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植物名称是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思辨结果。其结构规则和命名方式反映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反映概念分类的特点。壮语植物名称有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这些植物的命名方式和分类特点,不仅有利于壮语文的词汇研究,有利于构建民族植物文化学,也有利于壮医壮药的研究,更有利于壮乡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标签: 壮语 植物 名称 分类
  • 简介:苗语西部方言植物名称种类繁多,在植物命名方法上,与其他民族的植物命名制存在"异曲同工"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苗语的植物命名和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效用功能而划分的。苗语植物名称形象生动的特点是苗族抽象思维在苗语植物命名和分类中的体现,这不仅表现了苗族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对植物的认知特点。

  • 标签: 民族名物学 植物命名 植物分类 苗语西部方言
  • 简介:水族是一个以"饭稻羹鱼"农耕文化为传统的山地民族,水语植物名物是其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语植物名的考释,得知水语植物分类主要有生活类、经济类、野生类、其他类四种;水语植物命名既有"属名+种加词"的"双名"法,也与植物部位、生存环境、生长阶段和思维习惯等有关,同时命名具有一定的构词规则;体现了按植物性状取名的人类共性,又呈现了水语认识植物的个性。

  • 标签: 水语 民族植物学 植物命名与分类 民族名物学
  • 简介:本文以"山地研究行动"计划的各个协同研究项目和相关会议成果为例,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背景对山地研究带来的影响、大数据在山地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对来自全球山地观测站点的数据集加以整合,可至少形成中型的大数据,从而为解答山地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新的洞见。

  • 标签: 山地研究 大数据 “山地研究行动”计划 社会生态系统
  • 简介:祭祀起源于向神灵敬献饮食;食物献祭则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有其内在的运作体系和象征意义;白花村客家人对神、祖先和鬼的祭品分类。象征对应着以个体或家为中心的社会人际网络。从亲到疏、从熟人到生人的“差序格局”亲族关系。

  • 标签: 客家人 食物献祭 分类 象征
  • 简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实行分级分类教学,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分级分类教学中,不同类别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同时实行滚动管理,凡通过高一类别考试的学生,均可升级到高一级别的班级学习,使学生学习有动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已基本做到了系统化、科学化。

  • 标签: 大学英语 评分体系 教学改革 因材施教
  • 简介:早在20多年前,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便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一书中指出,人类即将进人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阶段,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将时刻充斥在我们的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之中,并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

  • 标签: 《数字化生存》 民族学 互联网 山地 中国 语境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1,252名大学生学术论文规范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运用频数统计、交叉列联表和卡方分布方法,了解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现状以及对待学术论文写作的态度。建议从树立学术意识、重视学术积累、强化学术训练、恪守学术道德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

  • 标签: 大学生 学术论文 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
  • 简介: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计算,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的负向作用,这一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内产品同质化以及过度竞争减缓了产业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进一步的分样本检验则表明,过度集聚现象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并未饱和。此外,在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都普遍存在产业过度集聚现象。本文研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所产生的负向外溢效应提供了实证经验,也为我国如何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缓解产业集聚拥挤效应以及如何稳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产业集聚 溢出效应 地方经济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过度集聚
  • 简介: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资源。本文借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2007)提供的数据,针对教育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127种,在简述这些著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的影响。

  • 标签: CSSCI 引文分析 图书影响力 学术影响 教育学研究