纠错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支持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和公益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不同类型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着不同的程序设计原则。

  • 标签: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目的 纠错型 支持型 公益型 原则
  • 简介:法律异化是指法律这种人类创造出来的本用于服务人类的社会规范,因为一些原因反而成了走向人类对立面的一种异己力量的法律变化。其表现为依"法"迫害、合法伤害、非法侵害、人们对法律的异己感和积极寻求法律的替代品等多种形式。法律异化的人为因素是人的异化,客观因素是法律本身的悬空与不切实际、法律规范限制性的僵化、司法的"证据中心主义"和法律运行的程序主义等。克服法律异化的路径有以人为本,确保良法的产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范主体的自我异化;运用宏观、全面的社会治理手段防范法律的异化等。

  • 标签: 法律异化 法社会学 成因
  • 简介:刑事诉讼实践中,未决羁押的异化非常严重,本应作为例外措施的未决羁押沦为常态,表现为构罪即捕的高羁押率、与办案期限一起顺延的不当的长期羁押乃至违法的超期羁押。本应作为诉讼保障手段的未决羁押,往往沦为以捕代侦的侦查措施。更有甚者,在有罪推定观念的主导下,未决羁押沦为未审先罚、预支刑罚的惩罚措施。未决羁押的异化,严重侵犯了被追诉人的人身自由权,直接影响被羁押人的诉讼防御权,不当地强化了侦查中心主义的刑事诉讼构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的刑事诉讼进程和结局。未决羁押的异化成因复杂,既源于对强制措施的自行决定与有限控制,逮捕措施与羁押状态、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合二为一的立法缺陷.又因司法上的替代措施受限与变更途径缺失所致。

  • 标签: 未决羁押 异化 表征 危害 成因
  • 简介:作为理想的制度目标,治安调解被认为是实现低成本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然而在当前,治安调解出现异化,不仅难以实现社会控制的目标,进行调解的警察反而受到调解当事人的"控制"。经验调查显示,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警察则倾向于进行无原则的妥协,追求"表面的和解"。治安调解的异化与当前的信访高压态势以及惧怕和回避矛盾冲突的"纠纷哲学"有关。在未来的警务改革中,需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恢复治安调解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治安调解 社会控制 异化 依法行政
  • 简介:逮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侦查和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有罪者受到法律处罚。由于性质和功能各异,逮捕需要建立与立案、拘留、起诉、有罪判决等诉讼环节有区别的证明标准。“逮捕,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苛刻的强制羁押措施,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嫌疑人的确存在逮捕的必要外,还要求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这种判断则需要以证据为基础,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逮捕证明标准,这就是逮捕的证明标准”。可以说,建立适当的逮捕证明标准,是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需要。

  • 标签: 证明标准 逮捕 重构 异化 诉讼活动 法律处罚
  • 简介:立功制度是我国现行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和刑罚执行制度。纵观世界各国的刑法,极少有类似我国刑法立功制度的规定。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司法实践中的有效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节约了司法资源,减少了司法运作成本,然而掩藏在立功制度下的人性缺失以及种种异化现象的出现无疑使其致命缺陷显现了出来,我国立功制度到底出路何在呢?

  • 标签: 立功 司法 人性
  • 简介:通过追溯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本文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希特、黑格尔、霍布斯等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了思想梳理,并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异化观的"三层次说":产品机械论、劳动奴役论、主体宰制论,且各论逐次递进,不断深化,展现了马克思异化概念及其社会理论的独特内涵。

  • 标签: 异化 商品拜物教 自由主义
  • 简介:一中国古代社会始终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宗法观念根深蒂固。与自然经济基础和宗法观念相适应的儒家法律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为历代君王所沿用,居于统治地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寒微、自幼少识理义,但是置身于儒家思想浓炽的文化氛围中,他自然而然地吸收和继承了儒家思想,在进行兼并战争和建立、巩固明王朝的过程中,他都十分重视以

  • 标签: 朱元璋 儒家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 宗法观念 继承 正统儒家
  • 简介:司法机关着力推动的陪审制度改革,在试点期满后出人意料地被延期一年。检视陪审制度的运行状况不难发现,职业法官与人民陪审员在审判实践中存在微妙的权力支配/互动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知识规训、法院内部非正式权力关系的掣肘、法院实用主义逻辑的影响以及法官业绩考核的压力,陪审试点改革遭遇了一系列制度设计者始料未及的问题,而主审法官制度与案件审批制度是陪审制度走向'异化'的深层诱因。因此,应当转换视角并回归制度原意,设计一种'小巧而精致'的陪审模式,让人民陪审员在法官员额制改革的背景下,以日常知识、语言与理性校正司法专业判断,从而实现情理法的重构与复归,最终走出'权力零和博弈'的窠臼。

  • 标签: 陪审制度 知识规训 权力关系 制度异化
  • 简介:“调审分商论”认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内含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存在结构性缺陷,故应将调解从审判制度中分商出来。本文的分析说明,诉讼调解制度中的法官自由裁量与依法审判、当事人的自愿与法官强制、让步忠诉与权利保障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否就是诉讼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异化的原因.是值得追问的。

  • 标签: 中国 诉讼调解制度 “调审分商论” 审判制度 法官裁量 异化原因
  • 简介:疑罪,一直是刑事司法中的棘手问题。即便最完美的刑事司法程序也不能避免疑罪的出现,但一国对疑罪案件处理的态度却反映了该国法治化水平以及人权保障水平的高低。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但该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却不断被异化,出现疑罪从挂、疑罪从轻、疑罪从撤等变异形式。疑罪从无原则的异化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国家、社会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疑罪从无原则被异化的过程中,不仅传统思想在作祟,而且政治大局意识、司法机关自身利益考量、被害人家属的诉求以及社会公众散发的"民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疑罪案件的走向。

  • 标签: 疑罪从无 异化 疑罪中的博弈
  • 简介: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存在一定的法律解释异化现象。相关法律解释之间有冲突、有矛盾,法律解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程序法定原则。应以程序法定原则为依据,对刑事诉讼中的法律解释进行立法审查的制度性设计,以解决法律解释异化的问题。

  • 标签: 程序法定原则 协助执行 刑事诉讼
  • 简介:近代中国判例制度经历了清末的初创、北洋政府时期的发展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成熟三个阶段.清末法律初步确立了大理院及高等审判厅以发布判例方式统一法律解释的判例制度.北洋政府时期,大理院垄断了判例创制权,编纂判例要旨;判例承担起规范创制功能,获得了形同法律的效力,异化为立法,其法律解释功能反而被遮蔽.至国民政府时期,判例制度更加完备,在事实上发挥着统一法律解释的功能,渐趋回归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本来形态.近代判例制度异化与回归的历程启示我们:准确定位判例制度的功能、处理好判例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是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关键.

  • 标签: 判例 案例指导制度 统一解释法令 最高法院 大理院
  • 简介:法律国俗语义是法律词汇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法律文化特色。通过对英汉法律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主要形式的研究,说明法律国俗语义研究与英汉法律翻译有着重要关系,希望引起广大法律翻译工作者对法律国俗语义的重视。

  • 标签: 语义 差异 国俗语义
  • 简介:P2P网络贷款因能为借款人提供更低的利率、为投资人提供更高的回报而广受欢迎,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法律规范,P2P网络贷款平台呈现出无序的发展状态,并不断异化为另类金融机构,因此隐含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面对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我们应根据现实情况,确立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导的监管机构框架,通过实施市场准入监管、业务活动监管、资金监管、利率监管等措施来规范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

  • 标签: P2P网络贷款平台 运行模式 法律风险 监管制度
  • 简介:被害人本是刑事诉讼的重要参与人.然而近年来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却常常出现习惯性的“跑偏”.被害人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外.被害人的参与逐渐从法庭转移到更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这就是所谓的被害人参与异化。被害人参与异化表象形色不一.然本质却都是要通过异化的参与方式对裁判结果形成实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其诉讼目的。这种参与异化还呈现出由个案参与公共化、法律问题政治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三种趋势。这又从个案层面、制度层面、思想信念层面对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易导致个案不公,诱发制度流变,甚至侵蚀司法权威。参与异化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故.本文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参与机制的障碍造成的“挤出效应”以及被害人救济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倒逼.二是司法权威的不足.三是转型社会的客观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借鉴了犯罪学中恢复性司法理念。确定被害人的参与权利,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被害人参与机制。保障被害人参与的合法性、有序性、有效性。打开被害人面前的法律之门。

  • 标签: 被害人 参与异化 诉讼
  • 简介:近10年来,遗传学分析已渐渐在法庭科学中占据了优势,如今律师们普遍专注于用DNA的测试结果来证明被告的罪责或清白,而把诸如手印分析等传统技术抛在了脑后。而具有讽剌意义的是,运用手纹分析却恰恰能解决遗传学分析中的一道难题:怎样区分同卵双生子?

  • 标签: 孪生子 指纹 遗传学 基因
  • 简介:在办理仲裁案件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就某些个案而言,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查清了部分事实,而查清全部事实因涉及鉴定、取证等诸多因素尚待时日,为便于继续审理其他问题和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就已查清的部分事实作出裁决,

  • 标签: 裁决 仲裁案 审理过程 仲裁庭 事实 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