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近年来支持'一带一路'成绩显著,在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本文以该公司相关做法为例,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今后国家应更重视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的参与,组织力量做好研究,对不同国际组织分类施策,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 标签: 一带建设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例 借助国际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海外兼并的成功与失败与公共外交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中铝公司收购力拓的失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匮乏以及发展公共外交的迫切性.公共外交不应局限于精英上层路线,应充分了解民意的形成与塑造.公共外交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个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问题.

  • 标签: 跨国公司并购 公共外交 中国跨国公司 全球化过程 公司收购 能力建设
  • 简介:公司外交是指公司开展的公共外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之际,2014年7月5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公司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共邀请了来自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的20名学者和跨国公司管理者,围绕“公司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公司 理论与实践 现状 公司管理者 中国企业
  • 简介: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国际经营活动更加频繁和深入,企业涉外管理也逐渐从偶发走向常态、从局部走向全面,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建立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涉外管理组织保障体系,以国际化战略为牵引,构建企业公共外交层级的涉外管理业务体系,以流程管理为抓手,打造集团全方位一体化的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 标签: 公司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 涉外管理体系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主要行为者,而且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也日渐显露出来.跨国公司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动员、议程塑造和信息沟通。

  • 标签: 跨国公司 公共外交 功能 20世纪70年代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 简介:神华海外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华海外公司)是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神华能源公司(股份公司)的海外开发投资平台,作为中央企业的国际化专业公司,神华海外公司以中国海外投资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讲责任、树品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家国天下'的企业公共外交格局。

  • 标签: 海外公司 神华 公共外交 家国 中国海外投资 海外开发
  • 简介:总结和归纳外国跨国公司为"赢取中国心"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及其基本模式,可以为开发中国公共外交的跨国公司载体提供借鉴。考虑到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政治疑虑,我们或许仍处在公共外交跨国公司资源的培育阶段,过早的强制性使用只怕会拔苗助长,既难以取得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及了经济利益。更多还原

  • 标签: 公共外交 外交实践 培育阶段 中国心 跨国企业 东道国政府
  • 简介:总结和归纳外国跨国公司为“赢取中国心”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及其基本模式,可以为开发中国公共外交的跨国公司载体提供借鉴.考虑到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政治疑虑,我们或许仍处在公共外交跨国公司资源的培育阶段,过早的强制性使用只怕会拔苗助长,既难以取得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及了经济利益.

  • 标签: 外国跨国公司 公共外交 载体 冷思考 话题 中国企业
  • 简介:冷战后,澳大利亚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备受关注的实力和影响力?美国是否决意保持她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如何维持太平洋地区的持续和平?本文的观点是:今天的亚洲给我们出了一道全新而独特的难题.这种局势造成的困境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老掉牙的冷战思维方式.

  • 标签: 太平洋地区 和平 澳大利亚 亚太地区 思维方式 冷战后
  • 简介:在公共外交的“多轨道”体系中,智库所从事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不但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且智库外交是整个公共外交体系的智力和信息中枢,是多轨外交行动主体的“舆论领袖”.中国应重点扶持一批公共外交专业智库.对于民间公共外交智库的发展,政府在市场准入政策和税收减免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中国智库的多样性.公共外交智库要特别加强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要积极拓展国际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市场准入政策 政府外交 国际影响力
  • 简介:中国高铁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不但满足了国内民众舒适出行的需求,而且创造条件朝向海外'走出去',积极践行'高铁外交'构想。为高铁产品进行配套的中国中小企业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是中国'高铁外交'的底气来源,不但为这一外交形式贡献产品与智慧,而且亦是其当然主体,在'高铁外交'的产品质量与工业声誉维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自身也借助这一企业跨国交往方式进行着海外拓展的尝试。

  • 标签: 海外拓展 维护过程 产品质量 国内民众 主机厂 设备公司
  • 简介:在后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形象 形象建设
  • 简介:自2004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亚太自贸区”,FTAAP)的倡议以来,对亚太自贸区的研究与规划逐渐进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事日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专门通过了一些政策文件。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建设亚太自贸区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为今后有关亚太自贸区的研究和落实进程提供了行动计划框架。从目前来看,亚太自贸区建设主要有四种政策途径:促进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单独依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整合RCEP与TPP,实现茂物目标。但上述四种政策途径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FTAAP、TPP和RCEP共同存在的可能。从趋势上看,FTAAP建设正融入亚太经合组织的议程讨论和议题落实的过程中,并随之不断推进而进入更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 标签: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自贸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茂物目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亚太外交经历了一个重新融入地区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亚国家不仅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逐渐对以和平发展合作塑造地区安全环境达成了共识。然而,自2010年美国大力推行再平衡战略以来,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东亚主要力量的关系不约而同地受到磨损,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陷入停滞。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超越以往的地区融入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地区共同体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重新以发展合作来界定地区议程,强化本地区的利益融合和共享机制,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推动亚太地区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亚洲特点的新型观念意识,比如多元共生意识、亚洲主体意识、同享共担意识等。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外交 命运共同体 亚太再平衡
  • 简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响应,参与建设合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合作项目陆续展开,合作进展令人鼓舞;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挫折。为了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意义的认识,紧紧抓住机遇、努力规避风险,切实践行'合作共赢'理念。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和意义的认识'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

  • 标签: 一带建设 企业参与 参与一带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管总的规划和行动纲领,是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平台。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区域。近五年来,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为引领,加强了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项目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地区外交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我推进在中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

  • 标签: 一带建设 中亚外交 建设中亚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的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的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的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与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库建设的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近年来,宗教在全球的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让宗教从三百多年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边缘逐渐回归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尤其是'9·11事件'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或多或少都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宗教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软力量。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以宗教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宗教传播与和平交流对于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涵盖多个文明和多种宗教,很多地区和国家呈现宗教多元异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既存在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共处,也充斥或者隐含着宗教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如何在新的地区与国际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多元共存与和平包容,规避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和挑战,加强沿线软环境建设,对于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意义重大。

  • 标签: 宗教公共外交 软环境 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 文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