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严以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极为关键。严以用首先要解决好对权力怎么看,然后才能解决好对权力怎么办。解决好了怎么看,严以用就有了正确的信念、方向和原则,就能更好地指导和决定怎么办。从这个意义上说,严以用主要应解决好三大问题:权力从何而来?权力为谁所用?权力如何使用?

  • 标签: 领导干部 三实 专题教育 三严 贪污腐败 人生课题
  • 简介:我国人大代表豁免制度是通过保障人大代表言论和表决自由,保障其人身权利不受外部权力侵犯,从而确保我国人大代表职能的实现,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民意汇聚平台的作用。我国人大代表的豁免制源自西方,由于历史的波折和立法的不完善,目前还存在许多缺陷。有必要廓清我国现行法律中人大代表豁免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从扩大人大代表言论豁免的主体范围、事项范围,明确人大代表豁免的法律效力,加大对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人身特殊保护的保护,明确或规范人大代表豁免的判断机关等方面完善我国人大代表豁免制度。

  • 标签: 人大代表豁免权 人大代表 豁免权 言论自由 宪法
  • 简介:取水转让合同是引起取水转让最为常见的一种法律事实,是取水转让的基础行为和原因。取水转让合同生效并履行后即可发生取水转让的法律后果。我国没有关于取水转让合同的规定,只能参照与其相似的买卖合同的规定,但二者差异甚大,取水转让合同不仅主体特殊,其转让范围和期限也必然会受到生态化的诸多限制。针对在实务中容易出现纠纷的几种特殊的取水转让合同,亦有必要对其效力进行研究。

  • 标签: 水权 取水权 取水权转让 转让合同 生态化
  • 简介: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强制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行政机关行政强制类案件败诉的风险系数。分析行政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存在可能导致败诉的潜在因素并寻求相应对策,对推进当下行政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缓和行政机关在行政强制行使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冲突,有效维护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当务之急是明确行政强制类案件败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探索降低行政强制执法活动败诉率的对策。

  • 标签: 行政强制权 行政强制执法 无效判决 撤销判决
  • 简介:严以用权作为“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直指领导干部作风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做到严以用,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深刻认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深刻认识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深刻认识个人能力不是手中的权力决定的。二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慎重用、依法用、廉洁用。三要用有为、敢于担当,要心中有责、敢于“亮剑”和增长智慧。

  • 标签: 严以用权 权力 担当 领导干部
  • 简介:亲属拒证无论在我国历史抑或外国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人权的保护,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乃至于对一国法律制度的顺利运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现行亲属拒证制度具有合理性,但是应该在拒证的范围、主体和形式等方面加以变动和限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法律体系的运行。

  • 标签: 亲亲相隐 亲属拒证权 亲情
  • 简介:邮政送达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常用送达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对于法院迅速准确送达相应法律文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三方面问题:法院的邮寄送达偏好及忽视代理人送达;当事人送达地址认识偏差及轻视损害自身知情;邮递机构投递不规范,亟待监督与规范。针对上述问题,应分析原因,寻求出立体综合化解决方案,以保障当事人知情与监督

  • 标签: 邮寄送达 知情权 监督权
  • 简介:女性继承的制度建构,经历了性别平等逐步消解性别歧视的社会发展进程。原初社会女性神圣及诸子均分德性的道义判断,使女性继承的初始享有占得先机。而男尊女卑、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与深化,使女性继承遭遇排挤与遮蔽,引发女性继承与性别平等的继承以及崇男抑女的男性继承的道德疏离与制度疏离。只有重塑人格平等、意思自治、弱势关怀、社会本位的价值基础,才能建构社会性别平等的继承制度体系,并在继承观念的矫正与继承立法的干预下,实现女性继承的回归与保障。

  • 标签: 女性继承权 制度建构 性别平等 立法干预 观念矫正
  • 简介:中国海意识的演进与其对海洋的认知密不可分,海洋认知作为重要的引导性因素在海意识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互为促进,历经海洋认知不断深化、海意识走向勃兴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海洋认知 海权意识 发展历程
  • 简介:在中国人权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其中教育平等的实现程度更是我国人权发展的重要体现。教育平等具体包括选拔考试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条件平等。实现选拔考试平等,必须从消除歧视、消除特权入手,保证所有人在考试中得到平等对待;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必须解决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保证无论城乡、地区,都能获得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条件平等,必须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保证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 标签: 教育平等权 考试平等 机会平等 教育条件平等
  • 简介:宪法解释建议是以解释宪法的方式、程序,实现修改宪法之目的,并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首要程序,其源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中宪法建议的宪法惯例,旨在通过宪法程序避免宪法的频繁修改。执政党是提出宪法解释建议的主体,由宪法规定的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各国家机关是提出宪法解释议案的主体。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是健全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运用宪法方法维护宪法的高度稳定性,实现以宪法发展指引和保障的功能。

  • 标签: 宪法修改 宪法权利 执政党 宪法解释 建议权 宪法方法
  • 简介: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南海涉外侵权在案件数量、发生频率、地域范围、侵权后果、侵权方式和手段、侵权强度、解决难度等诸多方面都非比寻常。因此,强化南海行政执法成为保护南海渔民权益的主要途径,然而现行行政保护却明显不足。因此,应改革南海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南海分局移设海南、建立综合性南海管理机构、建立中央和海南分级管理机制、推行生态渔业制度。同时,应创新渔业行政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常态化护渔、加强巡航护渔、建立涉外侵权应急处置机制、加重外国渔民涉外侵权的行政法律责任。

  • 标签: 南海 渔业权 涉外侵权 行政保护
  • 简介: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刑事犯罪问题已成为刑事案件中多发的一种类型,因网络自身的特殊属性,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时常出现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情形,如何确定一国、跨国之间网络犯罪刑事管辖?进而解决网络犯罪刑事管辖的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分析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入手,对现有网络犯罪刑事管辖的各种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协调方法,这对解决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无疑是必要的。

  • 标签: 网络犯罪 刑事管辖权 管辖冲突 协调
  • 简介:法律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纠纷、冲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和最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其中尤以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补偿问题至为突出。本文通过论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的价值,来找寻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对国际上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和梳理.分析当前理论界的观点,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问题,进而解决我国在此问题上的困境。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精神损害 求偿权 价值研究
  • 简介:我国目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推进信用制度的建设进程,尤其是通过修改《公司法》和完善商事登记制度对市场领域的商事信用开展了多层次地改革,力求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事信用模式。本文以公司为例,从法学的视域探讨商事信用的理论结构和法律塑造,证成商事信用的权利基础,为市场信用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经验。

  • 标签: 商事信用 公司信用 信用权 道德约束 经济理性 法律控制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托登记是为了将土地承包经营已被信托的事实向公众披露而建立的信托管理制度,在明晰作为信托财产的土地承包经营的归属、确保其独立性、保障信托当事人合法权益、便于行政机关监管土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亟需法律加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在相关理论成熟和实践经验丰富后,应尽快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信托登记制度,以当事人共同申请为原则,单独申请为例外,以受托人为义务人。区分不同土地承包经营信托登记的效力,同时赋予不动产物登记机构信托登记职能,并纳入到统一的不动产物登记范围内。

  • 标签: 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托 登记
  • 简介:土地流转是建设兵团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和发展趋势,也是构建兵团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条件。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规范分析法研究了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现状,发现新疆兵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主要存在权能不清晰、资产化难以落实、流转不规范、服务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监管困难、容易引发矛盾等七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建立农地流转评估制度、确立流转方式、规范流转程序、确保流转收益、加强流转监管、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新疆兵团团场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

  • 标签: 兵团 承包经营权 土地流转 制度
  • 简介:搞好社区治理的关键是要克服居委会的行政化,制约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首先,社会组织的力量能够制约地方政府的权力;其次,现有社区体制有缺陷,城市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与单一的居委会体制有关系;最后,整合社区自治组织体系,限制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逐步克服居委会的行政化。

  • 标签: 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限制权力越位 地方政府
  • 简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迫切呼唤,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基础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可从三个方面整合:与德育课程整合、与德育常规整合、与德育实践整合,从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 标签: 基础学校 公民意识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