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主体了。主体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主体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主体的《论文学的主体》(以下简称《主体》)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 标签: 主体性存在 主体性问题 考察方法 主客体关系 刘再复 接受主体
  • 简介:所谓"台湾主体"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 标签: 主体性 台湾人 “台独”分子 政治概念 价值影响 中国台湾
  • 简介: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世人追寻着它,探索着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困惑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之类的基本话题。随着历史的沿革,教育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但上述问题仍有扑朔迷离之感。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那些挚着追求的人们终于寻找到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闪光点,从这一点挖掘下去,似乎以往的困惑都渐渐明了了。这一闪光点就是主体教育。

  • 标签: 主体性教育
  • 简介:主体问题研究近况王孔雀目前,学术界关于主体问题的争论正在热烈进行,本文对此作一归纳概括。一、关于主体的涵义、实质及相关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要把握人的主体,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这是探索主体本质的出发点。但在具体理解主...

  • 标签: 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 研究近况 客观性原则 对象性活动 哲学问题
  • 简介:主体、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他们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主体对客

  • 标签: 主体性 人类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 辩证发展过程 一切依靠群众 个体性
  • 简介:“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道德精神。

  • 标签: 良知 良知说 致良知 主体性道德精神
  • 简介: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一方面,交往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与存在;另一方面,交往又是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交融是人类确立和发展自身主体的重要前提,也是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交往、实践和主体的统一中探讨交往的合理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交往 实践 主体性 交往合理化
  • 简介:马克思从主体实践的三个维度——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维度,赋予主体丰富的内涵,为解决当下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冲突不断以及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考方向,这也正是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的当代意义所在。

  • 标签: 马克思主体性 自然 社会 精神世界
  • 简介:本文所用的“批评”指实用批评而言。我们在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关于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从接受美学研究中获得启示:在文学活动的历史中,在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史中,文学的本质只能在包括批评在内的动态动作中展开、变化并彰现。批评者同时是原文的读者,文学作品在历代的批评中不断成长。由此,文学批评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成为文学活动整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接受美学 文学批评 主体性
  • 简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长期以来又在理论上探讨得不够充分、在实践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期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一、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项主体建设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直接以人为对象。凡是能思维的人,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但是,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人本身却具有主体,因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确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主体性 主体建设 历史主体地位 共产主义事业 工作对象
  • 简介:主体理念是人的主体要求在法律和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它要求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以公民为主体,尊重公民的意志和尊严。本文力图分析主体理念的内涵、意义,并揭示和论证其成立的理由,考察了其在哲学和法律中的演变以及在当今世界民法体系中的现状。最后,以主体价值理念为标准,对中国民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对我国当前正紧锣密鼓进行中的民法典立法事业有所裨益。

  • 标签: 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 内涵 物本主义 人本主义
  • 简介:在旅美大陆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的学科建构中,张旭东以其对"文化政治"的论述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反思与建构而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张旭东将"文化政治"视为现代性的核心,并透过这一概念,在普通与特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重新思考主体的呈现的问题,从而为处于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之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如何穿透性地重新确立自身的普通性和主体确立了基本的方法论;其次,张旭东透过对五四激进阐释学的重新阐释,考察文化政治的逻辑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重建革命与五四之间的内在关联;再次,以对鲁迅的重新解读为中心,张旭东通过重新界定鲁迅的"文学性"的内涵,重建鲁迅的写作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打破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

  • 标签: 张旭东 现代性 主体性 文化政治 鲁迅
  • 简介:主体问题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是近代先验的理性解释还是现代体验的非理性描述,最终都使主体问题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主体问题的研究上坚持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并引入了历史的维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主体的本质,对人的主体问题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 标签: 主体性 先验的理性 体验的非理性 物质本体 实践 历史
  • 简介:李若水在《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发表的文章认为,“主体”一词有时也翻译成主观性,在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古典哲学中,它的意思主要是自我决定、能动性、自主、自由、自我意识或个性、自觉、根据个人自由意志和才能所从事的活动等。人的主体就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或称自觉能动性。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脱离自然的历史,是从无意识到有主体意识,从无主体到有主体的历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主客体 自觉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 分裂 二元
  • 简介:农民在政治参与方面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培育农村民主政治文化,培养农民公民意识,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协商民主的"权力"和"知识",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都有助于加强和凸显农民主体。通过政府与农民自身的合力互动,破解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困境,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能有效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良性发展,从而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 标签: 农村 协商民主 主体性 主体性困境
  • 简介:从历时视角考察,理性和主体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理性和主体的互为援手实现了现代性从“前现代”的脱域,理性和主体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理性对主体的遮蔽揭橥了后现代性的自反话语。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原则的虚假和解,后现代主义从批判黑格尔出发,揭示了理性原则对主体原则遮蔽的现代性困境。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在批判之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原则虚假和解的现实根源——资本的主体,在建构之维以其实践原则实现了理性原则和主体原则的真正币口解。

  • 标签: 理性 主体性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