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关系表述
  • 简介: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转折,出现和解,和平发展到今天,这是60年来未有之大成就。这不仅仅是两岸的和解,而且从深远看,两岸的和平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也是两岸人民的福祉。现在两岸签订了ECFA,两岸经济有了更紧密的关系,两岸的和解或者和平也有了更扎实的经济基础。

  • 标签: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两岸关系 凝聚 王晓 和平发展
  • 简介:民族国家既是“政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一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以及建构起超越于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现代国家需要切实保障和实现人们的各项权利,提升人们的福祉,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认同,将各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 标签: 国家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 简介:中共十七大报告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由此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并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任务列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规划。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令人振奋,发人深思,并使人就其实现路径与绩效评价,产生系列思考。

  • 标签: 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绩效评价
  • 简介:认同与承认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重要学术话题。在历史的维度上,可以看到,农业社会中的家元共同体中所包舍的是群体认同的形式。到了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用“自我持存”的斗争消除了群体认同,并使承认关系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关系。然而,工业社会的承认关系出现了异化,以致造成了自我认同、相互承认与普遍斗争共存的矛盾局面,并在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编织进了一张斗争之网中。要终结工业社会普遍斗争的状态,就必须从组织变革入手,通过合作制组织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去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而实现对工业社会中的认同与承认的双重超越。

  • 标签: 认同 承认 斗争 合作
  • 简介: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 标签: 政治认同 政治稳定 政治系统
  • 简介: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政治认同 向度
  • 简介:本文选择华侨农场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归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参与观察及口述访谈,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本文提出,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流动的,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达到反思移民安置与地方融入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对移民的安置不但是提供物质性安排,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使移民与安置地尽快融为一体,共谋发展.

  • 标签: 社会记忆 口述史 归侨意识
  • 简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关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发展、增强各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的需要,这些方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皆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旨趣和学术图谱相契合。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论域。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研究论域
  • 简介: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国家认同
  • 简介:《时代》年度人物被认为是时代最重要的“领导者”,中国工人获得认同的背景是,《时代》周刊把今年的年度话题锁定为“经济衰退”,而中国工人通过“中国制造”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经济的再衰退。

  • 标签: “中国制造” 工人 《时代》周刊 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 领导者
  • 简介:现代政治认同作为公民对于政治共同体、政府及其基本制度的认可与支持.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多层次的政治认同。它是维系现代国家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政治心理基础,因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此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极为重要。

  • 标签: 政治认同 和谐社会 政治共同体
  • 简介:思想政治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路径,让教学在活动设计的轨道上运行,引导学生经历过程、达成观点、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从政治认同培育的角度看,可以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借助兴趣驱动让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材观点、使用"浸入式"体验教学让学生悦纳教材政治理论、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等策略,建构基于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高效活动课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 标签: 活动型学科课程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 简介:遵循个体认同建构到整体共同体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海南省Q县早期农场的职工认同的研究发现:职工个体相同地理空间的共处、人生经历的相似、面临处境的相同促使其先置性认同产生.先置性认同属于职工纯粹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标志农场职工个体间地域、身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了塑造整体意义上共同体的生成,农场通过去个体化和以政治学习的方式对职工进行价值集体化教育,致力建构价值共同体,农场价值体系最终内化为职工的行为,表明农场共同体最终形成.

  • 标签: 个体认同 农场早期职工 多重认同 建构
  • 简介:建国记忆是公众群体意识和群体想象深处遗留的或被枸建的关于旧政权覆亡与新政权建立的政治叙事的一种呈现形式。建国记忆可从多个方面影响和塑造政治生活中的政党认同结构,而政党认同也可反过来对具体时期、具体群体的建国记忆施加影响。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国家建立后政治生活的总格局。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的相互影响在长时段的历史考察中也有其确定的限度,因此,有关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方面的任何建构努力必须以二者的演生限度为前提,而不能试图超越甚或背离之。

  • 标签: 建国记忆 政党认同 关系 限度
  • 简介:史献芝、赵天娥在《探索》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作为一种政治心理结构的政党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党认同的生成是各种相互缠绕的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对政党认同的生成机制展开多维度解析,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下进一步拓展政党认同的资源,为建构更高层次的政党认同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 标签: 政党认同 解析 社会政治生活 中国共产党 《探索》 心理结构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融合、群体间不断扩大交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趋势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带来不同程度发展机遇,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国家认同危机、民族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等问题。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融合 归属感 民族分离主义 认同危机 民族主义
  • 简介:青年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确定是其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互动的结果。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在认知主体、认知角度、认知标准上有所不同,之间存在冲突与偏差,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对此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回到青年积极自我认同的构建上。

  • 标签: 青年 自我认同 社会定义
  • 简介:一、人口与分布保罗和路易斯认为,泰国傈僳族大概是于1921年前后从缅甸迁徙而来的。第一批进入泰国的傈僳族只有4户人家,他们住在清迈一个叫会三的村庄,同年又有另外15户人家迁到这里。数年后,傈僳族开始向四周扩散,一些人迁移到了清莱府北部一个叫多亦昌的村子。JiachimSchliesinger认为,傈僳族迁徙到泰国的历史最早不超过150年,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在二战后迁来的。②还有的学者也认为,迄今为止傈僳族在泰国已经经历五代人,大概100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泰国僳僳族进入泰国的时间比较晚,人数也不多。

  • 标签: 傈僳族 泰国 文化认同 1921年 清莱府 二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