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重金的《越南通史》,是越南资产阶级史学家的名著。该书已由我们全部移译为中文,商务印书馆正在出版中。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多方面的重视,不是偶然的,它具有自己的优长之处。首先,这本书是一部简明扼要的越南通史,大体为上下两千多年的越南历电勾勒了基本轮廓。作者把越南史概括为五个时代,在书中分为五卷五十三章来写。第一卷上古时代,第二卷北属时代,第三卷自主时代,第四卷南北纷争时代,第五卷近今时代。第二,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作者主要取材于《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 标签: 上古时代 史料翔实 自主时代 优长 一统志 官修
  • 简介:饮食习惯:越南人受中国广东口味的影响较深。以食大米为主,喜欢喝中国茶和咖啡。口味特点:喜欢吃鱼、虾蚧、鲍鱼、海参、鱼翅、海味、瘦肉和鸡。也爱吃狗肉。吃饭时,菜要多,口味宜清淡,不喜欢吃辣,喜吃酸甜、塘醋和蚝油。烹调上喜欢炸、清蒸、烧卤等。

  • 标签: 东南亚 各国 饮食习惯 口味 越南人 中国茶
  • 简介:楚楠祖籍福建厦门禾山,1884年生于新加坡,卒于1971年。他的父亲泰是当地有名的木材商人,家境富裕。青年时期的楚楠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邱菽园的影响下,他曾倾向保皇,但不久就抛弃了改良主义,转而接受革命思想。20世纪初,作为新加坡乃至南洋地区著名的华侨革命者,楚楠积极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斗争,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辛亥革命 青年时期 改良主义 革命思想 南洋地区 封建帝制
  • 简介:《晡多利》(Potaliyasutta)是巴利藏《中部》的第54,也是《家主品》(Gahapati-vagga)10部经典中的第4。A该汉译对应于《中阿含》(T26)第203《晡利多》(即《晡利多品》的第2)B。此外,德国探险队在吐鲁番出土的写卷中也有与之相应的梵文残片SHTV1332(+1476)+SHTVI1493+SHTX3917。C上述残片可以缀合,内容对应于巴利语本讨论

  • 标签: 中部晡 多利译 巴利语中部
  • 简介:香港知名人士玉书、凌锋先生等来访1995年12月6日晚,香港知名人士玉书、凌锋先生等光临我院,作了讲座并赠书捐款。玉书先生给我院学生作了题为《大中华文化与东西方合作》的讲演。全场爆满,气氛活跃。他的讲演和讲话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诙谐幽默,赢得了同...

  • 标签: 香港回归 生等 热烈欢迎 国际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文化
  • 简介:王军(中央民族大学)、刘雪莲(吉林大学)、孙学峰(清华大学)、曲博(外交学院)、李晨阳(云南大学)、昝涛(北京大学)、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徐弃郁(国防大学)、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樊吉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玲(外交学院)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 评审委员会 优秀论文 笔画 姓氏
  • 简介:近年来,中日关系持续低迷,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东海问题等,磨擦与争议不断。学者们称中日关系“政冷热”或“政冷凉”者有之,称中日关系“恶化”者也有之。如何评估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与症结何在?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这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但事涉中日两国,也事关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有鉴于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2006年3月23日举办了“当前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战略”研讨会,邀请在京十多位国际问题及日本问题专家就中日关系现状、前景与症结及中国对日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辑录刊发,以飨读者。

  • 标签: 中日关系 症结 《现代国际关系》 对日战略 和平与发展 历史问题
  • 简介:前言本文将例举柬埔寨华人社会中势力最大的潮州籍同乡团体(地缘组织)——柬埔寨潮州会馆和笔者进行过实地采访的同姓团体(血缘团体)——柬埔寨舜裔氏宗亲会,就这些华人社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国际化,对前者与国际性同乡团体“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后者与国际性复合同姓团体“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的关系加以考察。

  • 标签: 潮州会馆 华人社团 华人社会 柬埔寨 国际化 陈氏
  • 简介: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不仅是修辞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国文学语言研究的重要著作。文学语言的奥秘表现在对其主要特征———审美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上,情感性、形象性、创新性、模糊性是其不可忽略的构成因素

  • 标签: 修辞 文学语言 审美功能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文艺语体
  • 简介:<正>作为香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的第二阶段,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人与抗日战争国际研讨会”9月22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者有南洋学会副会长林我铃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崔贵强教授、新加坡中华经济研究院李绳毅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颜清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伦霓霞博士和冯小丽女士,以及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60余人。南洋学会元老、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教

  • 标签: 海外华人 抗日战争 国际研讨会 华侨华人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 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