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那达慕”作为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公元10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孕育起源,到元朝形成定制,明清时期平稳发展,建国后开始快速繁荣,千年发展变迁进程呈现出很多特点,发掘好其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那达慕” 形成发展 变迁特点 文化内涵
  • 简介:随着清代八旗制度的全面实施,大批赫哲人被编入八旗,成为披甲旗丁。出于强化清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清政府相继把赫哲旗丁由三江流域迁往北京、盛京、齐齐哈尔、黑河、珲春等地驻防,致使清代赫哲人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三江流域。康熙五十三年,赫哲人以旗丁身份首次迁入珲春。乾隆至同治年间,又有一定数量的赫哲人迁入该地。到清末,珲春赫哲人已达1682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 标签: 清代 珲春 赫哲族 人口 生计
  • 简介:达斡尔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本文分别就达斡尔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婚姻家庭、文化艺术以及政治道德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达斡尔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对达斡尔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是一个薄弱环节。为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达斡尔伦理思想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因为它对于加强达斡尔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达斡尔族 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 综论
  • 简介: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分析赫哲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赫哲族 伊玛堪 传承
  • 简介:古代鄂伦春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继采取“穆昆”制和“乌力楞”以实现对民的有效管理。随着清王朝强化对鄂伦春的政治统治,清政府开始在鄂伦春地区强力推行路佐制,最终形成“穆昆”制、“乌力楞”以及路佐制相互支撑、互助共存的局面,使得古代鄂伦春的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多元,社会管理形式更加多样,为维护鄂伦春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 标签: 古代鄂伦春族 “穆昆”制 “乌力楞” 路佐制
  • 简介:霍城县老城村的调查显示,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到新疆的东乡在其传统的教派门宦内婚、宗族外婚、早婚、包办婚、近亲婚等婚姻习惯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随着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的增多,际通婚现象也渐趋普遍,并对其文化特质、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新疆东乡族 婚姻文化 文化变迁 族际通婚
  • 简介:本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际差异。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全国总人口和汉族人口比较,目前6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比例高,而初中及以上的比例低,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技能劳动力比例都低。从际差异看,静态地看,除了未上过学(含扫盲班)外,基本上是教育程度越高,差异越大。动态地看,从2000年到2010年,55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差异中,差异在扩大的是未上过学、小学和研究生,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及大学本科的占比的差异在缩小,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在缩小。文章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是人口受教育程度际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标签: 人口普查 少数民族 平均受教育年限 技能劳动力 城镇化率
  • 简介:北宋时期,唃厮啰家族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其辖区内推行“尊释氏”的宗教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明清时期,随着唃厮啰家族影响力的衰弱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唃厮啰家族及其居地的宗教逐渐发生嬗变,开始由单一的藏传佛教嬗变为多元宗教并存的状况。

  • 标签: 唃厮啰家族 藏传佛教 宗教多元化 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