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分布、人口增长、生育与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土族人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 标签: 土族 人口 生育率 调查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朝鲜族人问题状况的介绍和分析,认为生育率低是朝鲜族人增长率低的最直接原因.

  • 标签: 中国朝鲜族 人口 生育率
  • 简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成都市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批无业彝族人滞蓉不归现象,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日渐扩大。这是一群流动性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文化程度低的特殊人群。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的不足,无业彝族滞蓉人口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城市管理、民族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领域,不能不引起民族工作者、党政部门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本文力图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无业彝族人滞蓉原因、滞蓉现状作了初步地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条建议。

  • 标签: 无业彝族人口 滞蓉不归 社会问题
  • 简介:自1934年部分东迁哈萨克人首次进入青海境内起,经过10多年的迁移与纷争,至1954年时哈萨克人口总数在1500左右。之后的30余年间青海哈萨克人进入了稳定生活的时期。1984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决定返迁北新疆各地,而自1985年春天始部分又陆续返回青海格尔木市周边游牧地区,直至200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大部分被整体安置在青海省大柴旦马海地区,少部分迁移至新疆奎屯开干齐镇。自此,马海哈萨克村成为青海省唯一的哈萨克族村落,至2014年4月,总人口为484人。梳理青海哈萨克族1934-2014的人口变迁不难发现:反复迁移是造成青海哈萨克族人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青海哈萨克 人口变迁 反复迁移
  • 简介: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稳定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论述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稳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稳定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在当前维持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稳定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社会稳定 意义与措施
  • 简介:本文以东北内蒙古地区为重点,探寻教育公平与人口较少民族和谐发展问题;提出“教育振兴是人口较少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国内外成功的教育模式证明“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经济的追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关键在教育。现阶段“应尽快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实施全额免费教育”。

  • 标签: 教育公平 人口较少民族 和谐发展
  • 简介: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把培育特色游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经济的突破口,虽然起步较平稳,但仍存在规模不大,数量不精,质量不高和效益较差等问题;应围绕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拓宽融资渠道等入手,使特色游成为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跨越发展的加速器。

  • 标签: 北方人口较少民族 特色游 比对分析 症结问题 路径选择
  • 简介: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调查研究、制定计划;确定思路、全力推进;政策倾斜、优化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促进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 标签: 黑龙江省 人口较少民族 现状 发展
  • 简介: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贫困问题突出、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1010)》这一重要机遇,结合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教、强素质为主要任务,加大支持力度,分期分批改善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增强团结、边疆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 标签: 东北地区 人口较少民族 经济发展
  • 简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流动人口规模增大、流动原因的经济性强、流动的季节性和无序性明显、流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居多但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从事职业具有民族经济文化特点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城市民族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 标签: 城市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特点
  • 简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一项德政工程。但在实施这一发展规划时还应该注意对其语言文化的保护。在全球化冲击和强势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有些已濒临消亡,成为濒危语言。因此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和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濒危语言 多样性
  • 简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影响社会矛盾、关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及其特殊性,阐述其对新时期和谐城市管理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强调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政府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城市管理 社会矛盾
  • 简介:就业实现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目标。依托于问卷调查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主要集中在民族特色行业与普通大众行业,而提升少数民族资本禀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实现的重要路径。

  • 标签: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就业实现 民族身份 民族文化 资本禀赋
  • 简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而在少数民族中,一些民族数量更少,有的只有几万人或寥寥几千人。其中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10万以下的就有22个,即西藏的门巴、珞巴族,福建和台湾的高山族,

  • 标签: 民族发展理论 人口数量 政策实践 实践研究 中国 评介
  • 简介:由于受诸多原因的限制,22个人口较少民族(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万人以下的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发展 全面小康建设
  • 简介: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及善后审视等几个环节的操作过程进行考察,是研究其之关键因素。

  • 标签: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突发事件 风险管理
  • 简介:族人类学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学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学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学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学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 标签: 中国彝族 人类学 影视片
  • 简介:本文用大量而具体的历史事实揭露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屠杀回族人民,疯狂地轰炸清真寺,在精神上摧残蹂躏,在经济上破坏掠夺等罪行.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性、野蛮性和残暴性.

  • 标签: 日本法西斯 回族人民 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