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近百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膨胀的压力,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也面临困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为达此目的,首先要求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转变观念,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与社会有机统一的自然观、人类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资源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观。

  • 标签: 人类环境 挑战 环境意识 观念转换
  • 简介:家族企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贡献以及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家族企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保证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代际平稳过渡是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美国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而华人家族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但学术界对华人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结合美国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家族企业传承规划的实施现状,然后对比了华人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华人家族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家族企业 传承规划 制度
  • 简介:日本文化中“人”的观念米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我?这是人类的永恒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人”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世界上并不存在得到所有人认同的“人”的观念。文化背景在规定“人”之观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与文化...

  • 标签: 日本文化 “人”的观念 《源氏物语》 梅棹忠夫 日本文字 自我意识
  • 简介: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姚卫群THE“SUNYA”CONCEPTNTHEBASICDOCTRINESOFEARLYBUDDHISM¥YaoWeiqunThisarticleclescribestheoriginalstateof“sunya”c...

  • 标签: “空” 小乘佛教 婆罗门 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 缘起说
  • 简介:引言东南亚华人妇女的历史是一部比较短的历史。尽管中国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悠久,但许多来菲的商人或劳工都把妻子和亲属留在中国。在西班牙统治期间,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华人妇女,使得华人男子与菲律宾妇女的异族混合婚姻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甚至晚至1903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仍然显示,在菲律宾大约41,035名华人中,只有517名妇女,男女性别比例是1,000:13。据说,当时在马尼拉的大多数华人妇女是妓女或姘妇。这些妇女中的许多人(40%是在14岁以下)有可能是作为“妹仔”亦即婢女被带入境的。

  • 标签: 东南亚华人 统治期 华人社会 男女性别比例 经济自由 离婚理由
  • 简介:海权观念是一个国家内部对海权战略目标和战略原则所形成的共识。国家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决定了海权观念。中国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使得中国的海权观念亟需更新。更新的中国海权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共识。第一,五个战略性目标——威慑;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确保海洋自由;力量投送与提供公共产品。第二,四条战略原则——建设体系化的主战海上力量;发展多元化的海上力量;灵活的力量运用与软实力的配合。

  • 标签: 海权 海权观念 战略目标 战略原则
  • 简介:古代印度人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大部分环节都涉及方位原则。汉译佛经中就记载了印度'东为初方,南为右方,西为后方,北为胜方,殿堂皆面东,说法多面东'的方位观念。在《往世书》和工巧明文献中,种姓制度与方位观结合,四种姓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方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城镇布局。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方位尊卑观,第二部分追溯其理论源头。

  • 标签: 印度 方位观 印度教 种姓
  • 简介: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将"海洋强国"明确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这是中国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就海洋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做出总体规划。在这前后,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如何落实的话题,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本质上,这也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观念与方法论问题。就此,本文在梳理与评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意识基础与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进而就中国"海洋强国"的哲学内涵进行概括。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意识普遍觉醒和承继传统海洋认知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和合"观念基础及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行为逻辑。因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在观念上以和平与合作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开放为准则,而在海上竞争层面则强调对话与规则。

  • 标签: “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观 海洋安全 海上合作伙伴关系
  • 简介:中菲关系面临的僵局不仅仅源于“零和”性的南海领土主权争端.彼此间误解也是一个重要根源。中国对菲律宾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后者的外交事务,对其地缘政治重要性与对美关系的“独立性”认识不足,同时低估了菲律宾国内因素对其外交事务的影响。菲律宾对中国的误解主要集中在后者的领土政策,以为中国的最终目标是无止境地攫取地盘,怀疑中国政治协商的诚意,以及迷信美方干预能够制约甚至改变中国政策。双边误解放大了利益冲突,导致互相误判,导致阿基诺三世执政时期的中菲关系被领土争端所绑架。两国必须走出这些误解以及由这些误解所导致的困境。当下要务是应该利用菲律宾政府更替之机,寻求妥协,控制争端,防止将来出现更大的冲突。长远来说,关键是重启和发展一个培养双边战略互信的战略框架,实现双边关系的长期稳定与良性发展。

  • 标签: 领土争端 南海 中菲关系
  • 简介: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 标签: 马来西亚华人 华人社会 马来亚 海上交通 华文教育 国籍问题
  • 简介: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引领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印度对外贸易、国内民生与国家安全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高。莫迪政府清醒认识到海洋特别是印度洋对印度的安全与发展的关键意义,并于2015年起适时调整海洋安全战略,将2007年确立的以“自由使用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军事战略调整为以“确保安全的海洋”为主题的海洋安全战略。这说明印度在自由使用海洋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样的海上安全挑战。海上的安全风险直接影响到印度的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海洋经济活动的展开、海岸和港口城市的安全、海外资产与海外公民的安全,最终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印度调整海上安全战略,明确以印度洋地区为首要利益区,同时加强以印度海军为主体的海上安全保障力量,为之确立多样任务目标下的军事战略,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海上军事行动。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邻国、关键的地区大国或国家集团以及全球大国建立双边和多边海上安全机制来应对多样的海上安全威胁,维护海洋安全,最终服务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并为印度寻求印度洋的主导地位积累资本、创造条件。

  • 标签: 印度莫迪政府 印度洋 印度海军 海洋安全战略 海上安全机制
  • 简介:在印度近代的(对外)民族主义斗争和(对内)世俗主义改革的'双重奏'局面中,国大党恰当地把握住了这两者各自的轻重缓急,并以尼赫鲁为代表,面对宗教传统深厚且教派冲突激烈的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成熟而系统的世俗主义的国家观念.而国大党世俗主义国家观念的形成是印度世俗化在制度的层面得以实现的先导.

  • 标签: 印度 国大党 尼赫鲁 世俗主义国家观念
  • 简介:中国有句谚语:“书读三代必发,财发三代必垮。”将读书和发财相提并论,似乎是中国人独有的偏好。但这必发和必垮咒语,从某个角度看来,似乎也有相互的关系。这里只着重讨论“财发三代必垮”这一观点。

  • 标签: 三代 家庭企业 香港 中国人
  • 简介:泰国著名导演查崔查勒姆·尧克尔和彭力·云旦拿域安的数部作品都通过描绘乡村青年在都市中的遭遇来反映泰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消费主义冲击下的弱势地位,甚至更进一步反映泰国整个国家在踏入全球化市场时的窘境。同时,通过'返回乡村'的主题,这些电影作品也倡导向自给自足、简单纯朴的传统生活方式回归。通过对两位导演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文本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若干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入手,观察20世纪下半叶泰国传统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对抗对泰国的都市和乡村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标签: 消费主义 传统文化 自给自足 泰国电影 经济危机
  • 简介:在现代化会变迁中,东南亚社会的传统家庭由于各国现代化的启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观念以及婚姻生育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相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学关于家庭的理论对变化中的东南亚家庭做一阐释。

  • 标签: 家庭伦理观念 平等观念 婚姻观 生育观 现代化进程 东南亚
  • 简介:弗兰克宗教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神完全属于实在领域,而与客观现实有原则上的亦即范畴上的区别,甚至在客观现实这个概念最广泛的意义上,即把超世界的现实都包括在内的意义上,也不能将其纳入客观现实的内容。

  • 标签: 弗兰克 实在性
  • 简介:在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组织日呈崩解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则坚持亚洲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传统),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强调家庭的意义,促进家庭的功能.1992年,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正式将'家庭为根'确定为新加坡人所应奉行的'共同价值观'.1998年,新加坡理工学院商业行政系对801名新加坡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都认为家庭是建立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实际上,'家庭为根',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理念或共识.这里,我们将从家庭功能和家庭本位两方面分析新加坡'家庭为根'的具体内涵.

  • 标签: 新加坡 '家庭为根' 共同价值观 家庭功能 家庭本位 儒家文化传统
  • 简介:随着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于1957年宣布独立,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政府颁布一系列扶植马来人的政策,特别是197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从乡村涌向城市,投身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以伊斯兰教为生活指引的马来家庭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诸多改变。本研究通过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7家低收入马来家庭的采访和调研,解析了马来家庭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 标签: 城市化进程 马来家庭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印度尼西亚政府于2007年建立了家庭希望计划,该计划属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它要求受助家庭把获得的救助金用于家庭中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因此,相应条件的设定主要集中在教育、营养和健康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虽然该计划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计划已初见成效,印度尼西亚的贫困问题尤其是儿童贫困问题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得到了缓解,这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家庭希望计划 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